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天下儿女--解读几则报纸新闻(17)

火烧 2009-04-15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解析7岁女孩频繁拨打110及15岁少年烧车事件,揭示家庭教育缺失与青少年行为问题,引发社会对儿童心理疏导及教育方式的关注。

  上期解读报纸新闻中我曾感叹天下做父母的艰辛,仿佛为了补充我的不完全,这两天报纸的新闻,很有几篇是写孩子们的。
  试数人间尴尬事,无辜还是小儿女。

  一、7岁女孩打“110”一月拨了700次
  【正文】今年3月份以来,瓮安县公安局“110”指挥中心经常接到一个手机号码打来的电话,电话的那一头经常不说话就挂,话筒里传来的是一个小女孩的声音。根据“110”接线员的回忆,小女孩从此让她们紧张起来,几乎每天都会有这样的情况发生。
  据介绍,拨打电话的小女孩今年7岁,刚上小学一年级,其父母在外地工作,很少回来。小女孩和爷爷奶奶生活在瓮安县城,家中有一个父母丢在家中很少使用的手机。小女孩找到手机以后,就摆弄该手机,不想有一次乱拨了“110”,听到“110”里面的声音,她觉得“好玩”,因此就进行了一个月的骚扰。
  让民警哭笑不得的是,在3月28日21时许,当民警敲开小女孩的家门,走进她的房间之际,小女孩竟然还在一本正经地拨打“110”。此时,小女孩的爷爷奶奶才知道孙女“闯祸”了。
  (《平原晚报》2009年4月11日)
  【解读】民警哭笑不得,我们也哭笑不得,七岁的女儿,如花的年季,正是天真、浪漫、活泼阶段,怎么竟无聊到拿一部手机和民警阿姨玩起躲猫猫游戏。她的父母哪里去了?
  挣钱去了,打工去了,养家糊口去了,留下了正需要父母关爱的小女孩。
  幸亏女孩还小,今年不到15岁。  

  二、烧了5辆车就为好玩?
  【正文】5辆拉货的车凌晨着火,其中一辆几乎被烧毁。案发10多个小时后,烧车嫌疑人被抓获:一名15岁的在校学生。他烧车的理由让人瞠目结舌——觉得烧车好玩。
  通过调取监控录像,警方成功锁定犯罪嫌疑人的活动路线和体貌特征。经过连续摸排,警方锁定犯罪嫌疑人为一名刚满15周岁的贵州籍外来务工子弟,并在安兜社将其抓获。经审查,犯罪嫌疑人小吴还是一名在校学生,平时就有玩火的习惯,4月9日在网吧上网至凌晨,觉得烧汽车好玩,便连续点燃了5辆微型货车。
  (《平原晚报》2009年4月11日)
  【解读】就是为了好玩,记者的疑问得到了事实确定,虽然这是一个可以把人雷死的理由。
  百无聊赖际,是非自然生,十五岁正是一个满腔热血不住沸腾年龄,当我们把救火的赖宁画像从教室墙上取下时候,点火好玩念头也难怪在他们脑中产生?
  只是,他们的老师哪里去了,共青团哪里去了?难道现在教育只知道“教书”而忘记“育人”?
  4月9日,星期四,他在网吧上网至凌晨。

  三、妈妈,我是城里人还是乡下人
  【正文】受金融危机影响,于小焉一家去年冬季回到上蔡老家,她有两个可爱的儿子,老大已12岁,一直留守在上蔡,8岁的小儿子则一直跟着她在东莞生活,8年来,孩子满打满算在上蔡生活也没超过两周。……长期生活在南方的小孩子已很难适应家乡的气候,回来后不久就冻得大病一场,病愈后整天哭着要回东莞,然而,东莞的工作没了,于小焉怎么有能力再回东莞?“这孩子在东莞上学成绩上等,回来后直线下降,而且不合群,寡言少语,对他亲哥哥也是不理不睬,这样下去怎么办呀!”每每想到此,于小焉便会掉下眼泪。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驻马店滞留在家乡的返乡农民工有8万余人,其中60%以上已结婚育子,像于小焉这样把子女带在身边生活的占有相当比例,生活环境陡然变化,让许多孩子不知所从。
  在上蔡一家幼儿园,记者遇到了从上海随父母返乡的小朋友叶媗。当记者问到她是否喜欢家乡时,她用普通话斩钉截铁地说:“不喜欢,我爸爸说还要带我回上海。”叶媗出生在上海,在那里上幼儿园,2008年年底随父母回到家乡。刚回来时,因为水土不服,身上起满了疹子,到现在都没消去。也许是成长环境的不同,叶媗和这里的孩子格格不入,经常受到同伴的欺负。
  一夜之间从城市人变成乡下孩子,孩子幼小的心灵抹上一层阴影。令人担心的是,一些家长忽视这方面问题,对孩子的“无理取闹”往往进行简单的镇压,导致返乡农民工子女学习成绩普遍下降。
  (《河南工人日报》2009年4月10日)
  【解读】已经不是个别,我们有很多孩子还处在无所适从中。童年,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童年。
  文章有个副标题:返乡农民工子女心理亟待调整。又岂是心理调所能解决?
  今天的《河南工人日报》就此事发一篇评论:援助农民工要向关怀返乡儿童延伸。那么,在关怀和儿童之间,有什么在堵着竖着?

  【总评】几篇新闻主角都是农民工的儿女,也许是贫困家庭儿童哀,当我这样猜测时,猛地想起才解读过的新闻,那位有钱的王先生的女儿,柔道三段,打得同学骨折,她也15岁,她的生活似乎也缺少什么。
  爱,关爱,资本的逐利性正以这样或那样的方法吞噬着我们对孩子的爱。无钱的地方,爱无法到达;有钱的地方,爱被堵住。如果这算危言耸听的话,想想我们身边吧,想想我们自已的子女,三岁?五岁?他们从多大年纪开始背起沉重的书包?告别玩耍、告别欢乐,告别无扰无虑,大鱼吃小鱼的残酷竞争准备,正从他们的童年开始。
  人生百年倾轧过,无忧却在自首时!

  2009、4、14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