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概论(修订稿)
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概论(修订稿)
(2009年4月4日)
社会主义的革命过程面临着一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劳动阶层将逐步成为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主体。通过信息化的劳动,生产和文化会得到彻底的革命,并将由新型的劳动人民对发展中的一切没落者进行清算和改造。革命的行动伴随着革命的理论,劳动者的世界需要劳动者的精神家园。
关于劳动的理解,必须遵循历史的过程,认识其内在的逻辑必然。关于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上,说明当代生产实践的一般情况,支持无产阶级的社会革命和自我改造。马克思之所以在商品生产角度说明劳动的意义,是因为他处的历史阶段要求他的主要精力必须放在对资产阶级关系的批判上,同时也因为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内容还太少,使马克思不能在理论上进行更深的概括。伟大的列宁、伟大的毛泽东为全人类提供了现实的这些。社会主义不再仅是思想上的“主义”,世界进入到了一个新的状态,现实的社会主义因素侵入人类社会的肌体,劳动的发展得到新的可能。我们遇见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对于劳动的认识不会仅拘泥在商品生产领域,狭义的资产阶级的商品生产劳动只是基础,广义的社会主义生产劳动即将引领人类发展。那么劳动是什么呢?劳动是人们生存的基本能力和人类自我改造的根本手段,是人类运用自然,改造世界的活动。劳动诱因、劳动过程、劳动结果是劳动含义的几个主要方面。劳动诱因产生于劳动者本身,外在表现是劳动动机,内涵是意识的随机变化。劳动过程决定于劳动工具,外在表现是操作程序,内涵是信息交换。劳动结果产生的是信息,有物化形态和知识形态两种,但都必须附着于特定的自然物之上。是劳动创造了人类,发展了不同人群,劳动的强者会带领人类发展,丧失劳动的人群必将走向自身的灭亡。
第一节 劳动诱因的机理
弄清楚劳动的出发点和劳动这一人类实践活动内部的辩证关系,就需要人与自身在精神和物质上进行自我分裂,研究劳动与人的必然联系,由内到外,分析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人的进化过程体现了劳动这一实践活动的演变过程,劳动作为实践活动,劳动者是其最根本的物质基础,其他的都是围绕着这个最根本的物质基础进化而在发展中产生联系。劳动诱因相对于每一次的劳动实践活动都不尽相同,它受着劳动者自身以外的客观局限,同时,还要在劳动者意识里,也就是思维这一人脑的机能运转中酝酿产生。正是思维这一机能体现的运动,才是人脑之所以成为特殊物质而存在的具体方式,丧失了这种运动,人脑便会分化为其他的物质存在。劳动诱因依赖于这个特殊的物质一次一次随机闪现。
劳动诱因产生于劳动者本身,本质是意识的随机运动。剖析劳动诱因,是一个哲学的范畴。像研究思维的机理一样,只有就此当作哲学问题,我们才能把握意识的一些规律。比如,现实中无论是通过医学还是依靠解剖学,人类都看不到意识是在怎样运转。即使把大脑揉碎了,分解了,也难以看到任何一个具体的意识现象。原因很简单,这样的办法导致的结果就是没有意识了嘛!关于大脑,我有一个不成熟的看法,人类穷极宇宙之即,当为大脑之谜明白于天下之时。剖析劳动诱因,也就是以哲学的态度,阐述意识的随机运动。这个随机运动不是概率论里随机现象的计算,而是渺小的人类在无边的物质世界里,茫然的生存实践以及恰当的适应和主动的进取精神。
人类劳动由简单到复杂,从最初生存本能的冲动,无意间映射了客观与自身的一致,主动地开始了第一次的采摘和狩猎。现在,自动化生产技术和信息控制观念已复杂到超越单个大脑的记忆,正悄然对劳动进行着革命。这里面的变化从何而来,是怎样由一个一个的偶然形成现实的必然?我们不是算命先生,不知道人类的前世来生,但却被自然赋予了实践与思维的辩证存在形式,因此,必然地会在当前寻找现实的思维机理。一次次具体的劳动构成了我们的生活,虽然每个人在做事前不一定就会阐明理由,但人的任性总不是无缘无故。劳动的诱因在个体随机的面对和结合里,不断的激发着特定的劳动过程,而其运行机理也有必然的内在决定。
