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系统论
需要系统论
陈亚雄
内容提要:
本文在研究古今中外人的需要状况基础上,探讨了人的需要构成及其发展规律,建立了人的需要以及人类社会存在状态的立方模型,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三要素原理,创立了人的需要系统论,从人的需要角度完善了对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解,合理解释了人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某些重大疑难问题,科学性优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将心理学、行为科学和思想政治工作学的基础理论之一的需要理论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本文同时也是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实践性探讨。
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一、人的需要系统;二、人的需要系统的客观性; 三、人的需要系统的主要特点; 四、人的需要系统与外部的关系;五、人的需要系统发展的基本规律。
作者在此
恳请海内外有兴趣的专家、学者斧正、争鸣或批判!
Xyxtl-890515(20010530)
需要系统论
陈亚雄
我们知道,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虽然曾使人们耳目一新,可是难免有机械和不能尽释人间需要状况的局限。而黄河同志设计的腰鼓形需要层次论(见《光明日报》 1989年5月12日 第三版),虽然向中国特色方面做了可喜的尝试,但是终究未能摆脱马氏的巢臼,而且,能说明的区间更为狭窄。需要理论的这种不能与心理学、行为科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科学的实际发展要求同步的状况,正在促使人们去寻找更加符合人的需要的实际状况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为此,笔者特撰此文,以求教于海内外有兴趣的专家学者。
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一、人的需要系统;二、人的需要系统的客观性; 三、人的需要系统的主要特点; 四、人的需要系统与外部的关系;五、人的需要系统发展的基本规律。现在分述如下:
一、 人的需要系统 。
我认为,人的需要是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这里的人指个体,人的需要指个体的需要),是由一大方向、两大方面、三大层次、诸大发展肢构成的不可分割的动态系统。如用图示,可以是一个立方体,底面是生物水平,顶部是社会水平,两个水平之间包含着动态的两大方面、三大层次和诸多发展肢。这些方面、层次和肢互相交叉和渗透,相邻处逐渐过渡而无明显界限,各自在需要系统中所占的比例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如图(一.1)。
一大方向:即人的需要水平的提高方向。人的需要系统立足于生物水平之上,向着社会水平方向发展和提高。需要系统的最高水平随条件的变化而上下波动,在某一时期相对静止时,表示该需要系统在这一时期的最高社会水平。
两大方面:即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方面。人的需要系统的全部内容,按内容指向的事物所主要包含的方面和需要所要强调的重点方面,可以分为精神文明需要和物质文明需要两大方面。两大方面的相互比例,由需要系统所处的历史条件决定。
这里要着重指出的是,由于精神往往有着物质的载体,物质往往又有着精神因素的附着,对两个文明需要的区分,要由需要内容指向的事物所主要包含的方面和需要所要强调的重点方面来共同确定。即:
事物的重点方面×需要所强调的方面=需要的文明种类。
比如,同样是需要书籍,对强调书的内容的人讲是精神需要,需要书中的内容充实自己的精神;对强调书的装帧的人来说则是物质的需要,主要是需要书籍来装饰房间。
三大层次:即生存、发展和自我实现(创造、贡献)这三个基本层次。人的需要系统立足于生物水平,全部内容按社会性强度分,由此向上依次有生存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三大层次。人的生存的需要最接近生物水平,处于最基础的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社会性最强,处于最高级层次;发展的需要是连接生存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桥梁和阶梯,居于中间层次,并且上下渗透于自我实现的需要和生存的需要两大层次之中。
三大层次之间并无明显界限。从生存到发展到自我实现,是社会性强度逐渐增加的过程。要对三大层次进行界定,必须以特定的社会水平为准。不同的社会水平标准,可以把同一水平的需要划入不同层次。由于社会水平的总趋势在不断提高,三大层次的社会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过去高一层次的需要的内容,会成为现在低一层次的需要的内容。特定的社会水平,由具体历史条件决定。
诸大发展肢:即人的发展的需要中间并列平行的若干分支。肢的多少和各肢在全部发展的需要中所占的比例和强弱、浓淡程度取决于条件,总的趋势是由少到多,由不平衡到相对平衡,到了共产主义时代则是全面发展的肢。目前主要指一些需要理论中已确定的认知的发展、工作的发展、社交的发展、尊重的发展和安全的发展等方面的发展的需要。这些发展肢和两大方面一样,也具有相对明确而且又互相渗透的横向关系。
