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利货将是压倒银行、点燃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中利货将是压倒银行、点燃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前天我在电视上听到重庆市副市长的一段妙言,他说,解决中小企业问题的妙方是:重庆已有五十多家中利贷放贷公司,年利率为20%,与高利贷(70%~90%)相比可以解决他们的融资问题。且不说搞活中小企业是否能用合作经营、集中职工智慧等办法解决。单就中利贷合法化来说,中利贷与银行(银行房贷利率6.12%)之间利率差一定会造成中利贷公司坐大,银行业萎缩,成为压倒银行、点燃金融危机的导火索。我们不妨回忆一下上世纪价格双轨制,由于不等价交換,成为国营企业基本垮台的导火索,几干万人下岗。难道人民还能让他们在金融业中再重现吗!期望全国人民关注中利货问题,不让历史重演。
价格双轨制在1984年的“莫干山会议”上被提出来的, 我父亲当年看到出现的分化现象和农村单干之后,他以一个旧社会过来的人,对我(我现在也已步入老年了)说,已经和旧社会差不多了。由于本人当时为军工企业的普通职工,确实体会不深。
另举当年本人听到的一件事:当时的某一乡间,有人干方百计批到銅指标(他们沒有电解铜厂,谎称有,将乡间一厂标牌改掉,让来考察的人不进厂,只看厂门,安排旅游等),再以此到国营厂加工成电解铜(付加工费),再以双轨价的高价卖出,那么国营厂怎么能竞争得过呢?
且不说利率差所造成的巨额不等价,银行贷款也必然会以各种方式流出而转化为中利贷,这种情景难道制定政策者不清楚,他们的目的不是一目了然了吗?!
[双轨制下的种种现象:在生产资料相对匮乏的条件下,两种价格之间相差悬殊。比如钢材,国家定价不到700元一吨,而市场上卖到近2 000元,于是一个新词出现在中国改革开放史的字典中:"倒爷",把体制内资源搬到体制外,赚取差价。
初级形态的"倒爷",不过是倒卖服装、小五金等普通日用品,火车硬座、麻包袋几乎是他们共同的道具。大包小包地扛着产品在火车上挤来挤去,枕着麻包袋蜷缩在火车硬座底下,成为他们的形象写照,这些倒卖行为在当时被称为"投机倒把"。更为神通广大的是通过政府背景弄到计划物资批条,然后倒腾出去赚钱,时称"官倒"。
一位自称"从倒木材,到倒地皮,再到俄罗斯倒服装,把'倒爷'当了个遍"的温州商人多年后毫不讳言地说,他的"第一桶金"源自一张批条。他回忆说:"当时我从一个在政府任要职的亲戚那里得到了一张一次性木材采伐批条,开始了木材的倒卖生意。当时湖南的木材大概在两三百元 一立方米 ,而到了浙江就卖到了七八百元 一立方米 。"
批条只能用一次,这位精明的温州商人便用第一次赚取的利润疏通关系,与湖南当地的木材管理站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由此打通了木材买卖通道。一位亲历其事的网友多年后慨叹道:"可别小瞧了他们,当年可是像蝗虫一样闹腾得厉害,但凡计划物资,化肥、农药、水泥、钢材,没有他们弄不到手的。官倒们起初还装模作样,先注册家公司,把计划物资套出来,再倒出去,好歹有个做生意的模样,也好掩人耳目。后来,嫌这样赚钱太麻烦,注册公司、租仓库都要花银子。于是,就直接倒卖计划票或是批条-一叠批条出手,就能换到整包整包的人民币。"
在河南开封,1983年的"化肥风波",让如今68岁的杜大壮记忆犹新:"当时国家规定,农民买化肥与每户每年上缴的公粮、棉花等挂钩,根据上缴的多少来确定可买多少化肥,可到最后,农民连一粒平价化肥也弄不到。"
"平价肥",也叫"挂钩肥",是农民卖给国家定购粮棉,当时国家奖给农民的化肥,一袋十七八元。此外还有中准价的,40元一袋,而议价肥则卖到60元。平价肥料去哪里了?杜大壮弄不明白。