劳动诱因的前提是原始生命的自由,体现在人身上,是在价值取向里出发的。在不同的哲学家眼里,价值会有不同的定义,马克思主义着重在商品生产领域对价值做了深入说明。经典的教材怎么说呢?“所谓价值,是指事物(物质的精神的)对人的需要而言的某种有用性,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可见,价值不是一种实体,而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特点是,客体以自身的属性满足主体的需要和主体需要被满足的效益关系。”我不十分同意这样的定义以及这样的概念说明。首先,人的需要是言语不详的表述,给唯心的道德说教式的理论留足了空间。人的需要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系统的运动机理,有一个产生、发展、消亡的运动过程,而不是凭空产生的东西,或脱离了系统的绕圈式的唯心意义。其次,价值虽然不是一种实体,但是也不能含糊的说成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价值表现的就是人对客观的反映和反作用现象,本质上不是数理关系,因而便无所谓被满足的效益关系。我们可以用数据关系来描绘现象,但系统内部的机理,却应该把这个说明另一个问题的数理表达排除在外。人也好,劳动也好,既使是劳动诱因,这些概念的前提都是原始生命的自由。所以,我对价值的定义是:价值是人基于生存和进化而产生的意识取向。
价值在实践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价值观念也随着人的生存变化和生产实践而呈现出多维、多面、多重等特性,总体上沿着“活着—怎样活着—为什么活着”的取向演变。“天不变,道亦不变”,人生却“逝者如斯夫”,价值的含量在向前流淌中浪花朵朵。客观上的活着,主观上对应的是原始的自由;客观上怎样活,主观上对应的是意识能力(反映与作用)的解放;客观上为什么活着,主观上对就应的是我是谁,即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各类社会关系的总合,这种社会关系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社会关系越和谐,越具有可持续性,人本身就越有价值,生活就越有意义。人的绝望和灭亡,往往就是社会关系的断裂和衰败。劳动诱因在价值和这些价值观念里出发,归宿于人的自由和社会的进步。
劳动诱因受着利益判断的调节而确定。利益判断正是通过反映,企图对意识的反作用做准确的说明,它根据人的自由讲究着效益,从而呈现出不同的数理表达。利益判断在人与人、人与物之间丈量,“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利益就是社会构建和人与自然融合,利益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人与物之间关系的调整。人在变,自然在流逝,这恰恰表现着利益的永远。利益判断的尺度和标准是对应着价值的矢量,不同历史时期,落实在特定的经济学里。从结绳计事,到斤斤计较,再到经世济民,而后向往“看不见的手”,最终是要上升到“博爱”里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具体的劳动都有具体的利益,个体的劳动诱因在意识的反作用里,根据价值并按照利益随机运动。
第二节 劳动过程的辩证关系
劳动是人类运用自然,改造世界的活动,作为赖以生存的基本手段,同时影响着人类自身的变化和发展。人类劳动随着知识的增加,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自然形成。知识的增加不是无限的膨胀,而是“扬弃”中的拓展,物化产品蕴含的信息和无形的思想文化在实践中(人类活动)得到传递或消亡,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在自我解放与原始蒙昧、迷信的矛盾斗争运动里展现。
辩证地看待劳动过程,就是要具体地分析劳动内容和劳动形式的发展。劳动最初源于原始人类与自然界的物质交换,以采集和狩猎食物为主要内容,实现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物质循环。这种劳动是当初的自然状态,随机性地群体化组织形式,自然地满足个体需求,缓慢地推动人的发展和群体扩大。随后,当劳动经验增加,自然界在意识领域映射的信息积累到一定的度,意识能力便产生质的飞跃,劳动内容有了质的变化。在基本的物质交换基础上,人们意识并掌握了简单的能量转移,以耕作和畜牧为主要内容的新劳动得到发展,人的生存从原始的物质循环实现了简单的质能守恒。这种劳动强化了劳动结果的贮存和积累,按照意识能力进行分工化的形式组织,分类满足个体需求,充分地保障了人的生存基础,维护了社会的连续和稳定。人类社会扩展到一定程度,具体的人更加生动,抽象的人更为深刻。劳动的内容因为时空的外延,也开始深入到自然界的内部。在普及能量交换规律中,劳动生产紧紧围绕农业和工业,科技水平飞速提高,人的生存特点发生重大变化,重新塑造人生价值尺度的能源开发引领劳动的主旋律。这种劳动以过程的规范化为基本要求,从技术模式的内在关系,形成科技化的组织形式,通过技术条件的变化来创造个体需求。