由于人的成长过程以及所处的历史、现实条件不尽相同,人的需要发展肢的构成就不尽相同,人的需要系统也就不尽相同,从而形成不同的人的需要系统的个性。
两大方面、三大层次、诸大发展肢同时存在于一大方向的人的需要系统之中,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交织在一起,虽然各自所占比重、强弱不同,但都是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就是)表现了人的需要的共性。
人的需要系统还客观地存在两个主导。一是客观主导,由人的本质决定。因为人是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所以,人的需要的最高社会水平——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需要系统的客观主导。二是主观主导,由人在具体时期所处条件和自我感觉决定,处于生物水平和社会水平之间的某一层次水平,这就是人的需要系统的主观主导层次。客观主导反映人的需要的本质,主观主导反映人的需要系统的存在条件(和自觉程度)。
[本理论还可以采用富有中国特色的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来作为需要系统的理论模型。]
二、人的需要系统的客观性。
人的需要系统的客观性表现在人是生物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体。人的需要是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的统一。
我们知道,人是一切生产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是实现人的价值、表现人的创造力。因此,人的最高级需要是实现人的社会性,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但人又是一个动物,人要实现自身的价值,首先必须存在,必须生存,也就必须有最基本的和动物类似的但高于一般动物的生物性需要,比如吃喝拉撒睡觉生殖等需要,即人的生存的需要。人的需要就是生存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统一。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决定和主导人的需要系统的最高层次的需要。
有没有比自我实现的需要更高级的需要?没有。黄河同志所说的,自我实现需要之上的求美的和超越自我的需要,事实上并没有超出自我实现需要的范围。美学理论已经表明:求美是一种对人的本质的追求;超越自我的需要事实上也是一种追求精神境界自我完善的表现,都是自我实现需要的一部分,可以被认为是自我实现需要的具体表现形式。
然而,仅有这两大层次的需要还是不完全的。人的价值的实现必须建立在人的价值的发掘、人的潜能的发展之上。不开发人的价值和潜能,就不可能实现人的价值。仅仅在生存的基础上不可能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因此,人们必须发展自己,发展的需要就成为介于生存和自我实现之间的不可缺少的中间层次的需要,从而构成一个人的、完整的、由最高社会水平——自我实现的需要为客观主导的具有且仅具有三大层次的需要系统。
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客观上有着这样一个需要系统,只是自觉程度有所不同。这个系统本质上受最高社会水平的支配,由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主导,这就是人的需要系统的客观主导性质。但是,由于人们对自身的需要系统的认识有一个主观反映客观的自觉过程,主观上以哪一层次的需要为主导的情况常常是不同的。人们往往以自己某一时期主观感觉最为强烈的需要来主导自己的需要系统,这一需要就是主观主导需要,居于生物水平和社会水平之间。这就是人的需要系统的主观主导性质。主观主导需要层次水平越低,人对自身的需要系统的自觉程度越差,否则就越强。当主观主导需要层次水平上升到最高社会水平,与客观主导需要基本一致时,人就以客观主导需要来主导自己的需要系统。这时,人就从自在的人上升到完全自为的人了。由此可见,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人的需要系统的社会化过程。
这里要强调的是居中间层次的发展的需要。发展的需要由诸大发展肢组成,发展肢因此是位于同一层次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把安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社交的需要等需要分开置于不同层次,是不妥的。而我则把这些需要作为发展需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发展肢放在同一层次。这样做更符合人的需要的实际状况,使分层更为科学合理,更能说明不同的人的需要的个性。人在实际生活中,对这些发展肢的需要往往不分先后,同时兼有,而且这种兼有的情况还是贯穿于人的成长过程的始终的。如果说有先后,也只是各肢显现强弱的先后,而且这种先后也是无序的,由所处的历史和现实条件而定。原有条件可能使某人的某一发展需要肢显得强烈,其他肢需要就相对弱一些,但其他肢需要还是存在的。而条件的变化又可能使其他肢中的某一肢需要显得更为强烈。当条件变化到原有状况时,人的发展需要肢的强弱比例又会回到原有的状况。由于每个人的历史发展不同,同时期所处的条件不尽相同,各自的发展需要肢的比例和强弱程度及需要的主导层次不同,每个人的需要系统都是不尽相同的,从而形成了人们的需要系统各不相同的个性特色。
