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屁精”到《狗镇》
附:被李银河半夜删掉的博客文章:一部令人震惊的电影
昨天看了一个电影《狗镇》,感觉用震撼来形容都嫌不够,也许要用震惊才行。
附:豆瓣网上关于电影《狗镇》的介绍 作者:黯石
《狗镇》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一个桃花源似的的小村镇,这个在地图上都无法找到的地方,镇里的人们过着简单的生活,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他们善良并快乐着。
小镇的宁静被意外的闯入者格蕾丝打破了。一个被黑社会追缉的女人,受到小镇居民汤姆的搭救,在小镇留了下来。和众多美国的小村镇一样,这里的十几户居民每个星期都上教堂聚会,在聚会时汤姆把格蕾丝的遭遇告诉了小镇的人们,并且征得大家同意,让格蕾丝留下做两周的“试用期”,两周过后,大家在表决是否让她留下。
接下来的两周,格蕾丝用她的善良、美丽、谦虚的行动征服了小镇居民,大家开始接受这个温柔的女人。两周过后,出乎大家的意料,格蕾丝全票通过,可以继续呆在狗镇。原本准备离开的格蕾丝打开自己的包裹,发现里面塞满了居民们送给她的礼物,她被善良的人们感动了。
接下来,格蕾丝在狗镇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生活,和每个居民都交上了朋友,也开始慢慢有了自己的工作——帮助任何需要帮助的人。她可以用自己的微薄报酬购买自己心爱的陶瓷娃娃,放在自己的床头。
警方的一张通缉令又把格蕾丝的问题凸现出来,小镇居民们的态度开始慢慢起了变化:小孩儿知道她的善良,开始捉弄她;一个男人甚至以报警来要挟她献出自己的肉体。格蕾丝开始承担越来越多的繁重劳动,为此还遭受责骂,她默默承受了这一切。小镇居民自认为帮助了格蕾丝,就可以对她为所欲为,恶毒的流言在女人中间传播,甚至有人找上门来砸坏了她心爱的陶瓷娃娃……
格蕾丝准备离开,她找到了心上人汤姆请求帮助,汤姆答应找关系把她设法弄出去,还说去给父亲借10美元,作为逃走的用费。终于盼到了逃走的那天,格蕾丝爬进了本运送苹果的卡车,想着马上将离开这个毫无生气的小镇,她沉沉睡去。汽车停了下来,格蕾丝没想到本又来给她要钱,可是她身上没有钱了,本又不由分说地占有了她的身体。汽车兜了一个圈,又回到了狗镇。原来汤姆偷了父亲的10美元,并说是格蕾丝偷走的,本按照人们的计划把格蕾丝送回狗镇。她被小镇人愚弄的同时,也被自己的心爱的人出卖了。
小镇人们想出了一个方法,用铁链把格蕾丝的脖子锁上,另一头绑在一个巨大的铁轮上,脖子上还装了铃,让她逃不出小镇人的视线。格蕾丝从此每天拖着沉重的铁轮在小镇上挨家挨户地做苦力。小镇人们心安理得地享受格蕾丝的服务,除了汤姆,所有的男人都享用了格蕾丝的身体。
汤姆一贯的道貌岸然限制了他去占有格蕾丝,为此十分恼火。在一个冬天,他带着格蕾丝来到小镇的教堂里,让格蕾丝对着所有居民说出了他们在她身上干的一切。汤姆以为这会得到忏悔的报酬,他错了,所有的人都指责格蕾丝是个说谎的女人。在小镇和格蕾丝之间,汤姆选择了前者。
报应终于来了,汤姆通知了原来到处寻找格蕾丝的黑社会人,满以为可以把格蕾丝送羊入虎口,但是格蕾丝竟然是黑社会老大的女儿。在和父亲的一番讨论过后,格蕾丝让父亲的手下杀死了小镇所有的人。
“善良只是相对的。”影片中的台词成为最好的注脚。
导演拉斯•冯提尔的善于制造绝望的影片,他从来不绕弯路,一向直奔主题,近乎残酷地告诉你人性的真相。旧作《黑暗中的舞者》亦是如此,他善于从最底层,人们认为最善良淳朴的人身上挖掘残酷,告诉人们事情的本来面目。
