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从“屁精”到《狗镇》

火烧 2009-03-25 00:00:00 文艺新生 1025
文章围绕李银河从性学话题转向社会议题引发的争议,重点分析其对‘屁精’与‘狗镇’的解读,质疑其逻辑与立场,引发对阶级与人性的深度讨论。

    曾几何时,李银河老师总是以性学家的身份出现在报纸杂志网站的显著位置,以“敢说”而著名,我当时特别佩服,因为终于有人敢说出几千年来国人难以开口的甚至在被窝里都不敢说出来的话题。我不知道李银河老师在国内甚至国际性学方面到底处于什么样的高度,但是“李银河”这三个字的曝光率应该排在国内性学家的首位吧。我想大概人出了名总是喜欢忘本的,所以最近李银河老师不再谈论人的“敏感部位”,而是谈一些与“性”无关的“敏感话题”。

    当然您也不能一天都晚都在谈“性”,你也有谈论国家大事家长里短的权利,不过从“屁精”到“狗镇”,您确实让我大开眼界。

    《屁精》如果说有什么价值的话,那就是它是一篇扫盲贴,因为在此之前我和我身边的朋友没有一个人知道“屁精”原来还有你说的那层意思。不过你非要说赵本山侮辱同性恋群体,我觉得您的智商就不怎么高了,因为我相信中国除了同性恋群体,大概99.9%人都不知道“屁精”有你说的那层意思,包括赵本山,况且赵本山和同性恋群体无冤无仇干嘛要大年三十晚上侮辱他们?这些东西用脚趾头都可以想清楚!虽然后来你说没有指责赵本山的意思,不过我觉得你这一来一回不但没有保护和尊重同性恋群体,反而像把他们的私密日记公布于众,使他们难堪。所以侮辱同性恋的人是你!就像披着羊皮的狼,可能这样说并不确切,不过唯一的区别是您没有意识到自己无意中扮演了狼的角色而已。

    再说《狗镇》,你说的精彩,精彩的有负您专家盛名。

    什么样的人是“穷人”?你是凭什么把狗镇上的那些人和“穷人”之间划了等号?又是凭什么把鲁迅描写的“下层人”和“穷人”划了等号?

    “贫穷有什么可表扬的呢?在几千年弱肉强食的历史中,贫穷不一直就是罪恶吗?贫穷就是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败下阵来。失败有什么可表扬的呢?贫穷不是美的,是丑的;不是值得骄傲的,是值得羞愧的。或者是比较懒惰,或者是比较笨,或者是不够幸运。如果一个人活成了下层人,那就是活得最失败的人,被淘汰的人,有什么可表扬的呢?”真精彩!在你看来,只有“富人”才值得讴歌,因为“富人”是上层人,是成功的人,是没有被淘汰的人!如果非要分个穷富阶级,那么任何阶级都有其局限性,都有丑陋的一面。是否按照李老师的逻辑,任何阶级都应该一棍子打死,这个世界天下太平了?那么这个世界也就彻底消停了。不过,李老师,这样鲁迅先生会不高兴的,这不是他揭露丑陋的意义,您真是白瞎了鲁迅先生的心思了!

    另外,“揭露丑恶”后面往往还会跟着四个字:“抨击时弊”,意思是您在讨论任何丑不丑俊不俊的问题的时候都不要脱离社会背景,所以我想问问你说的“穷人”是封建社会的“穷人”还是资本主义的“穷人”?

    最后,《狗镇》这个电影虽然我没有看过,但是我想或许它还应该有很多版本,下面是其中之一:

    《兽城》  

    编剧:明日做贼

    狗镇上“穷人”的女儿盖瑞克丝(演员正在海选中)认为爸爸太“穷”,不想再做他的女儿,跑到灯红酒绿的兽城。兽城中的人们自私、麻木、残忍,把盖瑞克丝对上层生活的浪漫想象打得粉碎。她的天真换来的是欺骗、冷酷、奴役、猥亵、强奸。她向往的天堂原来是地狱。最后她父亲和狗镇的乡亲来解救她时,她脖子上戴着枷锁,走路时用锁链拖着一个磨盘,因为躺在床上无法反抗,兽城里所有的男人都强奸过她。她对狗镇上穷苦却快乐的生活从否定到肯定。当她父亲和众乡亲要杀掉强奸和欺骗她的人为她报仇时,盖瑞克丝阻止了他们,因为她不想自己的父亲和众乡亲因为自己而成为兽城的牺牲品,她拖着疲惫残败不堪的身体跟着父亲回家去,身后是依然灯红酒绿的兽城。