要注意的是,发展肢的种类、数量要由历史条件来决定,也与人们的认识水平、分类方法有关。上述各种发展肢,是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条件下形成的和存在的,由我们这一时代的认知水平分类的主要发展肢。其他时代则会有所不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社会水平的高度发展,人的需要系统中发展需要肢的构成也会出现某些变化,有的发展肢可能会衰退消失,有的发展肢可能将贯穿于人类始终,有的新发展肢则可能出现,但作为人的需要系统的中间层次——发展的需要、发展的需要的基本内容却会自始至终存在,只不过内容的构成更符合所处时代的要求。
本理论之所以能说明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的需要结构状况,和不同地域的人的需要的构成差别,这个发展肢的概念具有重要作用。
人的需要系统的客观性还表现在时空的连续性上。在时间上,人的需要系统与人的生命共始终,不会中断。在空间上,人的需要系统一旦诞生,所在的具体社会就或多或少地为他提供了一定的存在和可能满足的空间,只是不同社会提供空间的范围和可能满足的程度不同。一般而言,人的需要系统在这个空间范围内的发展都是正当的,超出这个范围,则侵犯了他人需要系统的空间,超出的部分就是不正当的需要。但是,超出社会水平的需要,即在社会允许空间范围内的纵向超出部分的需要,对提高社会需要系统的社会水平有利,则不论当时的社会是赞成还是反对,都应当是正当的需要。所以,从人类社会总体上看,社会对个体需要系统的横向膨胀不大提倡,而普遍欢迎个体需要系统的纵向提升。
需要系统的社会水平越高,人离生物性也就越远,人的文明程度也就越高。但是,人的需要的社会性水平无论多高,其基础绝对不可能离开生物性水平。也就是说,人的需要系统中决不会没有生物性需要,只不过生物性需要在整个需要系统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当社会发展到无穷高水平时,生物性需要所占比重则无穷小,但是,永远不会等于零,这就是需要系统发展的历史趋势。
三、人的需要系统的几个重要特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人的需要系统有以下几个重要特点:
(一)人的需要系统并存性特点。
并存性也就是需要系统的整体性。人的需要是个完整的系统,系统的每个方面、每个层次、每个肢和每个水平及方向都不可缺少,都同时存在。
这一特点主要表现在:明确的需要与潜在的需要并存。即直觉到的和未来直觉到的需要并存在。比如,此时读者可能并没有想到自我有安全的需要,但是客观上潜在的有这个需要,只不过因为目前安全不成问题而未直觉;低级需要与高级需要并存。比如,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与吃饭睡觉的需要并存;客观主导需要与主观主导需要并存。具体表现为某一时期人的某一层次需要水平的主观主导需要与自我实现的需要并存。
(二)人的需要系统的主导性特点。
前面已经提到,人的需要系统有两个主导,即客观主导和主观主导。客观主导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由人的本质决定的主导。因此,人的需要系统客观上由自我实现的需要为主导,这个主导一方面主导整个需要系统,另一方面主导主观主导需要的发展方向。由于人的需要系统的这一客观主导性特点,决定了人类普遍具有扩散、复制自我的欲望。这一点,既是产生正当需要的源泉,又是产生不正当需要的重要动因。主观主导是人在某一特定环境时间自我强烈意识到的主导,居于需要系统中的某一层次水平,随条件的变化而升降。
客观主导具有不可逆性质,因为人的本质不可逆转。客观主导潜在支配整个需要系统和主观主导,潜在支配人的动机和行为;主观主导因为由条件决定,是可以逆转的,因为条件是可变的。主观主导直接支配整个需要系统和人的动机行为。
这个特点说明人的需要系统是以主带从的系统。系统的内容是有重点的,各组成部分是不平衡的。还表明主导需要自身也有主导性质,即既有不同成分的含量差别,也有侧重点的不同。或者以精神文明为主,或者以物质文明为主,或者以某一发展肢为主。从而形成了主观主导在同一层次水平的不同人的不同个性,客观主导在不同时代的不同水平差别。
(三) 人的需要系统的相关性特点。
需要的并存性决定了相关性。相关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系统内部各要素密切相关:两大方面、三大层次、诸大发展肢各自相关;一大方向、两大方面、三大层次、诸大发展肢互相相关;主观主导与客观主导相关;需要系统与实现程度相关。二是需要的个体系统与他人系统与社会大系统相关,人的个体需要系统和他人的需要系统和社会大系统互相影响。所以,人的需要系统又是外在本质与内在本质的统一。
在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相关中,三大层次和两大方面的一般关系较为特别。三大层次中的精神文明需要和物质文明需要的含量是不同的:生物性强的需要自私性强,利己成分重,需要的物质内容就多;社会性强的需要自私性弱,利己成分轻,需要的精神内容就多。如图 (三.1)。
(四)人的需要系统的正当性特点。
