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墓给人的震撼力很大——纪念列宁同志诞辰139周年!
列宁墓给人的震撼力很大
——纪念列宁同志诞辰139周年!
栗周熊
苏联解体以来,列宁墓始终处于“是迁还是留”的舆论漩涡中。可20年快过去了,列宁仍旧安葬在莫斯科红场上的陵墓里。今天,包括共产党员在内的一部分民众,还有他的亲属,依旧反对迁移,尽管这些亲属也只有在大众瞻仰时间偶尔来看看他。可与预计的相反,来看望这位无产阶级领袖的人还有越来越多的趋势。
今年的1月21日是列宁逝世的85周年纪念日。记者叶娃•梅尔卡乔娃到如今已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之下的列宁墓“上了一天班”。
列宁墓里很安静
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列宁于1924年1月21日6时50分在莫斯科附近的哥尔克村与世长辞。1月22日凌晨4时,雕塑家梅尔库罗夫做成领袖面部和手部的石膏复制品;12时,病理解剖学教授阿布里科索夫对遗体进行防腐处理;25日,设计师休舍夫做成陵墓设计草图,随后只花了4天便把陵墓建成。
第二座带观礼台的临时陵墓于1924年春建成。现在的这个样子是1930年建成的。还是按休舍夫的那个设计图,用钢筋水泥建成,四面墙用砖砌,花岗石砌面,用大理石、拉长石和斑岩做装饰。前厅不大,从这里往左一拐,顺着3米宽的台阶往下走。这里的墙、天花板和地板都是大理石。光线暗得很难看清里面有些什么,这是真正墓室的要求。也很静,都可以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使人不由自主地屏住了呼吸。之后人们来到宽敞的悼念大厅,这里面摆放有盛着列宁遗体的石椁。
1973年,石谆装上了防弹玻璃,从此遗体的安全得到了保证。但瞻仰者不可能太靠近,因为四周围还有一道围上大理石矮墙的沟。不过这对瞻仰无碍,遗体还是看得清清楚楚。石椁里还装有若干小灯泡,看上去像是列宁在里面放光。整个屋子里光线昏暗,而石椁里闪亮着灯光,使人有一种神秘的感觉。领袖躺着的棺材里衬上漂亮的红色丝绒,在灯光照射下反着光。这样看去,列宁就跟照片和绘画作品上的一模一样。
瞻仰者从棺材的三面走过,然后沿楼梯往上走向出口。沿途可以发现,陵墓里面最起码还有两间辅助用房,其中一间比较宽敞,是管理处的办公室,另一间像是仓库存,放着一些清洁工具。
清洁工人属专业队伍
正当梅尔卡乔娃在列宁墓“上班”期间,来了几个清洁女工。陵墓的清洁工作由一些专业清洁女工承担,并不是谁都能干。
这道理很明显,因为出任何一点差错都会给领袖遗体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每一个细节都很关键,比如说抹布得有多湿,用的是什么料子当抹布,等等、难怪墓室里还装有用来监测湿度和空气成分的仪器,一旦它们超标,仪器就会报警。
清扫陵墓和无名战士墓的都是同一批女工。她们都很熟习业务,也很敬业,几分钟便能收拾完毕。她们掸去石椁上的尘土,清洗好地板,把观众走过的橡皮小径清扫得干干净净、正是有赖这条橡皮小径,陵墓里并不特别脏,它像海绵一样吸干了观众脚上的鞋留在道上的雨雪。
在干活的时候,清洁女工从没笑过,也不说话,这倒不是有什么规定,而是工作环境使然。其中有个看上去显得年轻的清洁女工直言,她在这里扫地时脑子里什么也不去想,几乎可以说是心静如水,有一种在圣地打扫卫生的感觉。
陵墓开放日(除了星期五和星期——原作者注)里一天打扫两次——早上开门前和所有的观众都走了以后。清洁女工不能去碰遗体,只有负责列宁遗体完好无损的全俄药物和芳香植物科研所的科学家才可以去动一动。
惟一拥有可以随时畅通无阻进入陵墓通行证的是兹巴尔斯基教授,他是对列宁遗体作防腐处理的众多科学家中的一位。
对工作人员的要求
等清洁女工离开陵墓之后,管理处领导宣布对工作人员的最后要求:以“立正”姿势站好,脸上表情肃穆端庄,而且值班员不能在陵墓里随意走动。实际上对他们的要求跟在无名战士墓前站岗的士兵一个样。
陵墓在开放日的早上10点准时开门。不过想进入陵墓的观众还先得去尼古拉塔楼跟前的检查站领取通行证,那里还可以寄存所有被视为违禁品的物品,其中有照相机、摄像机、可以照相的手机、挎包、大型金属物件和装有液体的瓶子。一般来说,外国人都很配合,只有少数俄罗斯国人爱“捣鬼”,撒谎说他们的手机不带照相功能,所以不愿交出。不过这都枉然。首先,观众是否带手机还会再次受到检查,一定不会让你使用;其次,即使你不打算拍照,也不让把手机掏出来,违禁行为警卫会马上予以制止。
应该说明的是,进入列宁墓和公墓区的票不要一分钱。不过莫斯科的一些地铁站进出口处有人在倒卖这种票,每张票300卢布,专门欺骗那些想去看看的外国人。
对观众的要求
参观列宁墓的大部分群众都是年龄不到30的年轻人,老人也不少。听管理处的人说,经常有老人在棺椁前掉泪。观众可以出去之后再跟着新的一拨人进来。
进入陵墓之后,规定不能吃东西,也不许喝水和其他饮料。有个外国人进门时还在嚼面包片,结果被拦在门外。其次,规定男士得摘下帽子,对此前厅里有个当兵的在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打招呼,女士不强求拿下头饰。第三,插在裤兜里的手得拿出来,对此有另一个当兵的在下楼梯时就有所交待。
来瞻仰领袖遗容的观众还真是什么人都有,穿着也是五花八门。有穿麝鼠皮大衣的中老年人,也有身着旧牛仔服的年轻人……因为对着装并没严格规定。有一点可是规定得清清楚楚:游民、醉鬼、瘾君子和一眼就能看出来的精神病患者是不许入内的,这种人警卫人员一眼就能发现。他们甚至连红场也不许进,经常在这个地区巡逻的民警早就注意到他们,一看见便把他们监控起来。
最有意思的是观察那些进去过陵墓的人的举动:进去的时候各干各的事,有的在和朋友聊天,有的在嚼口香糖,有的在想自己的心事……出来时却个个都不做声,脸上是一副悲悼而充满崇高精神的表情。有人甚至忘了看看别的地方,足见这有多大的震撼力。
接近中午的时候,到快要关门时来的观众最多(列宁墓的关门时间是下午1点)。据管理处工作人员说,节假日来的观众特别多。
在梅尔卡乔娃“当班”那天,没有一个人来给列宁献花,但陵墓一旁摆放有好几束石竹花,是一个代表团送的。据管理处的人说,那是人们不知道还能献花,而且是无论是什么花,从野外的野菊花到玫瑰都能接受。至于想敬献花圈,那事先就得打招呼了,需经管理处同意,因为管理处得考虑花圈是否同陵墓的外观协调一致。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