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长城非好汉
——重温《清平乐、六盘山》
奚仁德
1935年10月7日下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跨越了六盘山。
这是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的最后一座高山。
此山,距离吴起镇和陕北的长城一线仅5、6里路。
此时,距离1934年10月10日,从江西瑞金出发已经355天。
此时,距离1935年10月19日的长征胜利之日仅12天!
走下六盘山,毛泽东对身边的人说,从江西算起,我们已经走过了十个省,下面就要进入第十一个省——陕西省了。那里是我们的根据地,就是我们的家了。
到家了,长征就要结束了。
长征的落脚点最终定下来了。这对一年多来饱尝艰辛的红军来说,有什么能比这个消息和决定更让人高兴的呢?
身后的脚印,已经作了留给大地的诗行。如此惊心动魄的征程,总应该给世人留下点什么。
对毛泽东来说,最好的表达方式,当然是写诗: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六盘山是红军长征途中跨越的最后一座高山。《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的长征组诗中的最后一首。《沁园春、雪》,不能算是毛泽东的长征组诗之一。因为,写作此词的1936年2月,已经距离毛泽东到达陕北吴起镇的1935年10月19日有4个多月了。
整体感知一下怎么样?
《清平乐、六盘山》,通过红军翻越六盘山高峰时诗人的所见所感,抒发了长征即将最后胜利的喜悦和自豪,含蓄地回顾过去,明确地展望未来,唱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
在艺术特色上,这首词色彩鲜明,意境深远,充满了诗情画意。上片是北国清秋,碧空如洗,轻云飘忽,群雁南飞;下片是古道络盘,名山挺拔,金风送爽,红旗漫卷。分开来是两幅画面,一幅以飞 雁为中心,一幅以红旗为主眼。合起来是一轴图卷,上片画的是远景,下片画的是近景。表面上写的是云天飞雁和山峰红旗这些客体形象,实际上含蓄地讴歌和描写了“望断南飞雁”和高举“红旗”而“漫卷西风”的主体形象——诗人及其中国工农红军。以典型的景物形象衬托了典型的人物形象,用意境烘托了意象。
在艺术结构上,上下两片都是前两句以写景为主,景中有情,写出了胜利的喜悦和战斗的自豪;后两句以抒情为主,表达了刚毅的决心和迫切的愿望,画出了更大的远景。通篇情景交融,创造了完美的艺术境界。
再来一下重点领悟。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红军在“苍山如海”的苦难中迎风冒雪;在风雨雷电的泥淋草地中爬行前进;在枪林弹雨围追堵截中突破重围;在千里雪山的寒冷饥饿中行军宿营。而当翻越这最后一座高山时,这又一次的“而今迈步从头越”就开始了。
那种犹如走出死亡谷的轻松,就如同天上自由自在飞翔的大雁。天是那样高高的、蓝蓝的,云是那样淡淡的、轻轻的。这些都丝丝如扣地与诗人内在的情怀、志气融为一体。真是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诗人站在六盘山之巅,犹如在天中观云,云中望雁。那种豁然开朗的心境与淡云一起漂浮在六盘山的上空;心随南飞的大雁而去,消失于遥远的遥远那边。这种浪漫与娄山关的“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而又无不在暗中呼应。
这里的“望”字,有心随雁望之意,眼可以望断,心却比眼望得更远,心还可以回望,遥望。回望走过的三百六十七天,回望走过的赣、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十一个省,回望走过的五岭、乌蒙、娄山关、金沙江、大渡河、湘江、乌江、雪山、草地等万水千山!遥望因伤留在梅岭进行游击战的陈毅,遥望还没有到达的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的将士们,遥望与党中央分庭抗礼的张国焘、、、、、、远飞的大雁啊,请您捎个信儿到南方,叫陈毅同志坚持、坚持、再坚持,叫二、四方面军的将士们前进、前进、再前进,叫张国焘的部队回头、回头、快回头、、、、、、
一个“断”字,把毛泽东望得久,望得远,望得深情的场面像电影特写镜头一样呈现在我们面前,并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毛泽东站在六盘山上,
从瑞金望到了遵义,
从遵义望到了延安,
从井冈山望到了六盘山,
从六盘山望到了宝塔山。
、、、、、、
一个“断”字,又把毛泽东由眼前之雁望到了古代之雁——望到了秦少游的“目断征鸿南飞去”,望到了潘岳的“雁飘飘而南飞”,望到了李白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心酣高楼。”,望到了王实甫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毛泽东在此所写秋景的天空,以及所注入的某种神秘悠长的浩然之音,成了古今描写秋天之美的最美的语言!音韵之美,画面之美,气味之美,光影之美,动态之美,真真是美不胜收!
