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在两天炒的最热闹的话题,就是房产年限的问题.
这原本是掩盖在房产危机下的一个炸弹,在房产高速飞涨的去年,无人问津,因为大家都指望着买了,再卖出高价格.根本不去想它的实际价值.而在今天,因为<土地管理法>的修定,这层窗户纸终于被捅破了.
看看下面的一些新闻摘选:根据《土地管理法》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住宅70年大限到期后房主很可能还得再次掏钱购买土地使用权.
可别觉得"70年"很遥远,这个最长期限是从开发商取得土地开发权之日算的,人家土地囤积、兴建楼盘,甚至烂尾楼重建的时间,都在这个最长的期限里.土地国有的概念下权力属于民众,但就土地产权而言,名义上人人都享有的东西,实际上谁又真正的"所有"?
好不容易攒了一辈子的钱,贷了几十年的款,买了一套房子。还没住到灰飞湮灭呢,又要掏钱"续期",如果没有能力"续期",彼时年老体衰,搬哪儿去?谁给贷款?
曾经在08年预料房产百日变,在媒提面前一向打太极的潘石屹撰文:住宅70年后怎么办我没有看懂.
堂堂一个董事长,说没看懂.谁相信呢?在公众面前,对着比1+1还简单的问题,说不知道?装糊涂能装成这样,潘老总没进演艺界真是一大损失.如果哪天不做房产了,去帮中国人拿个奥斯卡回来玩一下,估计一点问题没有.
不过我也能理解他的立场和苦衷,他毕竟是在商言商.所以就更需要我们老百姓有自己的分辨能力.对于媒体的怂动和鼓励,永远保持冷静,保持用第三只眼睛来看问题.永远别问你的理发师是否需要理发这句话还是很有点道理的.
其实很多人在土地使用年限这个问题上,都是糊涂的.原因就是这其中有部分是炒家,根本没有想那么远,打算买了就卖掉,赚中间的差价.管你50年还是70年?还有小部分从农村到城市的人口,以为在城市买了房子,跟在农村一样,可以这到老,住到死,住到代代相传.
殊不知,花了高价,只买了钢精水泥的70年不到的使用权利.有时碰到开发商偷工减料的劣质品,更为倒霉.
至于70年以后,50年以后的土地政策,谁能知道呢?到时候国家的土地政策是怎样的?谁也无法预料.
就如同10年多前,花高钱购买的城市户口一样,到今天已经一文不值.今天并不是有了城市户口,就永远是国家的人,永远被国家养着.要知道,以前一个城市户口,拆散了多少恋人?现在的房子不是一样吗?现在的女孩子很多都是没房子就不结婚,一套房子逼死一段感情.而现在哪里的户口都一样了.除去子女上学的学校问题,户口已经没有任何附加价值.如果教育能再推行的公平一些,户口会更不值钱.
假设我们年轻人买自己的一套房,家长赞助一点,25岁开始供,60年的使用权利,25岁加上60年等于85岁.也就是说你在85岁以前有这套房子和相应的土地权利.<一般都很难有满70年的使用权利,开发商从拿地到开发完成,要花3到8年的时间>,如果你选供20年,到45岁这房子才完全属于你,现在的生活质量都提高了,人普遍能活到70岁至80岁之间的的非常多了,80岁以上的老人也很多了.所以说很可能,你还没有死,你的房子已经到期了.或者说你垂垂老矣,本打算将房子留给后人,却发现这房子的权利已经不属于你了,你无权当遗产留给后人<从这点来讲,还真不如买黄金,至少黄金放60年不会变少,变旧,变成国家的>需要你的儿孙继续劳动,掏钱来重新购买.重新背上房子这座大山,重复你的供房路程.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今天的房子,在60年的后,是否还能住人?60年前的热门地段,60年后是否还依然?现在都很难看到60年前的房子,哪怕是20.30年前的房子就已经非常非常旧了,从设计,从各方面非常落后了,很难住人了.
说到底,房产是一种消耗商品,只是消耗是看不见的,是隐性的.跟衣服是一样的商品.
很多人都提到说中国人需要有归宿感,怎么穷都要买房子.其实说这话的人一定没有挨过穷,没有真正在贫穷里面生活过.真正贫穷的老百姓,在上有老要养,下有小的上学,自己还不敢生病的压迫下,根本没有精力来顾所谓的"归宿感",所谓的"刚性需要".赚一分钱回家,家里有一块钱的漏洞要补.非常艰难.还哪里有心情去消费房子这个高价商品呢?
我们再来做一个好玩的假设,如果说当局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刺激房产,现在今天的法律上做出承偌:现在购买的房产土地100年的使用权利不变.在我看来,这样的规定也是无法长久.充满变数的.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土地私有化是不可能的.会加深社会矛盾.至少在目前,是不可能的.当局的错误政策并不代表若干年后不被改变.您说100年以后的政策情况?那就只有打电话问上帝和菩萨了.
这段时间,很多二奶媒体都在喊着叫着房产回暖了.很多炒家也准备孤注一掷,背水一战,重新把房产炒热,让自己好出局.可惜了,天时地利不让.房产年限的问题如同一盆冬天冰水,浇在蠢蠢欲动的春天里,一定会让更多的人思考,更多的人冷静.
有能力的,可以购买房产来改善居住条件.没有购买能力,不用过于勉强.想想人生才几十年光阴?大部分人生的时间和快乐被一个水泥房子区区60年的使用权利所绑架,实在不划算.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