收到举报信的《中国农民报》记者王太、吴思、赵小华前往开封调查,情况令人触目惊心。他们采访、调查近半个月,没见到一位承认买到平价化肥的农民。
1983年,开封农业部门的领导开始大量批条子,把按计划分配的平价化肥批给和自己有私人关系的人。在此后长达6年的时间里,开封地区的农民买不到政府供应的平价肥,只能花高价购买"条子肥"。时任开封化肥厂办公室主任陈忠有回忆说:"人们都拿着各级领导的批条,像赶集一样堵住化肥厂大门。当时批条子的领导很多,上至地区领导,下至化工局、供销系统领导,每张批条至少要2吨化肥。"
关系户将平价化肥高价倒卖,转手之间就牟取了暴利。 1983年8月11日 的《人民日报》转载了三位记者采写的报道《化肥追踪记》:
"只见一辆辆装着尿素、复合肥的自行车、架子车、毛驴车络绎不绝。旁边一位农民'唉'地长叹一声。我们问他为什么叹气,他说:'这是气大,你们看,这些买化肥的都是跟县里上层人物有关系的!'尉氏县农民中广泛流传着一句顺口溜:'硝铵尿素,卖给干部,农民老冤,买点碳铵。'"
"化肥风波"中的"官倒",只是当时"官倒"现象的一个缩影。尽管国家三令五申,严禁计划内物资在市场出售,但是在高额的经济利益面前,政府部门或掌权的官员利用手中调拨物资的行政权力,占有计划物资并转到市场上高价出售,成了一条不言自明的"潜规则"。
市场上什么紧俏,什么就成为"倒爷"们的目标。
时人有首《官倒铭》,讽刺这种社会现象:
官不在大,有权则通,神不在尊,有钱则灵。斯是窍门,唯吾读用。计划换"回扣",批条变利红;"双轨"生"商鬼",前门转后门。可以得彩电,盖楼亭。无国事之入耳,唯私利之劳形;倒的公家物,进的私囊中,民众曰:祸由此生。
"十亿人民九亿倒,还有一亿在寻找"是当时社会上的流传语。"双轨制"的危害不仅在于给经济发展带来严重阻碍,更严重的是损害了政府的威信,败坏了良好的社会风气,激起老百姓极大的不满。
http://book.ifeng.com/section.php?book_id=1102&id=76105]
[他们的看法:国有企业计划外交易的大规模进行,也为非国有经济的发育提供了空间。国有企业计划外的供需,是可以通过在市场上与非国有企业交易而进行的。大量乡镇企业就是围绕着国有企业的计划外生产活动而发展起来的。
可以说,双轨制不光是指国有企业价格的双轨制,实际上也指在经济结构中,国有经济与非国有经济同时并存的双轨制。归根到底,双轨制是指在经济体系中,政府与企业家同时发挥作用的双轨制。也就是说,一部分资源由政府掌握、支配、交易,另一部分资源来企业家掌握、支配、交易。政府与企业家同时是市场上的活动主体。从这个角度看,整个三十年来的中国改革采取的都是双轨制的策略。
诚然,双轨制避免了经济的剧烈震荡,但是,双轨制也使经济始终面临着权力的侵蚀,必然导致腐败的蔓延。吴敬琏先生就曾指出,“双轨制等于是在同一条道路上同时实行靠左行驶和靠右行驶的双重规则,势必出现‘撞车’与混乱,助长计划内外价格的‘权力寻租’现象”。
双轨制为市场发育开辟了空间,但由此发育出来的市场却必然先天不足。近些年来,很多人对市场化改革不再感兴趣,甚至产生反感,原是事出有因。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news/reform30/2008/09-20/[email protected]]
银行房贷利率不再搞一刀切 多数提高至6.12%
http://biz.cn.yahoo.com/050318/16/8jcs.html
七成以上受访者认为民间放贷年利率应在20%以上
http://bank.jrj.com.cn/2009/02/2409233654700.shtml
20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