不到长城非好汉!
红军长征的目的,是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并奔赴抗日前线。要不要到抗日前线,要不要到长城,在当时是一个政治路线的大问题,它关系到革命的成败和民族的存亡!“不到长城非好汉”,毛泽东用了这个双重否定句,有力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这是一个气壮山河的豪迈诗句,含义极为丰富。它是对二方面军和四方面军的期望——不到长城非好汉,你们是革命的好汉,你们一定要赶到长城,你们一定会赶到长城的。它又是对张国焘的批判——你张国焘在长征途中实行逃跑主义,并进行分裂党和红军的活动,你是失败主义者,你是逃兵,你是懦夫,你如果不翻然悔悟,不痛改前非,你如果不赶到长城,你就不是好汉。它又是对蒋介石的愤怒声讨——长城,现在是中国的抗日前线,你蒋介石不到长城前线抗日,却在长城以南“围剿”红军,你更不是一个好汉!它又是对工农红军的热情歌颂——中国工农红军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从南方根据地出发,越过千山万水,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围追堵截,战胜了张国焘的分裂活动,二万五千里长征已在身后,雄伟的长城关口已经到达,红军用实际行动,向全世界宣布,他们是英雄好汉!
“不到长城非好汉”他集中体现了这首词的中心思想。它既具有地理意义,又具有政治意义。它既是写长征,又不限于写长征。它永远鼓舞着中国人民万难不屈,勇往直前。它既具有历史意义,又具有现实意义和理想意义。
如今,毛泽东的“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言壮语,已经成了中国人民的经典语言。就像“长征是播种机”一样,这豪言壮语的种子已经深深地播种在中国人民的心田里。它如今已经成了中国人民表达各自内心英雄豪气的心理定式。它如今已经成了中国人民表示战胜某种艰难困苦,达到某种奋斗目标时的口头禅语了。
如今,你只要来到长城,你就会看到身上穿着印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T恤衫的中外游客。在别的地方,你还会看到“不到长城非好汉,不游某地真遗憾。”的旅游广告语呢。
如今,“不到长城非好汉”不仅已经深入到中国老百姓的心里,而且已经常常挂在外国人的嘴上。尼克松总统登长城时就高兴地背着毛泽东的“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诗句,并说他到了长城,他也是好汉了!
如今,长城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长城是五年计划,长城是十年规划,长城是改革开放,长城是富国强兵,长城是文明和谐,长城是祖国的完全统一,长城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长城者,我们的长城,我们不到,谁到?
如今的六盘山已经成为旅游重地。如今的《清平乐、六盘山》已经永远地镌刻在六盘山上!
相聚六盘山,重温《六盘山》!我们等待着那一天!