人的需要系统的全部内容在与社会需要系统的对照中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正当需要,另一部分是不正当需要。由于社会需要系统的主观主导有两种情况,人的需要的正当性的区别也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具体社会需要系统的主观主导是切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代表大多数人的需要利益,在这种情况下区分出的个体需要的正当性与不正当性是正确无误的,经得起历史检验。另一种情况是具体社会需要系统的主观主导不切合社会发展规律,这种情况下区分出的正当性只适用于这个具体社会时期,是违背历史规律的。对具体社会而言,与社会一致的、有利于社会需要的人的需要就是正当的,否则就是不正当的。两部分的比重决定人的需要系统的正当性强度,决定需要系统的好坏程度。正当性强度可由下面的公式判断:
当人的需要与所处社会需要的一致大于不一致时,人就比较能向社会需要的正当方向支配行为,不一致大于一致时,则容易向不正当的方向支配行为。
需要的正当性强度与需要的形成过程有关。正常的形成过程是受社会需要系统影响强烈的、按需要成长规律发展的形成过程。这样形成的需要系统状况正当性强度高。不正常的形成过程是常常违背需要成长规律、较少受社会需要系统影响的畸形的形成过程。这样形成的需要系统状况正当性强度低。
人的需要系统的各要素都有两面性,都可能存在不正当的成分。比如,生存的需要中可能有穷奢极欲的需要,发展的需要中可能有阻碍他人发展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中则可能有“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的需要。
(五)人的主观主导需要轨迹的记忆性特点。
这个特点是指人的需要系统的主观主导需要尽管随条件变化而上升下降,但是一旦达到了某一程度,今后再恢复到这个程度就很容易。当一个人的主观主导需要从没有达到过自我实现水平时,要使他达到这个水平、有这个自觉是不大容易的。但是一旦他达到了这个水平,虽然可能会因为条件的变化而下降, 但是以后只要条件稍加改善就可能又会迅即上升到自我实现水平。
(六)人的需要系统的动态性特点。
这个特点是指人的需要系统的构成受条件的制约而变化。动态性特点表现在两大方面、三大层次、诸大发展肢的比例和侧重点是变化发展的。这些侧重点和比例的不同,决定了主观主导需要的层次水平,决定了主观主导需要的构成(精神、物质、诸大肢各自的比重和侧重)的变化。
发展肢的构成变化更反映了这一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成长,发展肢的数量和社会水平无论是客观上还是主观上都在增长。理想社会的人是全面发展的人,理想社会的人的需要系统的发展肢,是全面的肢数和全面发展的肢。但是,因为社会发展是无止境的,这种全面也是动态的,相对的,是无限趋近于全面的全面。
需要系统中客观主导需要的社会水平随社会的发展提升,主观主导需要的社会水平的提高也就没有止境,只能无限逼近于客观主导的社会水平,而不可能完全重合。所以,动态性特点是永存的。
这一特点也说明人的需要系统的主观主导需要水平是可逆的。当人受到挫折、受到天灾人祸、受到条件变化的制约后,主观主导需要的层次水平会下降,但下降的极限在生物水平之上。在这个极限上,人的需要系统还存在,主观主导需要还可以复苏。降过极限,则人的需要系统就消失了,人也就不作为人而成在了:或者是人身死亡,或者是思维死亡——变成了植物人。这时的情况是社会水平与生物水平重叠成为一条直线。然而,主观主导水平的上升则没有极限。但是,由于所处的条件的制约,上升的程度虽然有可能超越过社会最高满足水平,但是不可能超过太远。
人的需要系统的主观主导需要的动态发展过程大致有以下几种典型的轨迹(如图三.2)。
图中:
第(1)图表示少数人的主观主导需要水平是直线上升的;
第(2)图表示多数人的主观主导需要水平是起伏上升的;
第(3)图表示所有人的发展结果都呈尾垂式;
第(4)图表示主观主导需要和客观主导需要发展轨迹的关系。
四、人的需要系统与外部的关系。
(一) 人的需要系统与社会需要系统的关系。
人的需要系统的客观性来自他的社会性,人的需要系统是社会需要系统的反应,又在一定条件下促进社会需要系统的社会水平的提高。两者具有互为前提、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关系。
人的需要系统实际上是社会需要系统的缩影。无数人的需要系统构成需要的海洋,就形成社会的需要系统。因此,人的需要系统模型适用于对社会需要系统的分析。有所区别的是,社会需要系统的最高社会水平,由众个体的需要系统中的自我实现需要的最高水平决定,而自我实现需要的起始水平即最低社会水平则由众个体的一般(平均)水平决定。
个体和社会的需要系统互为前提表现为社会和个体必须互相满足才能存在:社会的存在依赖于众个体的发展和自我实现,个体要发展和自我实现首先要能够生存,而个体的生存则依赖于社会的生存和自我实现。社会的自我实现表现为一是实现社会的价值,二是满足众个体的需要。
社会需要系统也存在着两个主导性,客观主导由人类社会的本质决定。人类社会之所以要存在,就是要实现人类社会的价值。社会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就是社会需要系统的客观主导需要。主观主导需要由社会所处条件决定,居于生物系水平和社会水平之间的某一层次水平。
人的需要系统的两个主导与社会需要系统的两个主导的关系是:社会客观主导决定人的客观主导,人的客观主导是社会客观主导的缩影,社会客观主导是人的客观主导的集合;社会主观主导和人的主观主导都受各自的条件所制约,并且,都受社会客观主导的支配。
其中,社会主观主导的形成情况较为复杂。从根本上说,社会主观主导要受到社会客观主导的支配,但是在实际中,还要受到当时所处的条件的制约、和社会领袖集团意志的影响。在这两种因素中,条件起客观的最终的作用,领袖影响起主观的、短期明显的作用。由于领袖的意志往往是社会主观主导需要的代表,而且往往有着较强的主观随意性,因此,社会主观主导需要的存在就可能出现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社会领袖反映多数人的意志而又合乎时代条件。这时,社会的主观主导需要处于最佳满足状态。这种状态的社会比较容易做到政治开明民主,人民安定团结,社会富有凝聚力,社会发展较为顺利,持续的时间也长。