这样的小镇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小说《枯枝败叶》中有过犀利描述。在经济大萧条背景下的美国,小镇里面的宗教形同虚设,其道德的教化和指引作用消失殆尽。影片中汤姆挑选教堂作为动员和指责的场所,想借助神的力量引导人们向善,结果一败涂地,自己也深陷泥潭。物资和金钱匮乏的年代,利益上升为人们生活的唯一理由,然而人们依旧彬彬有礼、民风淳朴,对于外人既怀有善意,也担心自己受到牵连的揣测。当一个善良的弱者出现在大家面前时,每个人都认为可以掌握她的命运,心底的黑暗就浮现出来。真善美是否真的存在?面对影片的拷问,观众无从回答。正如西蒙•波芙娃在《第二性》中阐述的那样,“女人之所以成为女人,是社会既定的规则要求她成为女人的”。在狗镇这样的地方,人们的善良,也是被道德和既定的社会要求塑造出来的。这样的“善良”根基虚无,十分脆弱,一旦受到利益的冲击,就会荡然无存。特别是在经济萧条、物资匮乏的时期,人性中自私、恶毒的成分成为人们行为的主导。
影片中汤姆是一个失败的道德卫士,他一方面从内心向往与格蕾丝的爱情,但另一方面,面对旁人对格蕾丝的责难和以怨报德,只是袖手旁观,懦弱无用的一面暴露无遗。他心底的善良不堪一击,虽然口头和行动上试图实践它们,但是面对利益,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出卖,一次又一次地出卖,然后在格蕾丝面前装作一个受了天大委屈的大好人。汤姆是现实中“沉默的大多数”的一个缩影,他的伪善给格蕾丝带来的伤害远远超过了其他恶毒的人。对汤姆的刻划,导演不留一点情面。
“人不是狗,所有的狗都可以教育,有些人渣就只能杀掉”。汤姆死在格蕾丝枪口下,算是对自身行为的一种赎罪。
影片中格蕾丝曾经有一段徘徊,在和父亲的对话中,她犹豫该不该原谅这群小镇居民,最后还是决定杀死这些像狗一样生活的人们。格蕾丝的裁判,是代表道德的本来面目作出的,杀死汤姆时,她没有一丝愧疚。导演这时也给所有游走在道德边缘的人们判了死刑,或者干脆是判了所有被虚伪道德包裹的人群的死刑。
故事叙述过程中,音乐始终是若即若离的弦乐,这样沉重的主题下,显得举重若轻,非常到位。结尾的图片配以《这就是美国年轻一代》,更是精彩绝伦,让人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象。
影片最大的突破,在于拉斯•冯提尔的拍摄手法。近似于舞台剧的布景,就在一间篮球场大小的屋子里,狗镇没有墙、没有街道,只有地上用白线画出的概念化地域,连狗都是地上的一幅图画代替。这真是艺高人胆大。远方就是一片漆黑,喻示着小镇的孤立、封闭。与以往传统舞台剧有别的是,《狗镇》中所有人的表演都是常态的外景念台词方式,没有刻意夸张自己的声音和形体语言,表演自然,台词生活化。尼可•基德曼的很好地诠释了格蕾丝这一角色,成功塑造了一个“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
《狗镇》是一部颠覆性的作品,这部寓言式的电影对于电影形式和人性的探索,让人大开眼界。它的题材继续“好心三部曲”(包括《破浪》、《白痴》、《黑暗中的舞者》)的路子,深刻直白。作为导演“美国三部曲”的第一部,《狗镇》开创了一种前无古人的电影语言——还原。还原戏剧的本来面目:简单布景、灯光、有力的音乐、最好的剧本和台词。拉斯•冯提尔这个“DOGMA”电影流派的领军人物,其宗教意识明显,原罪、救赎等主题得到集中表现。
随着电影的发展进步,原先的道路变得疏远,开始越来越倚重技术的力量,忽略了戏剧的本意。《狗镇》最大程度地放弃了技术,把音乐、故事发挥到了及至。观众真正开始参与戏剧,在好莱坞技术时代的电影观众,懒惰是必备的素质,懒于自己思考,他们希望吃到工业化电影的成品消化物,甚至不愿意自己去咀嚼消化。《狗镇》告诉交给人们的任务是思考和想象,导演只负责交给观众电影的意境和精髓,至于周围的外景、小镇的场景都是观众自己脑中的形象,需要自己去想象。在《狗镇》里,表演变得纯粹起来,演员的表情丰富、表演投入,可以想象,他们参加表演这部片子肯定非常累,在聚光灯下,没有太多道具的掩饰,表演只是表演。
这种还原的意义在于,提升一些现在正被弱化的东西,去除电影元素中的杂质,达到对本真状态的回归。电影干净得只剩下剧情牵动观众,最大限度地发掘灯光和音乐的能量。其究竟是对过去电影时代的缅怀,还是新时代电影的开创先锋,结果有待时间来证明。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