江苏省海安县曲塘高级中学 226661
人间正道是沧桑
奚仁德
谨以此文纪念南京解放60周年和毛泽东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创作60周年。
历史变迁
南京:公元前战国时代的楚国在今南京西清凉山一带建城,置金陵邑。秦统一中国后,置县改称秣陵。211年,吴国孙权自京口(镇江)迁都于此,次年扩建为石头城,称建业。此后,东晋、宋、齐、梁、陈、南唐相继建都于此。1368年,朱元璋统一中国后,于此立国,始称南京。1912年,孙中山在此就任临时大总统。1927年,蒋介石在此建立国民政府。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宣告南京解放。解放后的南京已经建设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和文化中心,现为江苏省省会。
风水宝地
阴阳五行说“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是上上等的风水宝地。
《太平御览.州郡二.叙京都下》:“案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埠,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张敦颐《六朝事迹类编.形胜门》记诸葛亮论金陵地形云:“钟埠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已失传的《金陵图经》说:“诸葛亮谓吴大帝曰:秣陵地形,钟山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都也。”
钟山,即紫金山,在南京市东郊钟山门外。石头,石头山,又名清凉山,在南京市西。就其方位和地形而言,钟山像龙一样蜿蜒在南京之东,石头山像虎一样蹲坐在南京之西。而南京城南又有朱雀桥,城北又有玄武门、玄武湖。果然应验了阴阳五行之说的“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
诸葛亮精通天文地理,是阴阳大师,所以他看中的风水宝地也就很自然地成了自孙权开始的数朝数代的帝王之宅或帝王之都了。
历史背景
1946年7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我人民解放军奋勇迎击。在两年内连续粉碎其“全面进攻”、“重点进攻”、“全面防御”和“重点防御”。接着,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我人民解放军又连续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共歼敌军主力150余万人。此刻,蒋介石假装“下野”,同时又放出“和谈”的烟幕。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党外人士出于对美国的恐惧和对国民党的同情,便出面劝告我党接受“和谈”,与国民党“和衷共济,相忍为国”等等,苏联老大哥斯大林也在蒋介石的外交努力下,以怕惹起美国的武装干涉,引起第三次世界大战为由,也劝说我党接受“和谈”,搞“南北分治”。党内也有一些同志受其影响,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在这紧要关头,毛泽东以历史的巨人,从战略的角度,高瞻远瞩,力排众议,于1949年1月1日发表了新华社元旦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毅然决然地向全党全军发出了“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
为了彻底揭露国民党假“和谈”真“内战”的政治阴谋,我党从1949年4月1日开始在北平与国民党的代表团进行谈判。4月20日,南京国民政府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4月21日,毛泽东和朱德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当即我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在西起九江东北的湖口,东至江阴的千余里战线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分东、中、西三路强渡长江,突破了国民党军队苦心经营了数月的“千里江防”。4月23日午夜,红旗插上了总统府,人民解放军占领了南京,南京宣告解放。24日下午,居住在北平香山双清别墅的毛泽东起床后,手里拿着《人民日报》号外,从屋里来到了院落的凉亭里,坐在藤椅上,看起报来,因为报纸上登的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消息,所以他看报纸时的心情是很高兴的。看完报纸,也没有在院子里散步,也没有和任何人交谈,他就回到办公室里去了。在办公室里,他又把报纸看了一遍,边看边在报纸上画了一些杠杠和圈圈。看完报纸,他就给刘伯承、邓小平等写了贺电,接着又乘兴写下了这首中国革命的光辉史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当时曾由中央军委用电报拍发到前线,极大地鼓舞了我军的斗志,各路大军乘胜前进,横扫残敌,猛追穷寇,迅速解放了全国大陆。
学习体会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首诗由南京解放写起,远譬近指,层层深入,完满地阐发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主题,最后升华到哲学的极高境地,既激情洋溢又饱含哲理,给人以极大的鼓舞和教育。风格豪放,笔意雄奇,有叙事,有议论,有宏伟场面的描绘,有历史典故的运用,深沉浩瀚,慷慨激昂,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首联描绘解放南京的宏伟画面,总起全诗,雄壮有力,气吞山河。从时间顺序上看,用的是倒装句。这样做,一开始就紧紧扣住题目,并造成狂飙天降,破空而来的艺术效果。“百万雄师过大江”一句雄伟无比,表现了我军飞越天堑时锐不可挡的雄壮声威。一个“过”字,看似平易,其实含义深刻:过,是地理的跨越,也是历史的跨越。正因为有“过大江”的胜利,才导致“起苍黄”的巨变,才出现“今胜昔”的盛况,才激起“慨而慷”的欢呼!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颔联紧接首联,进一步赞颂南京解放所取得的历史性胜利,充分抒发欢庆南京解放的革命豪情。
这两句诗形式上是工整的对句,意义上则层层递进。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不单单是解放了南京这座名城,更重要的是它宣告了蒋家王朝的覆灭,它比北平的解放以及其它任何一座城市的解放都更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是“天翻地覆”的历史事件!南京的解放,是毛泽东井冈山道路的决定性的胜利,“这是全中国人民的胜利,也是全世界人民的胜利。整个世界,除了帝国主义者和各国反动派,对于中国人民的这个伟大的胜利,没有人不欢欣鼓舞的。”(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上的讲话》)“慨而慷”三字,描绘了南京人民欢呼解放的动人情景,也概括了全中国、全世界人民欢欣鼓舞的心情。
为了表达思想内容,这一联运用了当句对:“虎踞”配“龙盘”,“天翻”对“地覆”,“今”对“昔”,“慨”配“慷”,正所谓:词汇整齐,音韵铿锵,左右逢源,缤纷繁密。真是酣畅淋漓!
