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过休克疗法性质的矿业行为
说到整合矿业,既有整顿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的一面,更有维护国有资产和人民权益的一面,涉及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最深层。它的要点,是在杜绝慷国家之慨和官商勾结私分矿业权的基础上整理矿业。就今日中国的现实而言,不论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还是构筑循环经济,都必须由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府督导、整合和控股来振兴矿业和扩大就业机会。这里需要有常设的国家机构把握长远的矿业政策,不是一两个跨部门应急决议就能彻底解决的。
政府不包办矿业不等于不要领导矿业和不以法人资格参股和控股。同时,振兴矿业不只是管好矿藏,发展矿业不只是整合资源,正如发扬企业精神并不只是遵守财金制度。每当说到开发矿业就只说理顺资源,无异改换命题。
与此同时,也需要建立一整套科学评价资源的理论和方法,不能只靠弹性无边的大原则。同时还需要通过公开招标授受资源开发权,使暗箱操作者没有藏身之地。公方和私方协同办矿业就会有倍增效应,紫金集团在这方面已经有成功的经验。
三十年来经济发展的夹缝中有过休克疗法性质的矿业行为,这就导致了粗放开发和采富弃贫,加重了环境污染和恶性事故。它的后果是国有矿藏不能有效使用和后备资源长期不足。酿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有些经济工作者曾一度轻视矿业,只是因为它产值不高和不如所谓的高新产业时尚; 而在能源和矿产品严重短缺时,又饥不择食地任其为所欲为,事后则对棘手的局面手足无措。然而矿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犹如高架铁塔的地脚螺丝,是不能肤浅地看它本身能赚多少钱来论处的。谁对它掉以轻心,它就会以报复的方式为自己申言。听任办矿者暴飱天物,也就为勘查和开采权无序发放写下了伏笔。笔者对西方右翼政界诱导国营企业全盘私有化的意图有严重的保留,尤其不赞成纵容私营矿山靠加速耗竭国有矿藏求得昙花一现的暴利。
性质殊异的矿业不象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后者若选用方案不当尚有较大回旋余地。前者则大不相同,经济关系和管理体制适当与否都会通过开发工程长期扎根地下。所以首先要悉心理出它的脉络然后再下指令。不幸的是,时而有一些大而化之但又并非适当的口号,把人们苦心孤诣经营两代的矿业在朝夕之间就激发到难以理出头绪的境地。时至今日,唯有面对忽略矿业造成的严酷现实,不再讳莫如深,才可望找到出路。
大矿有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但也要杜绝滥采炼焦煤、钼矿、磷矿和稀土矿物然后以跳楼价格出口。小矿蜂拥而上虽能一时高产,却会把矿体挖得支离破碎,重新整合决非易事。如果自然资源不会随生产发展而消失的农业可以适度“有水快流”,其自然资源不可再生的矿业则无论如何都需要“细水长流”,而不该加速枯竭,因为主要受益者只是少数急功近利的矿山承包人,受害者则是座座矿城和全社会。“大矿久开,小矿合开,细水长流” 指的是大矿要延年益寿,小矿要整合成型,为使数万矿城持久繁荣和更多居民就业就需要充分利用贫矿和废石尾矿。舍此不仅搞不好矿业,甚至不利于社会长治久安。
企业家和技术专家在开发矿藏中的贡献无论有多么大,都必须改私定高酬为上缴超额利润。矿业收益流向不明,是勘察资金短缺和后备资源不足的重要原因。如不疏通矿业资金的内部循环,而只是年复一年地为勘察工作申请资助,它就是一个填不满的无底洞。
