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迷而不沉寂的发达国家工人运动
低迷而不沉寂的发达国家工人运动
吕薇洲 2009-3-11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院报
二战后,发达国家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在税收、福利政策、企业组织结构以及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等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特别是吸收和利用新科技革命的成果,使生产力得以不断提高,社会阶级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工人运动长期处于缓和状态。冷战结束后,“扶资本抑劳工”的新自由主义政策在发达国家大行其道,加之全球化迅猛发展,发达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加剧了社会内部分化,致使世界范围内“资强劳弱”的态势愈来愈突出,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工人运动。总的来说,当代发达国家工人运动已现出一些新的动向。
工人运动时缓时剧且各国发展不平衡
发达国家劳资关系既妥协又对抗的态势造成了工人运动时而激烈时而缓和的状况。一方面,资本跨国运动的加强,加速了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增加了结构性失业,工人不得不通过妥协退让来换取部分福利和就业保障;另一方面,在资本强势面前,连一向有着“社会主义”传统的欧洲大陆国家也开始逐步向资本倾斜,工人阶级受到的剥削愈加深重,工人也为生计所迫采取一些对抗性的罢工和示威游行。在推行“莱茵模式”的欧洲国家,工会力量比较强大,工人可以比较随意地举行一些罢工和游行示威;在崇尚“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英美国家,工会遭到打压,政府不断压缩工会发展空间,资方也千方百计破坏罢工,全国性大罢工在这些国家鲜有发生。
对话、谈判和参与成为工人运动的主要手段
随着资产阶级统治形式的转变,发达国家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形式也发生了变化。曾在一战期间和二战结束之初风靡众多发达国家,动辄每次都有数百万人甚至上千万人参加、每年都发生上千次的大规模罢工和游行示威,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发达国家已比较罕见,罢工规模、次数和人数都在减少。虽然近几年罢工在一些国家有一定程度的复苏,但远不如冷战时期那样轰轰烈烈、声势浩大。发达国家工人更多地是采取对话、谈判和参与等方式,在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开展斗争,力图通过与雇主和政府达成协议的方式,争取和维护自身的权益,达到自己的目的。
经济要求取代政治变革成为工人运动的主要目的
当代工人阶级生产生活条件的相对提高,削弱了工人阶级的斗争精神和战斗力,淡化了现代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和历史使命感。当前,发达国家的工人运动主要着眼于暂时、局部具体利益斗争,大都局限于提高工资、缩短工时、增加福利、改善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等目标,通常以反对解雇、改善就业条件,弥补因通胀造成的生活水平下降为满足。同时,发达国家采取一些改良和改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劳资冲突,把工人运动引向经济领域并限制在经济斗争范围内。要求进行政治变革,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工人运动很少见。
工会组织作为工人运动的主要载体日渐式微
工会组织曾在发达国家工人运动中发挥过重要作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达国家的工会组织率平均达到40%左右,工人在工会的组织下开展了争取经济与社会权益的斗争,虽然这些斗争结局各异,但都显示了工人队伍的力量。随着发达国家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工人不断减少,工会组织不断萎缩,影响力日益衰退。当前,除瑞典、挪威等北欧国家工人的入会率仍然较高,大多数国家的工会会员大量减少,发达国家工会的组织率仅有10%—30%左右。工会组织率的下降,严重削弱了其地位和影响力。工会的罢工权和参与权等遭到了削弱,工会的集体谈判权利受到限制甚至取消。
反全球化逐渐成为工人运动的主要内容
全球化加剧了各国工人阶级之间的竞争和矛盾,削弱了国际范围内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力量。同时,随着发达国家传统产业的空心化,工人阶级不得不面对失业激增、贫困加剧、社会福利锐减等严重威胁。可以说,全球化是当前发达国家工人运动面临的最严峻挑战。1999年西雅图会议期间,工会等团体以“保护工人权利”和“反对不公平竞争”为口号,组织几万人的示威游行,此后以劳工为主体的反全球化运动在全球愈演愈烈。反全球化运动的全面展开,不仅为工人阶级运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更多斗争形式和斗争策略(包括斗争方式的“非暴力行动”、组织的分散化方式和广泛的群众基础等等),更为重要的是,这些运动都是反对资本主义弊端的群众性运动,因此都可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本主义的同盟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