以上两联是庆祝胜利的凯歌,艺术地记录了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发生的特定的历史事件,具有史诗般的宏伟气魄。作为史诗,写到这里,已初步满足了题目的要求,可以作为七绝诗结束。但是,毛泽东写作此诗的宗旨绝不仅仅是为了记事写史。他用七律的形式,笔锋一转,时空兼并,由记叙、描写换成了议论、抒情。他把现实的思考延伸到一种更深层次的理性思维,引古戒今,情理并重,讲兵不拘古,借史警现实。他极其精辟地总结了历史经验,斩钉截铁地回答了南京解放以后怎么办的问题,号召全国军民乘胜前进,将叙事诗写成了夺取全国胜利的进军令,写成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哲理诗。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这两句诗是全诗的主旨和灵魂,艺术地概括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战略思想,是极有威力的诗句和极有锋芒的议论。毛泽东之所以英明伟大,就是因为他在中国革命的历史紧要关头,总能及时地准确地为全党全军指明前进的方向。在这全国胜利在望的高兴时刻,毛泽东则更表现出超人的冷静与清醒。当他手拿捷报时,当他耳听“穷寇勿追”的杂音时,毛泽东的脑海里,毛泽东的眼前出现了一幕幕的历史悲剧: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没有集中全力追穷寇,失败了;辛亥革命也只到达了南京就失败了;巴黎公社没有追穷寇,失败了;项羽没有追穷寇,失败了......借古戒今,历史的悲剧决不能重演!毛泽东的“虎气”上来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他用对比的语句,一正一反,一肯定,一否定,旗帜鲜明,态度坚决地告戒全党全军:穷寇要追,不但要追,而且还要猛追,长追,一追到底,直到完全消灭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一联上句以自然法则设喻,下句从社会发展规律立论,进一步阐明主题:追穷寇,建立新中国,沧海变桑田,这是连老天爷都无可奈何的人间正道!
“天若有情天亦老”是李贺的诗句,原意是借天喻人,充分表达作者对铜人的同情。毛泽东在这里赋以了崭新的含义,是用天来陪衬人,用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来对比、烘托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突出人间巨变是必然的、合理的。
这其实是一副倒装联,顺读应该是“人间正道是沧桑,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又是一个倒装句,顺读应该是“沧桑是人间正道”。整联顺起来理解的意思是:沧海变桑田是人间的正道,即使是老天爷也无可奈何,假使它也像人一样有感情的话,它也会因无可奈何而伤心而衰老。
南京解放60周年了,毛诗创作60周年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了。6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暂的一瞬。60 年来的中国虽然没有经过改朝换代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也经历了改革开放沧海桑田的变化。60年前的沧海桑田是人间正道,30年前的沧海桑田也是人间正道,60年后的今天,由站起来的中国,变成了富起来的中国,同样是沧海桑田的人间正道。我们坚信,今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在建党100周年的时候,在建国100周年的时候,我们的中国还会发生人间正道的沧桑变化!