由于采矿权一度无序放开,各种稀有金属矿和煤矿都陷入了开采一哄而上的局面。一些个人,单位,地方曾经为了自己的局部利益和得失,对稀有金属矿滥挖乱采,出口的绝大部分是未经加工的初级产品,换取的少量外汇得不偿失。以铟为例,这种稀缺资源全球储备不过数吨,中国产量占全球过半,但大多销往日韩。铟的合理价位应为每公斤三至五千美元,而市价仅一千美元上下。日本利用我国稀有金属生产、出口管理上的漏洞,化整为零,用比国际上更低的价格,加紧分批从中国各个小厂零星采购铟。一时哄采铟的百余厂家竞相压价出售,竟然贱卖到不计血本的五十美元一公斤。一大批稀有金属资源也在毫无节制地滥采贱卖。
哥伦比亚前政府因失守矿业权使该国民穷财尽。现政府在绝大多数人民的支持下断然从国内外豪强手中夺回了油气资源开发权。也就是说,必要时政府当以人民的名义重新掌握对矿业的控制权。
国家和私营企业共事已经有丰富的历史经验。各国有战略意义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开发从来都能得到政府和民间的支持。这其实就是国家和私营公司共事,只不过并非时时都有政府的行政干预。笔者不是指一切行业都需要政府介入,只是说需要由国家更直接地干预有重要基石作用但却一度失控的矿业。中央或地方政府督导矿业的优越性是:
第一,核定资源。以往的储量计算、矿量报销和经济评价始终不水请见底。资源勘查者倾向多报储量,开发资源者倾向少估储量,储量平衡表也有明的和暗的两套。在国家控股的矿业实体中,私方原需缴纳的资源补偿费将折算成公方股金用作企业发展基金,所以双方都会力求科学评价和充分利用矿藏。
第二,革除弊端。一些私营矿山不仅靠采富弃贫牟取暴利,而且把非法所得用作行贿的手段,使国土资源部门难以深入了解实情。有由人甚至把對公共資源的管理权变成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索取权T。T经过定期培训和轮换的公方代表身在矿山经手日常工作,就能够把国家的经济政策和廉洁奉公的风尚直接带入矿业实体。
第三,广开财路。有高度博弈性的矿业需要能承担较大风险的雄厚资金。公方有信誉保证和私方力求效益的实体,一方面能争取政府投资,另一方面也善于筹资。这样的矿业实体必然有更强的生命力。
第四,持续增长。从长远和全局的观点出发才可能发展坚实的矿业。代表国家利益的公方更注重国民经济的全局。关注企业得失的私方更加注意微观效益。国家控股的矿山企业不仅能使企业利益接受宏观调控,而且能够在制定发展规划和生产计划中自觉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第五,保护环境。每吨矿石含金一克也就是含有用物质百万分之一,由此生产黄金将排出大量废渣废水。开发其它矿藏也于此类似。
矿藏也与此相似。矿山企业化害为利的工作量和费用本应是其经济行为的组成部分。然而,追求短期效益的多数私营矿山往往忽略保护环境。国家控股的矿业实体则会把保护环境作为己任而无需政府频繁督促。
第六,根治矿难。问题的焦点不是有没有矿难,而是矿难异常频发。尽管政府设置专门机构,取缔非法小矿,采取保安措施防范矿难,都无法改变社会需求诱导官商混杂的冒险者为了牟取暴利草菅人命。政府若直接介入矿业,就能以人为本当真防止恶性矿难,显著改进矿业乃至国家的形象。如果只治理频发的矿难不改革酿成矿难频发的体制,治理矿难者必有投鼠忌器之难。
笔者有一层多虑,就是不说抓好矿业则已,一说抓好矿业,就在几周之内草拟出治理恶性事故和弊端的方案,由一个多方联席会议下一道行政命令限期完成。这样做仍然是拔苗助长式的短期行为。就整合小矿而言,其结果可能不门当户对。矿山企业的整合有其自身的规律,不是搭配出貌合神离的联合体就能交卷。任何人都很难顷刻之间拿出治理矿业的对策,就象任何神医不作诊断开不出好药方一样。若要呵护好矿业,首先要看得起矿业。不切近深究就作简易处理是行而不远的。