附:被李银河半夜删掉的博客文章:一部令人震惊的电影

昨天看了一个电影《狗镇》,感觉用震撼来形容都嫌不够,也许要用震惊才行。

       影片写一个黑社会老大的女儿格瑞丝(妮可·基德曼扮演)认为爸爸不正义,不想再做他的女儿,逃到偏僻深山中的狗镇。狗镇中的人们自私、麻木、残忍,把格瑞丝对穷人的浪漫想象打得粉碎。她的善良换来的是欺骗、冷酷、奴役、猥亵、强奸。她向往的天堂原来是地狱。最后她父亲来解救她时,她脖子上戴着枷锁,走路时用锁链拖着一个磨盘,因为躺在床上无法反抗,镇里所有的男人都强奸过她。她对父亲的权力从否定到肯定。当她父亲建议杀条狗吓吓镇上的人作为了断时,格瑞丝的建议是把全镇烧光杀光,并且冷血地亲手打死了欺骗她爱情的伪君子,没有一分钟的犹豫。

       令人感到震惊的是:影片明显的“政治不正确”,对穷人人性弱点的揭露毫不留情,有明显尼采哲学的意味。简直可以说完全是尼采哲学的电影版图解。但是,它绝不像我们那些政治思想图解的影片,只有骨头没有肉,它所有的人物、事件、思绪都真实可信,有血有肉,合情合理,无懈可击(尽管全剧没有用实景而完全是舞台布景拍摄,这点也很惊人)。因此,观影效果更为强烈。说白了就是一句话:你们都该死,你们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它就能做到,让每个看完电影的人在黑帮血洗狗镇的时候有一种强烈的快感,欢呼雀跃,觉得解气之极。在片尾字幕时,还怕它的意思不够清楚,在背景中放了几十幅贫民窟的真实照片,肮脏、丑陋、血里糊拉。

       前些时看到一位生在农村的知识精英的文章,批评鲁迅对下层人的描写(如阿Q),说他把下层人写得愚昧、麻木,是利用手中的话语权欺负穷人,不正义。在他看来,只有讴歌穷人才是正义的。当时我对这文章就感觉有点似是而非。看了《狗镇》,才突然明白自己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

       贫穷是罪恶。早就听到过这种说法,原来很不理解,因为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一直是表扬贫穷的。其实,贫穷有什么可表扬的呢?在几千年弱肉强食的历史中,贫穷不一直就是罪恶吗?贫穷就是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败下阵来。失败有什么可表扬的呢?贫穷不是美的,是丑的;不是值得骄傲的,是值得羞愧的。或者是比较懒惰,或者是比较笨,或者是不够幸运。如果一个人活成了下层人,那就是活得最失败的人,被淘汰的人,有什么可表扬的呢?

       中国解放后的三十年有点特殊:人为地设置了下层人向上流动的障碍,如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如不许流动的户籍制度,如城乡双轨制,这就有点欺负穷人的意思,使农民对城里人有了怨气。使得上层显得不够正义,使得为下层说话有了点正义的味道。但是在人为障碍取消之后,这点正义也就慢慢消散了,我们又回到了尼采命题:贫穷到底是不是罪恶?

       总之,我觉得尼采和鲁迅如果没有走极端,没有说穷人就该死,那他们大体上还是站得住脚的,其理论有深刻的合理性,虽然显得有点“政治不正确”。

附:豆瓣网上关于电影《狗镇》的介绍 作者:黯石

《狗镇》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一个桃花源似的的小村镇,这个在地图上都无法找到的地方,镇里的人们过着简单的生活,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他们善良并快乐着。
  
  小镇的宁静被意外的闯入者格蕾丝打破了。一个被黑社会追缉的女人,受到小镇居民汤姆的搭救,在小镇留了下来。和众多美国的小村镇一样,这里的十几户居民每个星期都上教堂聚会,在聚会时汤姆把格蕾丝的遭遇告诉了小镇的人们,并且征得大家同意,让格蕾丝留下做两周的“试用期”,两周过后,大家在表决是否让她留下。
  