最后赋诗一首以助兴——
紫金捷报告祺祥,百万神兵浩气昂。
奋笔挥毫歌一曲,七律雄诗千古扬。
226661 江苏省海安县曲塘中学 奚仁德
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反帝诗篇 ——毛泽东《念奴娇.昆仑》主题之领悟 奚仁德 一 反帝主题的确定 《念奴娇.昆仑》是毛泽东所有诗词中形象最高大,寓意最复杂的的一首词。复杂就复杂在这一首词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昆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 1958年之前,关于这一首词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昆仑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既众说纷纭,又莫衷一是,注说家蜂起,可谁也说不清,谁也道不明,谁也说服不了谁。 根据这一情况,1958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文物出版社同年9月刻印的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书眉上批注云:”昆仑: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不是别的。”1957年5月12日毛泽东学英语时也曾说过同样的话:”《念奴娇.昆仑》这首词的主题思想是反帝的。”(见林克《忆毛泽东学英语》,《毛泽东的读书生活》啊,原来如此!这真是:毛翁之意不在山,在乎帝国主义也。 毛泽东此批注一出,令诸多评论家们纷纷有豁然开朗,恍然大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拨开乌云见太阳,来了救星共产党。“的种种感受和喜悦,并把这种种感受和喜悦变成雪片,纷纷飞向了各种报刊杂志。真可谓是形势一片大好啊! 在当时,是凡毛泽东公开发表的话都是当作最高指示的,毛泽东此批注一出,有关《昆仑》一词主题思想的大讨论,也就一锤定音了,理所当然地停息了。 反帝主题既然已经明确,也就没有再讨论的必要了。可是,几十年后的今天,我在学习诸家赏析《昆仑》一词的众多文章后,在反复看了中学语文诸多教学参考及不少名师的教学案例后,发现了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或只是赏析,而闭口不谈主题,或说出了其它什么的主题,就是回避或不提反帝这一主题。跟有关人士究其原因,有的说,反帝主题在当时是有意义的,现在已经过时了,没意义了,所以没必要再提。有的说,毛泽东虽然伟大,但他说的每一句话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也就是说,毛泽东虽然两次点明了《昆仑》一词反帝的主题思想,但也不一定就是千真万确的。 这就让我很是纳闷,百思不得其解。我很长时间都在想,我经常地自己问自己,反帝主题真的就过时了吗?(这一问题后面还有详解)退一万步讲,就是今天或以后不提或永远不提反帝这一主题思想了,但《昆仑》一词的时代背景恰恰就是中国人民正处在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的最艰苦卓绝的年代啊!中国人民历经几代,反了一百多年的帝国主义的历史主题,怎么就不能再提了呢?果真如此,那么我们今天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还有什么意义?须知,长征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保存力量北上抗日的呀!!!如果说《昆仑》是现在写的,毛泽东肯定不会说反帝的主题,或者毛泽东说了,我们不认可,倒还也罢。问题是不是如果,问题是没有这个如果。问题是《昆仑》这首词是写于七十一年前的1935年!问题是《昆仑》反帝的主题确定于近五十年前的1957年和1958年。而这两个时代,在中国历史上都是要永远肯定的反帝时代。 不错,毛泽东如同其他任何一位伟人一样,所说的每一句话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比如说阶级斗争的理论,比如说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比如说文化大革命的理论,有些话可以不信,有些话甚至可以否定。但是,作为一个诗人,说明一下自己所写的诗作的主题思想的话也要否定,也不能轻信,那毛泽东还有什么话值得我们相信呢?还有哪一句话值得我们肯定呢? 任何一个作品,作者是始终都拥有解释权的,也只有作者的解释才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才是最具有权威性的。研究文学作品,对其他人如此,对毛泽东也应如此,对毛泽东更应如此!否则,不但是对毛泽东的不尊敬,更是对毛泽东的不公平! 当前在学术界,对《昆仑》一词反帝主题思想的回避甚至否定的现象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倾向性和典型性。作为毛泽东诗词研究的爱好者,既然已经认识到这一点,就很有必要站出来说两句。