第二种情况是社会领袖确认的社会主观主导需要只代表少数人的意志,但是符合时代条件,反映了时代条件对社会主观主导需要的客观要求。这时,社会政治较易专制独裁。但是,由于较为符合规律,社会的发展仍然可以较为顺利,持续的时间也易较长。
第三种情况是社会领袖确认的社会主观主导需要代表了多数人的意志,但是违背了时代条件,与时代条件的客观要求相背离。这种情况下的社会往往不是堕落的就是狂热的,持续的时间不会很长。
第四种情况是社会领袖的意志既只代表少数人的意志又违背所处时代的条件。这种情况下的社会往往是独裁专制和暴政交织,国家机器表现出野蛮的疯狂的反人民性,往往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这种社会持续的时间最短。
从以上的论述中可以发现,社会主观主导需要还可以细分为两种:一种是条件决定、客观要求的客观社会主观主导需要;另一种是由社会领袖意志代表和操作的、违背客观要求的主观社会主观主导需要。两者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在人类社会历史上,主观社会主观主导需要围绕客观社会主观主导需要上下波动,但总趋势是一致的。
个体需要系统与社会需要系统的区别是:社会需要系统伴随着人类的始终是有始无终的;个体需要系统是社会需要系统的组成部分,是社会需要系统发展长河中的浪花,伴随着个体的一生是有始有终的。个体需要系统起始于生物水平也消失于生物水平。社会需要系统也起始于生物水平,但是一发而不可收,虽然其在发展的过程中受条件的制约,有时可能会出现主观主导需要水平回头的现象,但是发展的总趋势是向着社会水平无穷大的方向上升的。在这个社会水平不断上升的社会需要系统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无数的个体需要系统不断地涌现和消亡,形成一个不间断的、推动社会需要系统水平不断上升的合力。(如图四.1)。
从图中可以看出,社会需要个体自我实现的最高水平是无限的。然而,人们在一定历史阶段能达到的水平却有限。所以,个体需要根源于社会需要,个体需要就永远不会枯竭,这就是人的需要无限发展的根源。
(二)人的需要系统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人的需要系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源。没有人的需要就没有人类社会。正是人的需要,既决定了生产力的存在也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存在。人的需要必须满足。靠谁来满足?只有靠人类社会自己,靠人类社会自己的劳动。这就是生产力。要进行生产劳动和进行满足需要的产品分配,人就必须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所以,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依靠三大支柱:人的需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就是社会存在的三要素。这三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和促进,共存共亡,缺一不可。这种关系可以用一个等边三角形来表示:(如图四.2)
这个等边三角形可以被称作动力三角形。社会的发展,就是在这个动力三角形的作用下的发展。没有人的需要(这里还泛指全社会的人的需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存在都不可能。我们所熟知的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可以被认为实际上是在确认了人的需要存在的前提下,从强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角度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
人类社会的动力三角形决定了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一定要适合人的需要状况才是完整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理论界长期没有解决的为什么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不完全同步的问题(没有最终解决的)、即对当今世界上存在着的先进的生产关系和落后的生产力状况与落后的生产关系和先进的生产力状况都相适应都具有生命力的并存现象,至今没有令人信服的解释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对这个动力三角形缺乏应有的理论研究。
正是人的需要状况不同,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在不同的国度、不同时期的相同生产力状况下再现时,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不同。同样的生产力状况,因为人的需要不同,与生产力的相适合的生产关系就有差别。这就是同样的生产力状况下,社会形态、生产关系形式不同的原因。就是当今生产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生产力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能够并存的根本原因。
动力三角形可以反映以下三种重要的基本关系:
