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社会主义精神的“文化”革命号角
构建社会主义精神的“文化”革命号角
---必须结合历史与现实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文化意义
德国辩证法哲学大师黑格尔有一句名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就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历史的社会存在,不是后人用文字记载的而是实际社会运动发展,有着其合理的、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一面,无论是伟人或普通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不能例外。
回溯中国及世界近现代历史,细读《毛、邓、江、胡论科学发展》,在几代领导人关于革命与建设论述中,可以清晰的发现,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政治革命始成于毛泽东,经济革命启于邓小平,成于江泽民,“文化”革命启于胡锦涛。
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基于农业社会,以阶级斗争为核心,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政治革命,重建了国家的社会基础。
在邓小平同志的主导下,基于工业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启动了计划经济转向计划市场相结合的经济革命;在江泽民同志的领导下的十四年中,实现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借助经济全球化,实现了工业化,完成了社会生产方式质变的经济革命,夯实了国家的物质基础。
在胡锦涛同志的领导下,基于信息社会,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启动了建立在完成政治革命、经济革命基础上,以网络为特点的“文化”革命,将重构国家的文化精神基础。
可以预计,在未来的几十年内,“文化”革命将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
但现在的社会现实是什么?
原有建立在政治革命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政治框架和新建的经济革命基础上的资本主义倾向之间的矛盾,这是当前中国社会运动的根本动力。
社会运动结果将是什么?是螺旋回归还是推倒重建?
如果推倒重来,回到儒学治国的封建主义是不可能的,走向全盘资本主义就是唯一的选择,但六十年前的中国官僚资本主义的历史,08年爆发的美国资本主义危机的现实,十多年前苏联解体为代价走向资本主义的结局参照,值得每一位中国人思考!现代资本主义不是幸福的彼岸,资本主义解决不了中国的官僚腐败,解决不了中国面对的美国的军事压力,解决不了中国社会的贫富分化,而是将激发社会矛盾,引发社会灾难,导致经济毁灭、国家解体!三十年的革命,无数人为之流血牺牲,六十年的建设,无数人为之流汗劳动,将毁于一旦!这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不能承受之重!或许历史上的宋亡于蒙元、明亡于满清的亡国亡族将会重演!
马克思主义所讲的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是建立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基础上,就是在完成工业化的社会才能实现。中国由于特殊的国情、文化和百年的救亡图存,政治革命走在了前面,但那是建立在农业社会小农生产基础上的“社会主义”,而不是建立在完成工业化的社会化大生产之上的社会主义。现在经过六十年的建设,尤其是近三十年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中国完成了经济革命,实现了工业化基础上的社会化大生产,社会生产方式实现了几千年来的质变,为社会主义创造了物质基础。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上层建筑,经济决定政治,但政治也反作用于经济。在当代世界,现实的社会运动已不是在封闭环境中自发的过程,而是在全球的开放体系中交互作用,社会主义已成为中国社会的政治基因,在与资本主义世界的交锋中,虽有得有失,但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已显示出对国家和民族的生命力。
向社会主义回归,从而在根本上克服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则可能建立真正的社会主义,进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把人类社会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同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螺旋回归,这是中国政治革命遗产所规定的方向,是中国经济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发展的一种历史必然,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结论。
经济、政治、文化是一定社会形成存在的三个基石。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和相应的政治制度,就必须要有与之适应的社会文化。
东方中国,秦二世而亡,亡于暴政,但更亡于创新的中央集权封建王朝,没有及时建立相适应的封建文化,其后两千余年,以“独尊儒学”为代表的封建主义文化,启于两汉,成于隋,熟于唐,兴于宋、明,虽王朝更替,但却绵延不绝,直至清亡始终。
西方罗马帝国屹立千年不倒,到现代资本主义的兴盛与发展,和以基督教为代表的宗教文化,超越世俗社会生活,历经多种社会形态变革,却延续不断的特点密不可分。
中国变革图存之败,在于传统世俗经世致用的封建文化的没落,“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死路一条;中国革命救亡之成,在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吸收了以马克思主义为代表的西方先进文化的文化创新。
