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真”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哲学体系
《如何从“真”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哲学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哲学体系,一句话,博大精深。要高度有效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中的哲学体系,绝非一件简单的事情。那么我们该如何去理解和把握呢?这里我说说我的理解方法,希望能对大家有一个好的启示、启发,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首先,我们说说哲学的高度问题。
纵所周知,哲学要解决的课题,非同一般,因为哲学要解决的课题是“宇宙”的整体性、根源性、普遍性的认识问题,因此,没有广博专深的学问,要谈清楚哲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并构建有效的哲学框架体系是难之又难的,估且不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能“高谈阔论”纯哲学问题的人,我想多般是难能可贵的,在治学精神方面往往都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
一句话,哲学,是有着非常高的高度的。
其次,关于“科学”问题。一个哲学家抛出一整套、一大套哲学理论,当然希望得到世人的普遍赞同和承认。而要做到这一点,那它就必须是“科学的”、“正确的”,也就是说它是真金不怕火炼的“真学问”,换言之,它必须经受两个大的方面的考验:
1、理论上的考验。推理要有严密的逻辑性,观点不能自相矛盾。
2、历史的、现实的、世人的考验。
(一)、面对哲学的高度,马克思是如何应对的。
研究哲学的人,首先应当是一个有着严格治学精神的人,是一个极其勤奋好学的人,马克思就是这样一个人。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体系博大精深,且不说其理论中是否有错误和缺陷(当然一定会有),首先我要说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包括了三个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毫无疑问,首先排第一位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部分,这是由其学科性质决定的,哲学是其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宏观理论基础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三部分,有着三个直接来源,即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从理学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的知识体系与三个来源因历史的运动,毫无疑问是有着直接联系的,如果没有三个来源,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难以想像的,但是有了三个来源,并不见得就一定会诞生马克思主义。历史有其具体的、偶然的一面,那就是当时德国诞生了一个马克思这样的人,后来他又与德国的恩格斯联手治学,最终成就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1818-1883)所生活的年代,包括了是19世纪的主要时间段,这是一个什么时期呢?是欧洲工业革命和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是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在世界范围内确立其统治的时期,是欧洲列强开始大肆侵略中国的整个历史时期的第一个大的阶段,因此这个时期的欧洲,一般的人应当能够大概想像是个什么样子了——就是到处在搞科技发明和革新,是产业工人不断壮大,在欧洲的大地上封建势力正在做着最后的挣扎,地面上到处是冒着浓浓的黑烟的大烟囱,是城市人口剧增,是到处堆满垃圾,是工人运动大肆兴起,到处充满了噪音,是混乱不堪,是两大阶级的分极,是财富分配的极大悬殊,是为选举权不惜流血牺牲,是贵人们在议会厅里争论不休,是拿破仑横扫欧洲,是社会矛盾不断激化,是德、意两国都走向了统一,是诸列强不断勾结又不断勾心斗角,是西欧百姓生活的某些希望开始崭露头角,是英国的辉格党和托利党的真正转型,是乱七八糟的小事充斥街头巷尾,是惊天动地的大事不断发生,是人心大起大落,是各种职业制服开始出现,这是一个一般人说不清道不明的时期……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日写成的,它从实践中来,从当时纷繁锁碎的现实中来,从日新月异的变革中来,从欧洲的各个国家的社会现象中来,从图书馆的汗牛充栋的书本中来,从马克思与恩格斯的联袂中来,从边写作边实践边修改中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来之不易……因为它是从混浊的世界中脱颖而来的,是为了澄清现实,指引未来,是为新兴的工人阶级、无产阶级代言而来的……
马克思正是在混乱的现实中,不断参与实践,又努力地按下现实中激动的心灵转向另一种激情——如饥似渴的吞食着书本里的知识——勤奋学习、思考、研究,才创生了马克思主义的……其实,可以想像得到,他应当自知要创建新的哲学理论体系是有多么的困难……但他有他的两大法宝——“不断实践”和“努力学研”。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与马克思主义的其它知识体系的联系。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理论学说,是为无产阶级运动和斗争作指导思想的理论工具。《共产党宣言》是一种明白无误的宣言,是一种勇气,一种大气,一种风范,是一种坦荡的胸襟,是一种为了美好明天展开的向现实的尖锐挑战,是一种为了历史进步的善意批判……它宣告了马克思主义是为在各国创建无产阶级的政党——共产党而创立的科学学说。
因此,马克思主义在理论上需要接受几大考验,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成为其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也即哲学基础;二是其哲学理论必须也必须体现出党性,体现出无产者的思想性——不幻想的劳动者阶级的特点;三是必须接受其它五花八门的学说的挑战,它必须不断与各种内部的修正主义坚持做斗争;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的各大部分之中不能相互矛盾形成悖论现象,要哲学内容的各部分不能存在逻辑上的矛盾。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接受现实的考验和挑战。
做为一种直接宣言了阶级性的哲学思想体系。一是它必须能够用来解释历史上存在过的各现社会现象,二是它必须接受在科技条件下日新月异的不断变化着的现实的检验。事实上,从作为一种纯哲学,其哲学中的基础理论必须能够接受天地万事,即现实中的各种现象和事实的检验。
总而言之,只有接受理论自身逻辑和理论之外历史与现实的检验,一种理论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理论,正确的理论,这样的理论,才是反映真理性的,才是“真”的理论。
那么,马克思主义中的唯物辩证哲学,有没有接受住这些考验呢?我们如何才能更好的理解把握住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呢?