1.(见图四.3)这个图形反映需要与生产方式的关系。它说明人的需要决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二者的性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人的需要。当人的需要系统的主观主导需要层次较低时,对生产力水平的要求较低,对相应的生产关系的要求不精致,即对生产关系的适应程度要求不高。这时人的需要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推动力较弱。当人的需要系统的主观主导需要层次较高时,人的需要对生产力水平要求较高,对生产关系的适应程度的要求也较高。人的需要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推动力也较强。比如当今世界,社会大多数人的主观主导需要处于发展层次,相当一部分还处于自我实现层次,人们对生产力水平的现状、对生产关系的适应程度往往都不满意。所以,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在经常地自我调整和改革。改革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潮流就是这一关系的最好说明。这也说明人的需要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越来越大了。
反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适应程度较低时,对人的需要系统的主观主导需要水平的提高作用比较弱小,需要水平提升速度较慢。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适应程度较高时,对人的主观主导需要水平的提高作用比较强,需要水平提升的速度则比较快。当今世界,需要系统的各需要肢的发展速度都是史无前例的。知识的爆炸必然带来需要的爆炸。
2.(见图四.4)这个图形反映生产力与人的需要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它说明生产力的状况受到人的需要和生产关系的共同制约。人的需要和生产关系的合力决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不仅要求生产关系相适应,还要求人的需要相适应。人的需要和生产关系的综合作用,决定生产力的性质、方向、水平和发展速度。所以,人的需要构成不同,同样状况的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是不同的。这就是同一社会制度下,不同时期生产力发展状况不同的原因。
3.(见图四.5)这个图形反映生产关系与人的需要和生产力的关系。说明生产关系不仅由生产力状况决定,同时还由人的需要状况决定。人的需要和生产力的综合作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生产关系同时也对人的需要和生产力有反作用。因此,人的需要状况不同,同样的生产力对生产关系与之适应的要求不同。以至于在社会实践中,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常常是超前的或者滞后的。
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在这种动力三角形诸关系的不断作用下的发展史。
综上所述,人类社会的存在状态可以通过建立一个立方三角形的模型来理解:见图(四.6)
如图(四.6),立方体的底部构成的动力三角形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立方体的顶点表示社会水平及其发展方向。人类社会就是在这个动力三角形的基础上向着社会水平指向的方向不断向前、向上发展的。
如果将这个立方体置换到图(四.1)的人的需要系统的S切面位置,就能更直观地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动态情况。如图(四.7)。顶点到底面的垂直距离表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社会水平。当顶点在底平面之中时,人类的始祖与一般动物没有多大区别,立方三角形不存在,则人类社会尚未出现。顶点一旦突出底平面,立方三角形出现了,人类社会也即诞生了。如果说一般动物也有社会的话,它们的社会的存在状态只是平面的,而人类社会的存在状态却是立体的!从立方三角形底部到顶点的任意一个水平面,都可以表示人的需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三者的发展水平和状态。就人类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发展水平历来都是呈金字塔式的状态:多数人的发展水平接近底部,少数人的发展水平才靠近顶点。所以,用立体三角形比较更能说明人类社会存在的实际发展状况。也更能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动物也有社会的情况下,较科学地解释人类社会与动物社会的本质区别。
在这个立方三角形里,每个个体的存在就成为一根根直线,有长有短,就像生长在三角形底面上的毛发,到了最高的末梢的顶点就没几根了。如前所述可用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如意金箍棒来做人的需要系统的立方模型,就是能和这里的人类社会存在的立方三角形模型相配套。也更加吻合人的需要系统的动态状况。正是无数个这样的金箍棒,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的立方体。