  接下来的两周,格蕾丝用她的善良、美丽、谦虚的行动征服了小镇居民,大家开始接受这个温柔的女人。两周过后,出乎大家的意料,格蕾丝全票通过,可以继续呆在狗镇。原本准备离开的格蕾丝打开自己的包裹,发现里面塞满了居民们送给她的礼物,她被善良的人们感动了。
  
  接下来,格蕾丝在狗镇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生活,和每个居民都交上了朋友,也开始慢慢有了自己的工作——帮助任何需要帮助的人。她可以用自己的微薄报酬购买自己心爱的陶瓷娃娃,放在自己的床头。
  
  警方的一张通缉令又把格蕾丝的问题凸现出来,小镇居民们的态度开始慢慢起了变化:小孩儿知道她的善良,开始捉弄她;一个男人甚至以报警来要挟她献出自己的肉体。格蕾丝开始承担越来越多的繁重劳动,为此还遭受责骂,她默默承受了这一切。小镇居民自认为帮助了格蕾丝,就可以对她为所欲为,恶毒的流言在女人中间传播,甚至有人找上门来砸坏了她心爱的陶瓷娃娃……
  
  格蕾丝准备离开,她找到了心上人汤姆请求帮助,汤姆答应找关系把她设法弄出去,还说去给父亲借10美元,作为逃走的用费。终于盼到了逃走的那天,格蕾丝爬进了本运送苹果的卡车,想着马上将离开这个毫无生气的小镇,她沉沉睡去。汽车停了下来,格蕾丝没想到本又来给她要钱,可是她身上没有钱了,本又不由分说地占有了她的身体。汽车兜了一个圈,又回到了狗镇。原来汤姆偷了父亲的10美元,并说是格蕾丝偷走的,本按照人们的计划把格蕾丝送回狗镇。她被小镇人愚弄的同时,也被自己的心爱的人出卖了。
  
  小镇人们想出了一个方法,用铁链把格蕾丝的脖子锁上,另一头绑在一个巨大的铁轮上,脖子上还装了铃,让她逃不出小镇人的视线。格蕾丝从此每天拖着沉重的铁轮在小镇上挨家挨户地做苦力。小镇人们心安理得地享受格蕾丝的服务,除了汤姆,所有的男人都享用了格蕾丝的身体。
  
  汤姆一贯的道貌岸然限制了他去占有格蕾丝,为此十分恼火。在一个冬天,他带着格蕾丝来到小镇的教堂里,让格蕾丝对着所有居民说出了他们在她身上干的一切。汤姆以为这会得到忏悔的报酬,他错了,所有的人都指责格蕾丝是个说谎的女人。在小镇和格蕾丝之间,汤姆选择了前者。
  
  报应终于来了,汤姆通知了原来到处寻找格蕾丝的黑社会人,满以为可以把格蕾丝送羊入虎口,但是格蕾丝竟然是黑社会老大的女儿。在和父亲的一番讨论过后,格蕾丝让父亲的手下杀死了小镇所有的人。
  
  “善良只是相对的。”影片中的台词成为最好的注脚。
  
  导演拉斯•冯提尔的善于制造绝望的影片,他从来不绕弯路,一向直奔主题,近乎残酷地告诉你人性的真相。旧作《黑暗中的舞者》亦是如此,他善于从最底层,人们认为最善良淳朴的人身上挖掘残酷,告诉人们事情的本来面目。
  
  这样的小镇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枯枝败叶》中有过犀利描述。在经济大萧条背景下的美国,小镇里面的宗教形同虚设,其道德的教化和指引作用消失殆尽。影片中汤姆挑选教堂作为动员和指责的场所,想借助神的力量引导人们向善,结果一败涂地,自己也深陷泥潭。物资和金钱匮乏的年代,利益上升为人们生活的唯一理由,然而人们依旧彬彬有礼、民风淳朴,对于外人既怀有善意,也担心自己受到牵连的揣测。当一个善良的弱者出现在大家面前时,每个人都认为可以掌握她的命运,心底的黑暗就浮现出来。真善美是否真的存在?面对影片的拷问,观众无从回答。正如西蒙•波芙娃在《第二性》中阐述的那样,“女人之所以成为女人,是社会既定的规则要求她成为女人的”。在狗镇这样的地方,人们的善良,也是被道德和既定的社会要求塑造出来的。这样的“善良”根基虚无,十分脆弱,一旦受到利益的冲击,就会荡然无存。特别是在经济萧条、物资匮乏的时期,人性中自私、恶毒的成分成为人们行为的主导。
  
