被电了也活该--论实名问政应当缓行
被电了也活该――论实名问政应当缓行
看了《星逝夜潭:我在强坛,向世界说话》与荷风掠影网友《这派那派,根本上都与毛泽东思想不相符》的贴子。有一些感触。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一大法宝。正确地运用这个武器,能够有效地克服传统文化特别是政治生活中的很多弊端。
实现政通人和的要求,领导要有听得进批评的雅量,不能一听到批评就跳,更不能迫害提出意见的同志。我们现在某些地方和单位,党内生活是很不正常的,开展批评的风险是非常大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敢于提出意见的同志被孤立,孤立了就说明你政治生命的结束,并有职业生涯结束的危险。
原因是我们的制度中把同事的推荐认可做为重要标准,同时现在上级领导的权力进一步扩张,整垮一个批评自己的同志,发动其他同事孤立这个人,非常简单。一旦被孤立,就意味着被妖魔化。新的小沈阳式的现实是:女人吸烟喝酒打麻将,男人戳是倒非传闲话。几张不称职且打分低的票,就能把一个有个性的干部放倒。
这种现实下,就导致了我们工作中的问题越来越不容易被发现,大家都争着当喜鹊,谁都不敢当乌鸦。即使领导者本人,他也轻易不敢过份地得罪难缠的下属,为什么,下属也可评议他。霸道的流里流气的下属,滚刀肉式的下属,却往往能够在一个组织中成为非正式组织的核心,形成一种破坏力量,导致一个单位的风气越来越坏。
正是这种风气的形成,慢慢地,我们的管理就走向封建化官僚化特权化了。我们现在的风气和曾文正公批评的晚清官场风气差不多,大家都是得过且过,很大一部分人是欺上媚下,溜官害民,掩盖问题,无所事事的。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丢掉了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武器。丢掉的原因是我们错误地倒洗澡水时把孩子一同倒掉了。那孩子,就是一心为公的价值观;那孩子,就是群众拥护的用人观;那孩子,就是让人说话让群众起来监督政府的民主观。
这就是最深层次的原因,很多人往往不能从根子上找原因。只要一提这些,就是“为文革翻案”;只要一提这些,就是“反对改革开放”。这两条罪名,只要上面想收拾你,哪一名都可以立刻把你开除党籍并除名的。法律都被司法者们当面团地玩,更何况党纪?
可是,如果这种事情发生,尽管你是冤枉的,尽管很多人从内心支持你,但没有任何一个人敢接近你,没有任何一个人会为你申诉。只要处理你的领导在位,你就只能不断上访,上访,直到上进精神病院甚至如安徽的那个反映问题的人一样被自杀。组织的力量是极其强大又极其有惰性的,纠正一个领导个人所办的错案,往往花费的精力物力和时间,要远远超出当时做出决定的成本。
然而,这些问题不提出不纠正,不从制度上找原因,不从根子上找原因,不提出制度设计的思路,不提出新的方向,修修补补的改革,是一点用都不起的。我们面对的,不是简单的小问题。历史那些改革的英雄们,王安石、张居正,一定程度上包括曾文正公,不都是在这个强大的官僚体制面前,要么身败名裂,要么改革进两步退一步,做出巨大的妥协以全名节?
任务的艰巨性,就决定了我们参与网络问政的复杂性和高风险。奋斗就要付出代价,只是我们在奋斗的过程中,能够避免的代价,为什么就不避免呢?
过于激进了,往往改革在起步阶段就会夭折,主流舆论和思潮,反而会短暂地趋向保守,最后只有通过革命一个途径了。
非常简单的例子,清朝的灭亡,不是亡在孙中山先生的手里,而是亡在康梁手里。原因是什么?他们根本没有任何施政经验,短短百日内,出台太多激进的改革措施,触犯的利益范围面太大太广,惹得人太多,受到了一致的反对,这就是他们失败的根本原因。如果他们有经验,善于团结多数,不要四面出击,一步一步地慢慢来,事情会好的多。
激进的改革失败,往往会使更多的人放弃改良主义,往往会使整个社会思潮急剧激进化。同时,又伴随着整个统治集团思想的急剧保守化和手段的残酷化。这种巨大的反差和张力,是革命特别容易发生的心理上的原因。
而革命后呢,秩序的建立是以暴力为前提的,消灭的都是民族的精英。辛亥革命成功后,南京临时政府遣散军队,引起哗变,被迫大批捕杀曾经的革命军人;广东地方政府更是采取了清乡式的极端手法,残酷程度一点都不亚于日寇的三光政策。这些民族牺牲和革命的代价,年轻人是不懂的。
所以,某些方面三十年形成的积弊,想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不能把一切都看得太简单太轻易,陶醉于盛世的迷幻;也绝对不能把一些都看得太严重太绝望,沉溺于青春的激情。正确的办法是,不沉睡,不妥协,不放弃,坚持提出问题,坚持提出意见,在党的领导下,一点一点,零敲牛皮糖,慢慢地解决。这才是上强坛的目的所在。
所以,为了这个目的,要注意避免某些机构出现故障电了你,数学网友的理工科思维还是有用的,试电笔还是要常用,实名制还是暂行。(接受网友批评,学着写短文章,还是有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