当代社会劳动实践正处在艰难的嬗变之中。信息成为一个新生的概念,与此相关的研究主要在自然科学和工程学方面展开,信息化的生活方式逐渐渗透社会。信息内容爆炸式增加,社会个体被淹没在了社会意识的海洋里,同时,个体意识又以信息化的形式具有普遍意义。我们可以回想一下,上世纪七十年代未至现在,所有现代生活物品对人来说最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是什么?交通工具、住所、衣饰、食品、日用品等,都是历史现象基础上的技术再创新,甚至有的技术已经创新到了不再具有普遍性,而在自然世界的演变里很快消亡。唯有一样正从内到外彻底改变着我们的一切,就是在那时起步的电脑和人类信息工程。这引起的信息化革命将自人类直立行走以来,再次塑造人本身。人的直立行走解放了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人自己;人类的信息化改造过程,必将超越人的手脚在物质生产领域的操作极限,进一步解放人的意识能力。现在的劳动发展,正越来越体现信息运用的内容,物化的劳动和知识劳动通过自由选择来适应个体的需求,这样的满足虽无普及,但却成为新的生存方式。新生事物的发展必定具有自身的内在动力,信息运用成为劳动新的主要内容,只有在普遍的矛盾中进行特殊斗争,才会实现劳动的解放。真正有生命力的事物是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方向,往往会在哲学思想里说明她的逻辑必然。结合劳动来研究信息的内涵,这是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人类解放事业对哲学的必然要求。对于劳动过程的分析,就是要找出当代新生事物的一般特性,进而明确人们的价值和利益。
人类劳动实践基于物质交换,从群体化形式组织进行,到能量转移而分工化形式组织开展,再到能源开发而科技化形式组织实施,能不能正确地上升到信息运用,而信息化地凝聚力量呢?信息化的劳动实践以人类个体为基本单位,通过信息工程在人类社会建立普遍联系,形成与以往不同的新型的意识能力来与自然发生关系。这种劳动,劳动者是自由的人,劳动工具是整个社会系统,劳动对象是客观的物质世界。在这样的人类实践中,任何一点点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都是对生产力的破坏和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信息化的劳动组织形式必须是公有化的状态,必须维持人类生存和进化的生产物品个人自由所有。我们都在做着尝试,依据新的实践,构建新的社会,创造着自由人的联合体。可是,信息这个新事物却是那么模糊和难以琢磨,让她指导劳动,需要她清晰靓丽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任何概念都有其生成的历史过程,信息从自然科学和工程学出发,逐渐成为人类语言的一个重要词汇,但是,由于特定学课的局限,他们都没有为信息下一个清晰的定义。科学家指出,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是一个新的范畴。人们的认识都越来越一头雾水,好像如果不成为一名信息类的科学家,就永远不能进入信息的“范畴”。事实上,信息总是与人有关,人以外其它物质的相关特性、存在方式和彼此联系都可以用其它词或定义说明。信息是什么?我这里试图给出她的定义:信息是意识运动的表达方式,是对意识能力的客观描绘。
除了以上对历史现象的简单总结和分析,下面有一个简单的逻辑推导:世界统一在物质里,物质的基本属性是客观存在;意识是人脑的功能,是物质的产物,作为客观存在,意识是特殊物质的属性;运动是物质的唯一存在方式,意识的存在也只能在特殊性的运动里验证和说明;信息是意识运动的表达方式,是对意识能力的客观描绘。信息不是母概念,也不是新的范畴。好了,主观服从客观,主观又对客观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有点类似于映射与逆映射的关系和质能关系的换算,但又超过了这种关系。当然,劳动是意识运动最基础的表达,而意识运动的表达不仅仅是劳动。所以,研究信息要从分析劳动过程开始。
以上并没有解决任何具体的劳动问题,也没有完全彻底地说清关于信息的哲学思想和一般外延推导,甚至有一些地方语焉不详和没有全面的事物归纳,这都是由于历史的整理和自身认识水平而导致。我只是在做一种努力,积极挣脱机械唯物论和唯心主义,荡起若干年甚至百年后象马克思一样哲学家的思想浪花!