  影片中汤姆是一个失败的道德卫士,他一方面从内心向往与格蕾丝的爱情,但另一方面,面对旁人对格蕾丝的责难和以怨报德,只是袖手旁观,懦弱无用的一面暴露无遗。他心底的善良不堪一击,虽然口头和行动上试图实践它们,但是面对利益,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出卖,一次又一次地出卖,然后在格蕾丝面前装作一个受了天大委屈的大好人。汤姆是现实中“沉默的大多数”的一个缩影,他的伪善给格蕾丝带来的伤害远远超过了其他恶毒的人。对汤姆的刻划,导演不留一点情面。
  
  “人不是狗,所有的狗都可以教育,有些人渣就只能杀掉”。汤姆死在格蕾丝枪口下,算是对自身行为的一种赎罪。
  
  影片中格蕾丝曾经有一段徘徊,在和父亲的对话中,她犹豫该不该原谅这群小镇居民,最后还是决定杀死这些像狗一样生活的人们。格蕾丝的裁判,是代表道德的本来面目作出的,杀死汤姆时,她没有一丝愧疚。导演这时也给所有游走在道德边缘的人们判了死刑,或者干脆是判了所有被虚伪道德包裹的人群的死刑。
  故事叙述过程中,音乐始终是若即若离的弦乐,这样沉重的主题下,显得举重若轻,非常到位。结尾的图片配以《这就是美国年轻一代》,更是精彩绝伦,让人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象。
  
  影片最大的突破,在于拉斯•冯提尔的拍摄手法。近似于舞台剧的布景,就在一间篮球场大小的屋子里,狗镇没有墙、没有街道,只有地上用白线画出的概念化地域,连狗都是地上的一幅图画代替。这真是艺高人胆大。远方就是一片漆黑,喻示着小镇的孤立、封闭。与以往传统舞台剧有别的是,《狗镇》中所有人的表演都是常态的外景念台词方式,没有刻意夸张自己的声音和形体语言,表演自然,台词生活化。尼可•基德曼的很好地诠释了格蕾丝这一角色,成功塑造了一个“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
  
  《狗镇》是一部颠覆性的作品,这部寓言式的电影对于电影形式和人性的探索,让人大开眼界。它的题材继续“好心三部曲”(包括《破浪》、《白痴》、《黑暗中的舞者》)的路子,深刻直白。作为导演“美国三部曲”的第一部,《狗镇》开创了一种前无古人的电影语言——还原。还原戏剧的本来面目:简单布景、灯光、有力的音乐、最好的剧本和台词。拉斯•冯提尔这个“DOGMA”电影流派的领军人物,其宗教意识明显,原罪、救赎等主题得到集中表现。
  
  随着电影的发展进步,原先的道路变得疏远,开始越来越倚重技术的力量,忽略了戏剧的本意。《狗镇》最大程度地放弃了技术,把音乐、故事发挥到了及至。观众真正开始参与戏剧,在好莱坞技术时代的电影观众,懒惰是必备的素质,懒于自己思考,他们希望吃到工业化电影的成品消化物,甚至不愿意自己去咀嚼消化。《狗镇》告诉交给人们的任务是思考和想象,导演只负责交给观众电影的意境和精髓,至于周围的外景、小镇的场景都是观众自己脑中的形象,需要自己去想象。在《狗镇》里,表演变得纯粹起来,演员的表情丰富、表演投入,可以想象,他们参加表演这部片子肯定非常累,在聚光灯下,没有太多道具的掩饰,表演只是表演。
  
  这种还原的意义在于,提升一些现在正被弱化的东西,去除电影元素中的杂质,达到对本真状态的回归。电影干净得只剩下剧情牵动观众,最大限度地发掘灯光和音乐的能量。其究竟是对过去电影时代的缅怀,还是新时代电影的开创先锋,结果有待时间来证明。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