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文艺新生

“散沙论”批判

火烧 2009-03-12 00:00:00 文艺新生 1032
文章批判‘散沙论’,指出中国人民自古具有斗争精神,非散沙。通过历史事件与毛泽东、鲁迅观点,强调人民力量与反抗精神,反对将人民视为散沙的错误论调。

散沙论”批判  

    我没有考证过,不知道”中国人民是一盘散沙”的说法是何时兴起的,亦不知最早是何人鸣之。细听此言,似乎不仅有着怒其不争的愤愤,还有着“事有必至,理有固然”的暗示。表达此论调者,所用白话,想来其大行其道最早不超过清末民初,当时的中国积重难返,人们不满于国势的衰微,于是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怪罪于官场的黑暗;又有李宗吾的《厚黑学》,责难于儒学的外白内黑。而“散沙论”则将矛头直指底层民众——因为你们是散沙,所以国家不振,颇有点“自食恶果”的无奈蕴含其中。更何况,既是散沙,则更加难以自救,则中国的复兴,须寻个救世主出来。这种论调,为精英主义的树立提供了空间。  

    说人民是“散沙”,乍听似乎有道理,因为单个的普通百姓,也时常感受着自己的弱小,勉强算是“沙”吧,然而果真就“散”吗?远有农民起义,情愿,游行,近有罢工,这恰恰是聚合的表现,若人民真散,那就太好办了,大概周朝都能统治到今天,然而,历朝历代的大规模农民起义,无一不沉重地打击了当时的统治基础,从本质上讲都是成功的。就像古神话中的共工,与帝争位,以头触不周山,从此地倾星转,改变了自然界的运行秩序,难怪毛泽东赞道:“共工死了吗?我看没有死,共工是胜利的英雄。”连神话中,都巧妙的蕴含着反抗精神,可见,中国人民自古就是懂得斗争的,一个懂得斗争的民族,大概并不是“散沙”。毛泽东的《七律 到韶山》中写道:“遍地英雄下夕烟。”这里的英雄指谁?是在田地里耕作的普通农民。可见在毛泽东眼中,人民非但不是“散沙”,相反还是英雄。鲁迅的作品中也有相似的说法:“这个世界是傻瓜支撑的,聪明人是支撑不了世界的,尤其是中国的聪明人。”无怪乎毛泽东感叹道:“我的心和鲁迅是息息相通的。”  

    故,“中国人民是一盘散沙”的说法,是用看似合理的逻辑去解释原本复杂的事物,虽不至于称之为精神烟雾,但至少是过于马虎的思维方式,避免了对事物本质的切实思考,是没有说服力的,或者说,不要上当。  

    人类历史的发展,在斗争中艰难的前行,阶级斗争是斗争的一种,“高天滚滚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气吹”,这里面写了阶级之间的力量博弈,上的力量是滚滚,下的力量是微微,对比悬殊,然而斗争是不会停止的,既然不会停止,就会发生变化,弱小的可能还会战胜强大的,所以星火也可燎原,险恶的环境会使斗争力量在曲折中隐伏萌动,压制是扼杀的同时,往往又是造就更强大反抗力量的主要动力。人民有斗争精神是客观事实,唯有让人民变成“散沙”,斗争精神才可能减弱,所以,人民是“散沙”论断,恰恰是被某些人所欢迎的。  

    古代统治者,常谈到“治绩”,何为统治者的“治绩”呢?是让奴隶们吃饱穿暖,还是让奴隶们俯首贴耳?显然是后者,但奴隶们在吃不饱的时候,就不但不听话,还要聚合起来反抗,所以,要想统治得长久,就要懂得克制日甚一日的贪欲,少剥削一点,莫要敲骨吸髓,但真要做到这点,需心中有公门,有朝廷,少想点自己的升官发财才好,这对于那些能徇私就徇私,能肥己就肥己的大小官员来说,未免要求太高,自古都说“升官发财”——“升官”就是为了“发财”,哪里是为着什么公门!所以他们达成了共识,最好有办法让奴隶们少吃多干不说,还要去彼此为敌,干完活就互相一气打死,分流了对统治者的针对性:于是告诉奴隶们,敌人不在上面,就在跪着的人中间。这样,上面无论做什么,都是理所当然,应当高贵,下面就算不满,也已经大家隔阂了,难于团结了,只好吃哑巴亏。由此看来,就算人民有不团结的地方,也是统治者苦心经营治成这样的,哪里是什么天然的,而应当称之为“治绩”了——弱化了反抗的力量。  

   蒙古统治者的铁蹄践踏了中原以后,我们都做了奴隶,但同是奴隶,却被统治者煞费苦心的排了座次,分为三等,色目人(少数民族)最高贵,汉人劣等,南人最贱(特指南宋遗民),在买卖人口的市场上几乎与牲口同价了。后两者同是汉人,为何要分而待之?目的就在于分化,这是使出“治而成沙”的招数来了,自以为高明,到底还是失败。  

   鲁迅曾冷嘲俄国的“沙皇”这一称呼,说这“沙”字,用来形容统治者自己的欺上瞒下,营私肥己,唯我独尊的“沙性”——不团结性,倒反而是十分恰当,非常贴切的。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