故社会主义是不可能建立封建主义文化或资本主义文化基础上。没有对经百余年西方文化冲击形成的现有文化的社会主义再造,实现浴火重生,中国社会的政治左倾构架、经济右倾发展的矛盾则无解,政治革命和经济革命的融合是不可能的。
从文化角度来观察社会发展,不得不提起四十年多年前,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选择之争中,中苏论战的“九评”,借政治革命之威的自上而下推动的“文化大革命”社会实践。
为什么毛泽东同志晚年要发动这场“文化大革命”?并自评为其一生的两件大事之一。我认为其目的是要通过清算中国传统封建主义文化,重新梳理资本主义文化,而构建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文化,从而巩固社会主义。
毛泽东同志通过苏联“修正主义”的资本主义发展倾向,看到新生社会主义文化没有建立起来的危险。历史证明,他的战略判断是准确的,仅仅20余年后,虽然有政治制度,有发达的工业经济基础,更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但这些未能阻止苏联的解体,放弃了社会主义。
在中国,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在农业社会环境中,真正的挑战---以宗教为背景的资本主义文化,国内存在的部分不足以挑战社会,于是在清算传统封建主义文化之后,便失去了斗争的方向,由于没有“反面教员”而陷入单纯理论上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也无法吸收资本主义文化精华部分,从而无法超越历史局限,构建起稳固的社会主义文化。
而发于三十年前,实行改革开放的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完成经济革命之外,却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在失去社会主义政治专政高压后,传统封建主义官僚、买办文化的复活与资本主义殖民文化的渗透,让整个社会体验到了封建主义特权、等级文化在工业化时代的腐朽和没落,让人民群众认识到资本主义殖民文化的“金钱至上”对人性、对道德、对文明的摧残,引发了整个社会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的思考,引发对“文化大革命”的重新认识,引发对“改革开发”的反思。
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在对两千余年厚重的中国封建主义文化的批判中,在东方传统文化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时刻冲突中,在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的深度交流中,在中国社会主义政治革命中,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革命中,不断孕育着。
但如何催生,如何构建?
恩格斯曾形象比喻“暴力革命是新社会诞生的助产婆”,毛泽东讲过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中国政治,曾经历几十年的流血革命;中国经济,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邓小平语);中国文化,也需要一场革命。
只有一场“文化”革命,才能催生中国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没有一场“文化”革命,不可能完成社会主义文化构建的历史任务。
螺旋回归,就是要建立和创造真正的社会主义文化,从而彻底巩固社会主义中国。
在新世纪即将走出一个时代之际,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政治、经济的巨大成绩,迈向信息化社会的过程中,在教育实现大众化,在公民意识觉醒中,在民族主义重新兴起,在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推动下,尤其是经08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催生,一场新“文化”革命之势,事实上在理论和实践中,已经风涌潮动。
在党中央的决策中,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中的“代表先进文化方向”,把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党的建设的一个根本支撑点。胡锦涛同志提出“八荣八耻”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求。
在社会大众中,借网络平台,针对社会政治、文化、经济中的“公共事件”,从“郎顾”之争,到打“周老虎”,还有一些接连出现的群众事件等,无数人都在参与、在评论、在思考、在关注,在交流,用手中的键盘,用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用自己的独立思考,从历史到现实,从北京到农村,从教育到政治,从儒学到宗教、从经济到思潮等,在批判封建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的糟粕,在反思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自下而上,展示出越来越轰轰烈烈的群众思想解放运动的潮流。
“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也是对这一历史潮流的回应:政治革命、经济革命已成功,但二者的融合根本在“文化”革命,在新社会精神的构建。
“以人为本”,社会发展不能仅着眼于人的外在物质享受,而更要关注人内在的文化精神,“协调发展”重在人和社会物质和精神的协调。
“科学发展”,是经济发展、政治改革的协调,但其核心和本质是“文化”革命,是人类社会东、西方文化交汇之中,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构建,唯有此,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螺旋式回归,避免中国社会自主发展的再次中断。
综上,在某种意义上讲,科学发展观就是党中央在信息时代,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历史阶段,吹响的构建中国社会主义精神的“文化”革命号角。
二〇〇九年四月十七日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