下面,我就马克思主义其哲学理论中的内在逻辑上的按排进行解说。
在《真,是什么?》中,我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对“真”的理论,解剖为三部分,即“真实”——具体的物质现象,即具体的客观存在,“真理”——物质运动规律,“真性”——物质世界普遍联系的机制,即物质相联系的功能特性、属性,“真实、真理、真性”三位一体,在现实中不可分割,高度统一,马克思将三者合起来统一称为“物质”,即客观存在。物质就是“真”。
真的三个部分,真实在逻辑上位于首位,真理蕴于真实之中,真实依据自身的机制——真性,反映自身。而文字的“真”只是对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一个高度概括,连带“真”这个文字本身,都属于“真”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也即“真实”的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包括三个大的部分,即世界本源问题、方法论、认识论。
其中,世界本源,马哲学本的是“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辩论法是马哲的方法论,辩证法当然是唯物辩证法,是矛盾学说,矛盾学说的基础在于承认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性。矛盾论基本物质的普遍联系。
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本质内容是实践论,通过实践将人与世界(包括人)联系起来。
现在我们用“真”及“真”的三位一体,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进行一次逻辑梳理:
真——客观存在
1、真实——世界本源:唯物论(物质和意识)——摆事实~事实证明:世界的最大真实就是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时空是物质运动的条件。运动体现了物质世界的矛盾性。意识是物质世界运动的产物,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可反作用于物质。
2、真理——方法论:辩证法~矛盾论(三大规律五对范畴)——讲道理:A、所谓辩证法,本是指古代人们在一起为了弄清真理,而分成正反两派的辩论,通过辩论来证明。B、马哲中的辩证法本质上就是矛盾论。讲的是物质世界是大大小小的矛盾体(矛盾系统)组成的。事物的矛盾性,构成了事物运动的动力。即矛盾运动,是物质世界运动规律的基本原理。即物质运动的最大的真理,即运动规律就是矛盾运动的规律。C、矛盾,是指矛盾包含了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矛盾即对立统一。马哲用五对范畴作为人们方便地剖析世界认识世界的工具,这五对范畴即: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可能性与现实性、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这五对范畴从最大的五个方面反映了事物的矛盾性。D、矛盾的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马哲中论述的物质世界运动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中最基础性的规律,是马哲最精华的部分。在此基础上,马哲论述了其它两大规律。物质运动,即物质的变化,事物的变化可以分成两种类型,一种就量变,一种叫质变。当矛盾体(事物是由大大小小的矛盾组成的)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时,即矛盾体发生了根本性的质变,即事物的性质发生了变化。量变是质变的基础,质变是事物性质的突变方式。物质世界正是通过事物的质量互变来发展的,事物的变化意味着对事物对自身的否定,运动不止,即否定不止,然而这种否定不是倒退,而是发展,矛盾规律告诉我们,否定是另一种肯定,质变(包括局部质变和阶段性质变和根本性质的质变)意味着事物总体上总是在不断走向新生。
3、真性——认识论:实践论(感性与理性)——说真话:A、物质世界是普遍相互联系的世界,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相互联系、互为条件的方式存在的。B、人要认识世界,人与世界主要是通过实践来联系的。一个脱离实践的人,肯定是一个喜欢闭上眼睛说瞎说话的人,一个不喜欢调查研究的人。C、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指的是实践是人唯一能与世界最终科学相联系的方式与途径是人的实践。实践是人运动的本质方式,事物都是矛盾的,事物也是通过矛盾运动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实践本身也是矛盾的,实践有科学与不科学之分,科学的实践有利于人们更快、更好、更加高效地认识世界,但不实践,人肯定无法认识世界。D、要加深对世界的认识,人就必须不断进行实践。在实践认识的过程中,体现了人身上存在着可以认识世界的物质基础和认识机制。人的认识都是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越升的,并通过反复不断的实践丰富和加深人对物质世界的认识。E、毫无疑问,实践作为人的本质运动方式,既包括人的身体运动,也包括人的思维运动,我们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F、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发展的,这就从根本上要求人不断地投入到历史地、现实的实践中去。也只有不断地实践,人类才能更好地揭示物质世界的运动规律,才能形成真理性认识,掌握更多更具体更丰富的真理。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