第三节 劳动结果以什么形式贮存下来
劳动的过程在于她创造了价值,即马克思主义在研究商品时,对于商品价值第一层含义的阐述---使用价值。追根诉源,这种使用价值还是意识的反作用,是基于生存和进化的意识取向。然而,劳动过程形成的劳动结果作为客观存在,同样符合辩证法,具有两面性。劳动结果在消耗中又来支持新的劳动过程。劳动结果的表现在于使用价值的实现,在劳动生产这个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中,使用价值的实现体现劳动价值。其他类似于“劳动”的生理活动以下不再讨论,比如体育运动和社会管理,因为他们是为生产劳动做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准备,从而只改造单个的社会个体。物化信息和文化信息的价值对于人类来说,突出体现在维持人的生存和发展。劳动创造的信息价值不断形成着人的具体和抽象,更新着意识。意识作为自然的产物,反过来通过劳动而信息化地影响自然,不断映射发展的物质世界。劳动集中反映了人类有意识的物质活动过程,说明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生产劳动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最具有现实意义。生产劳动的循环过程根本特征是以人为本,因此,根据人类形成以后的行为特点,生产劳动可分为两个基本环节:生产和消费。大多西方经济学家在研究分析社会经济时,往往从需求和供应开始,呵呵,主要是因为这些人一般是站在人的层次(唯心的)来分析一些具有动物属性的生存(非历史观点的)。有人说,马克思不是把这个过程分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吗?是的,马克思为了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集中阐述了商品生产的过程,他大量文字反映的是资本领域劳动生产。但恰恰是马克思指出这个过程蕴含的分配和交换两个方面更好更进一步地表现了人的属性,即社会性。
劳动结果凝聚了人的有意识的行为,她带给人自身的有用性,归根结度体现在人的有变化的存在。不管是物化的劳动产品,还是无形的思想文化,只有其使用价值的实现,才可以确切地映像劳动结果。从以人为本这个角度出发,劳动结果是一种信息,一种客观存在和广义的物质系统构成内容。劳动的信息表现在物品、人、运动甚至各类波上。劳动结果的映像存在于世界的范围内,对于劳动结果信息化的研究是一个社会学的范畴。劳动结果大致分为附助人们生产生活的产品,附着于文字上的资讯,言传身教的文化和社会活动的启示等。这些东西会改善人的生存,从意识角度说,会塑造人的审美,扩展人的想像。这种信息化的劳动结果具有可复制性,虽然不是完全的简单重现,但是却有物理学范畴内信息那样的增强和衰减规律。
只举三个例子:粮食是劳动的结果,凝聚了人为了吸取能量,交换物质而进行种植、管理、收获过程,映像了人的生存行动这样一个信息。如果粮食没有被食用,甚至烂掉,它凝聚除了以上那些,还包含了贮存,映像了人的生存安全行动。这个事情很简单,在理解上只不过多了层一因多果或多因一果的意思。另外,需要强调一点,劳动并不是都有效,消费或需求并不是都科学和持久。核弹是劳动的结果,它的使用映像了毁灭,它的保存映像了对人的想像的震慑。至于这个劳动产生的其他信息,已超出本文。书本是劳动结果,她凝聚了撰文、印制等过程。如果使用,传递了认识;如果只有作者使用,只改造了自己,印制书本是帮助作者记忆。例子不再多举,否则就不是在理论劳动了。
劳动改造了人,劳动结果朝全面的方向发展。自从人类在劳动中成长,同时,伴随着劳动结果的积累。尽管现实的劳动形态有许多共性,也有许多个性,但在劳动这个概念的实质内容形成的历史时刻或时段起,劳动就是社会的劳动。信息化的劳动结果带给人们的,是人在社会领域行为能力的加强和意识能力的扩展。劳动结果信息化积累的增强和衰减符合“自由”原则,即符合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原则,因此,“自由就是对必然的认识”。劳动的共性和个性主要是因为劳动与人的紧密联系,社会性的人在劳动生产中,总是以物质与意识并存状态在个体和个体之间发生关系,共性和个性是人的社会性和独立性造成的。先前有关“狼孩”等的报道,很好的说明了社会与劳动。没有社会就不会生成劳动,更不会带来劳动结果的积累。站在人的立场,现代劳动无论是物化劳动价值还是无形劳动价值,都趋向于信息化的价值。
西方有一本书叫《国富论》,说了一些劳动和财富的问题。劳动结果会不会成为一种财富呢?有的说年轻就是财富,有的说金钱是财富,有的说亲情和经历是财富。马克思是从商品出发来理解财富。然而,劳动创造出的财富到底是什么?能不能存贮和积累?劳动创造出的是价值,说明价值的是人类的活动过程和发展,所以,劳动本身总是在时间中流逝。相对于财富,在劳动领域只能认为是劳动结果的积累。物化的劳动产品和无形的思想文化在使用价值的实现里映像劳动结果,人自身对劳动结果拥有的唯一方式便是存贮和积累在人的意识里。这种财富有一个现成的词表达的较为准确,“知识”。人的财富拥有状态,中国有句古语说的最好,“行万里路,破万卷书。”这其实就是一个运动的信息表达过程和物质世界的客观描绘。至于在历史上,私有制的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思想文化垄断现象,是劳动在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中产生的两面性,是政治学的范畴,要在阶级斗争的改造和文化革命的批判中来扭转这样的历史;劳动组合和分工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拓展和变换,是经济学的范畴,要依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来实现。私有制条件下的必然劳动,虽然创造了促进人类前进的一定价值,但由于劳动水平的低下,劳动活动广度和深度不够,割裂了人类群体,酝酿出了私人占有和自私的意识形态,导致了社会关系的阶段性断裂和衰败。信息化的劳动让每个人的劳动结果都具有可复制性,劳动者只有通过奉献自己的劳动结果,让其在时空里自由流动,才能说明自己意识运动的存在,并在整个社会关系中体现价值,保持自我的和谐与可持续性。
结论:劳动创造价值,知识积累财富。
最后我想说的是,所有觉悟的劳动者必定要联合起来,共产主义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