立方体中存在两种基本的纵向切面关系:一是山脊切面关系,二是山坡切面关系。每种切面关系又各有三种状态(这里各例图一种,其他各两种状态参照前述动力三角形的三种状态极易推断,从略)。如图(四,8)、(四,9)。
山脊切面关系如图(四.8),此图可着重说明三要素中某一要素对另外两要素的复式相互作用和依存的关系。说明任何两要素都分别制约另一要素的存在和发展,并在各自作用于另(同)一要素的同时又相互作用;相反,任一要素分别与另外两个要素相互作用,同时,结果之间也相互作用。这就反映了三要素之间较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也就是说,甲要素与乙要素相互作用,并在甲要素与丙要素相互作用的同时与之相互作用,即甲×{ [甲+乙]×[甲+丙]},任一要素分别与另两要素作用,同时,还要与这种分别作用之间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对于任一要素而言,不仅要与另两要素相互作用,该要素的内部之间也要相互作用。由此可知,在人类社会存在的立方体系统内,任一要素的社会水平轨迹都必然倾斜于另外两要素并与之相交。这也同时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总趋势是无限的,而任一时间却总有一个社会水平顶点,即趋势的无限而具体的有限。
山坡切面关系如图(四.9),此图可着重说明三要素中某一要素对另外两要素的基本相互作用和依存的关系。说明任何两要素都共同制约另一要素的存在和发展,并在共同作用于另(同)一要素的同时又相互作用;相反,任一要素要同时与另外两个要素相互作用,并且是与两个相互作用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这就反映了三要素之间较明析的相互作用关系。也就是说,甲要素与丙、乙两要素相互作用,而丙、乙两要素之间也同时在相互作用,因此,甲要素是与相互作用的丙、乙两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即甲×[丙+乙],任一要素与另外两个相互作用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任一要素而言,不仅要与另两个要素相互作用,而且要与另两个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相互作用。由此可知,在人类社会存在的立方体系统内,任两要素相互作用的社会水平轨迹都必然在两要素社会水平轨迹轮廓面之中,并与两轨迹相交。这也同时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多样性的可能。因为任何两要素相互作用的社会水平轨迹在两要素社会水平轨迹轮廓面之中的走势可以有多种选择。当然,最佳的轨迹只有一条,即在轮廓面中,两要素相互作用的社会水平轨迹最短的一条。这也同时说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佳途径。
(三)需要和满足的关系。
这个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人与社会、需要系统和外部条件的关系。从动力三角形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需要与满足的关系就是需要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满足需要的充要条件。这个关系充分反映了人的需要系统的依赖性。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的生产关系的制约下满足人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生产力就是人的创造力,就是人的自我实现需要的具体的表现。因此,这个关系同时也说明,人的需要系统存在的本身,客观上就要求以自我实现的需要为主导。
需要和满足是互相促进的关系。需要促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得以存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存在满足人的需要,又使人和社会产生出更高级水平的需要。更高水平的需要又对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有更高的要求。如此循环往复,从而形成社会的不断发展。
需要的满足促使需要水平上升。然而,满足条件的恶化又能够促使需要的主观主导水平降低。但是,满足条件恶化虽然能够使主观主导水平下降,却不能够抹煞主观主导曾经达到过得痕迹。主观主导需要这一记忆性特点,就使其成为客观主导需要的一部分。例如,北美爱斯基摩人的需要系统的主观主导普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水平,如果促使其中某些个体来到现代文明社会中间生活一段时期,使之具有当代人普遍具有的主观主导需要,然后再使其回到原始人群之中去,这时,他的有了很大提高的主观主导需要水平必然会向原始人群的水平回归。然而这时,他的已经有了较大提升的主观主导需要水平尽管受条件的制约而不得不降下来,但是他再也不会和从前一样了,他已经具有的较高的主观主导需要的痕迹,会时时唤起他对更高级需要的向往。这一现象说明需要水平的上升,能促使人们对需要本质的自觉。重视发展是提高觉悟素质的根本途径。
因此,人的需要既以社会水平为条件,又以社会水平为目的。