二 昆仑的象征意义 毛泽东虽然说明了这首词的主题思想是反对帝国主义的,可是对于反帝主题是如何表现的,昆仑有无象征意义,昆仑究竟象征了什么等问题,他老人家并未再作任何说明,他把这些问题留给了读者,留给了后人,然而这些问题又都是回避不了的问题,又都是必须要弄清楚的问题,否则就无法理解和说通这一深刻的主题思想。因此,我们这些读者,我们这些后人必须要把它弄出个所以然出来。 要解答这些问题,要想说出反帝这一主题的所以然来,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弄清楚昆仑的象征意义。昆仑的象征意义弄清楚了,《昆仑》反帝的主题也就理所当然了。 于是在高兴一阵之后,在停息一阵之后,人们又展开了一场持久的大讨论。 几十年来,关于昆仑的象征意义的大讨论,大体上形成了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是昆仑没有象征意义,第二种意见是昆仑象征了中华民族,第三种意见是昆仑象征了帝国主义。 我个人是不拥护第一和第二种意见的,而赞成第三种意见。 先看看前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昆仑没有象征意义,反帝的主题是通过一系列的联想表现的。 任何一个作者创作任何一个作品,都会有他的创作意图,而这个创作意图,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立意。而这个所立之意通常又有两种,一种是实在之意,一种是象征之意。一个作品,或者有实在之意,或者有象征之意,或者兼而有之。总之,必须要有所立之意,否则作者又何必写它呢?毛泽东所写之昆仑也是这样,必有其所立之意。如果说没有其象征之意,那么它就只有实在之意,即它的本身之意,也就是昆仑的自然之意。如果说昆仑只有自然之意,那么毛泽东为何又说《昆仑》的主题思想是反帝的呢?自然的昆仑怎么又能从逻辑上把它联系到反帝的主题上来呢?难道仅仅靠联想就能胡扯得上去吗?《昆仑》一词,既不属于直抒胸臆一类,也不同于借景和借史抒情一类,而是典型的托物言志和借题发挥。既然是托物言志和借题发挥,那么所托之物和所借之题必然要有它的象征意义,否则它就无法言志和借题发挥。很显然,昆仑没有象征意义之说是站不住脚的,是不能成立的。 第二意见认为,昆仑象征着中华民族:上阕赞美祖国河山壮丽、历史悠久,然后控诉旧制度造成的罪恶;下阕则号召暴力革命,彻底改造旧中国并支援世界革命。 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的根据,但和反帝主题还是扣得不紧,有些地方还难以自圆其说。既基本上肯定昆仑是正面形象,在地理和民族概念上是被歌颂的,而后又加以斥责和剑裁,变成了反面形象,这就造成了形象的混乱和概念上的偷换。 任何一个作者创作任何一个作品,对作品所描写之对象必然要寄予作者的主观态度。这个态度,要么是褒,要么是贬。纵观全词,毛泽东对所写之昆仑的主观态度很明显是含贬义的。 且看上阕描写之语句:“横空出世,莽昆仑”,“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从感情色彩上看,都是明显含贬义的。就是那贬义不太明显的三句话,其贬义也是不难看出的。“阅尽人间春色”,这里的“阅尽”,不是经历了一切的意思,而是看尽了,享受、瓜分、霸占完了的意思。运用的表现手法是拟人,是反语,谴责了“昆仑”对人类文明的独占和垄断。“千秋功罪”,这里的“功罪”是偏义复合词,重点在“罪”字上。这就如同“你要是有个好歹”中“好歹”一词,重点在“歹”字上,“你这个人就是喜欢招惹是非”中“是非”一词,重点在“非”字上一样。从词的内容本身也可看出“功罪”一词,重点在“罪”字上——“千秋功罪”在结构上是承接上文所说的,而上文的“飞起玉龙三百万,......人或为鱼鳖。”何功之有?写的都是罪啊!“谁人曾与评说”,这里的“评说”二字,不是指一般的“评论”,而是含有批判、清算的意思。 毛泽东不但是一位伟大的诗人,毛泽东更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如果说昆仑象征了中华民族,那么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毛泽东怎么会对中华民族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呢?这既不合逻辑,也不合客观实际。 第三种意见认为昆仑象征了帝国主义。 我是赞同这一意见的。其理由是比较充分的:首先,它能够首尾一贯,直接有力地表达了主题,用不着绕弯子;其次,形象完整,手法新颖,庞然大物的反面形象反衬出更加伟大的“我”的正面形象;最后,它体现了历史唯物论和辩证法,加深了主题的思想基础,概括了更丰富更深刻的思想内容。全词的思路是:帝国主义的罪恶——剑裁帝国主义——实现共产主义。这个思路完整地体现了毛泽东伟大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情怀。 这种意见,不要我多说,从毛泽东的著作或文章里就可以找到许多理论依据。还是让毛泽东自己来证明吧!欲知端细,请看下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