政府直接介入矿业也不会一帆风顺: 一方面要努力谋求双方的通力合作,另一方面照样要面对自然条件和市场机制的挑战。国家控股虽不包治百病,但是针对司空见惯的矿业短期行为来说,它毕竟是比较适当的历史性选择。
摘自《矿业对策》
煤老板只是一例
煤又多又少:它在山西曾经多得让馄饨挑子不用带煤,街旁路边就可以铲到;它在沿海少得为避免缺煤电站超负荷跳闸就要限制用电。默许了运煤车一路撒煤通关,多采媒就成了热点。
“小矿放开”这一招突破了资源法规、劳动法规、安全法规里的一连串清规戒律。只要一纸无价或低价的开采许可证到手,昨天的一无所有者今天就是老财。这和他自己是否下井采煤没有关系。
能源促进经济大发展的硬道理,让老百姓犯不上挑剔煤老板的颐指气使。后者不知道好运有多长,能赚就快赚多花,连采煤工人的底子都不必细问,画押非法的生死文书,按定额给工钱就行。草菅人命和瞒报伤亡是意料中事。
煤老板也打点一些分内分外的开支,可白白占有理应上缴的超额利润不但未遭非议,而且吸引着一些体面的人物去分一杯羹,更不用说身前身后的的受惠者了。对一些煤矿周边生态环境危害的评估也有很大弹性。唯一纸包不住火的是剪不断理还乱的人身事故。于是就要特设安全机构重点抓。只要你少死人,别的都好说。
实际上煤矿安全问题的症结在非规范发放税则不明的开采权刺激了以钱为本的欲望。不改为以人为本和以多数人的利益为重,就很难让煤老板少出人身事故。不论高官如何亲躬,还是地方官如何信誓旦旦,都有点像堂吉珂德冲向风车。频发的矿难必定有一天让人们意识到:要领在重整矿业对策。到那时,煤老板靠逃避资源费税暴发的路子就会不顺。
乘虚而入的国内外淘金豪客比煤老板更拔尖。前者没有那么多矿难的困扰,也没有把翻手就暴发万亿的天机张扬出去。其它矿种如稀土、钨砂、磷矿等等也都在迎风户半开。所以,倒是应该感谢现身说法为我们敞开了议题的煤老板们。实际上所有这些黑色和金色的发家之道并不是什么高科技,而是几百年来原始积累的故道。至于对策的分寸,就不只是学术问题了。 煤又多又少:它在山西曾经多得让馄饨挑子不用带煤,街旁路边就可以铲到;它在沿海少得为避免缺煤电站超负荷跳闸就要限制用电。默许了运煤车一路撒煤通关,多采媒就成了热点。
“小矿放开”这一招突破了资源法规、劳动法规、安全法规里的一连串清规戒律。只要一纸无价或低价的开采许可证到手,昨天的一无所有者今天就是老财。这和他自己是否下井采煤没有关系。
能源促进经济大发展的硬道理,让老百姓犯不上挑剔煤老板的颐指气使。后者不知道好运有多长,能赚就快赚多花,连采煤工人的底子都不必细问,画押非法的生死文书,按定额给工钱就行。草菅人命和瞒报伤亡是意料中事。
煤老板也打点一些分内分外的开支,可白白占有理应上缴的超额利润不但未遭非议,而且吸引着一些体面的人物去分一杯羹,更不用说身前身后的的受惠者了。对一些煤矿周边生态环境危害的评估也有很大弹性。唯一纸包不住火的是剪不断理还乱的人身事故。于是就要特设安全机构重点抓。只要你少死人,别的都好说。
实际上煤矿安全问题的症结在非规范发放税则不明的开采权刺激了以钱为本的欲望。不改为以人为本和以多数人的利益为重,就很难让煤老板少出人身事故。不论高官如何亲躬,还是地方官如何信誓旦旦,都有点像堂吉珂德冲向风车。频发的矿难必定有一天让人们意识到:要领在重整矿业对策。到那时,煤老板靠逃避资源费税暴发的路子就会不顺。
乘虚而入的国内外淘金豪客比煤老板更拔尖。前者没有那么多矿难的困扰,也没有把翻手就暴发万亿的天机张扬出去。其它矿种如稀土、钨砂、磷矿等等也都在迎风户半开。所以,倒是应该感谢现身说法为我们敞开了议题的煤老板们。实际上所有这些黑色和金色的发家之道并不是什么高科技,而是几百年来原始积累的故道。至于对策的分寸,就不只是学术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