个体需要系统和社会需要系统的满足内容稍有区别:个体需要的满足条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其中,包括社会需要系统的存在;社会需要系统的满足条件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但是,其中包括的是无数个体需要系统的实现。个体需要系统和社会需要系统的满足都离不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其中,都离不开对方。
个体和社会的另一差异是个体的自我实现的起始水平与社会的自我实现的最低水平不尽一致。社会自我实现的最低水平是众个体自我实现水平的平均值。
(四)人的需要与社会形态关系的关系。
动力三角形告诉我我们,人的需要与生产方式的关系,是满足和被满足的、需要和被需要的关系。因此,生产方式的存在,客观上要以人的需要为目的。对社会而言,就是要以全社会的人的需要为目的。但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存在往往由社会形态的存在主宰着,而社会形态往往是动力三角形三要素的综合代表,由于社会形态的主持者社会领袖反映社会主观主导需要有四种状态,这种代表结果也会产生四种状态。所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存在主观上不一定以全社会的人的需要为目的,而可能只是以一部分人为目的。社会形态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又是人的主观主导需要的代表。当社会形态的目的与人的需要一致时,就会使全社会的人的需要普遍得到满足,全社会人的需要的整体水平就会得到较大的促进和提高;当社会形态的目的与多数人的需要不一致时,就会使全社会大多数人的需要不能较好地满足,大多数人的需要水平就不能得到正常的提升,甚至会受到严重的阻碍。全社会大多数人的需要得到较好的满足时,就能巩固相应的社会形态。反之,就会动摇相应的社会形态。
(五)需要系统与历史的和逻辑关系的关系。
人的需要系统是普遍存在的客观事实,任何人的需要状况都是这样一个系统。不仅仅是我们当代人的需要是这样,历史上的人和未来的人都是这样的系统。所能区别的,只是需要的最高社会水平不同、主观主导需要的层次水平不同、发展肢的构成和侧重不同而已。无数人的需要系统在历史长河中虽然都是转瞬即逝的无数浪花,但随着历史的进程,这些小浪花后浪推前浪,质量在不断提高,而社会需要系统则因此形成总趋势不断上升的有始无终的曲线。(见图四.10)
从这个轨迹图中可以看到,人类社会的发展,是需要系统的主观主导需要与客观主导需要无限趋近的过程。主观主导越是接近客观本质主导,人们对自身需要系统的认识就越深化、越自觉,需要水平的提高速度就越快。但是社会的发展是无止境的,社会的需要水平的提高也是无止境的,而社会的主观主导因为受到满足条件的制约,上升高度总是会比客观主导相对滞后。因此,主观主导需要虽然与客观主导需要有无限接近的趋势,但是,却永远不可能重合。因为,需要与满足不可能重合。这就是人类社会有无限生命力的根源。
从这个轨迹图中还可以看到,社会的发展最终会世界趋同。不论现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社会制度有多大差别,发展的最终结果必然是马克思所说的:“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一切人发展的条件”的社会,即高度公有制的社会。
从需要的发展史看,原始社会处于社会需要系统以生存的需要为主观主导的阶段,人们的生存需要基本相同。私有制伴随着社会需要系统以发展的需要为主观主导的阶段出现,各人群、各社区、各国的社会发展需要的结构、侧重点及其实现不全面,构成不同,水平不齐,满足程度不尽一致,形成社会的地理性、社区性、人群性的差异,以及随之产生的阶级差异。到了无阶级社会以后,社会处于社会需要以自我实现需要为主观主导的阶段,人们大都能够全面发展,发展的程序也基本相同,人的自由而全面的自我实现就成为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自我实现的条件。这时,人们的主观主导与客观主导趋于一致,社会又将形成大同。这一过程正好符合了“同——不同——高级的同”的否定之否定规律现象。从文明史看,社会则是“愚昧发展求生存——各自盲目发展直至比较自觉地发展求发展——自觉全面发展求自我实现”的、由野蛮向文明的发展过程。从社会制度史看,则是“低级公有制——私有制——高级公有制”的发展过程。
据此而言,社会的现阶段实际上还只是处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全过程中的私有制求发展阶段的较早时期,离真正的高级公有制阶段还十分遥远。所以,在现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所有制经济,是符合这一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要求的。
五、人的需要系统发展的基本规律。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从人类无数需要现象中归纳出以下五大基本规律:
(一)需要系统的内容同时存在(即不可分割的整体性规律)。
一个人作为人生存下来,客观上就要求实现自身的价值而需要自我实现,主观上虽然可能对这种要求不一定很强烈,但是不可能没有,只是可能由于某一层次的其他需要太强烈,使他自己也轻视了这一要求的存在。当一个人以某一层次水平的需要作为主观主导需要时,他同时也有系统的其余需要,只是其余需要不是自己当前最感重要的罢了。当一个人以生存需要为当务之急时,他并不是没有一丝一毫的发展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只是暂时无暇他顾而已。而且,这种暂时的无暇他顾也正是为了将来的他顾。一旦他的这个需要基本满足,或者只要能最低限度满足,他就可能把主观主导需要上升到发展或者自我实现的某一水平。有时,甚至当他的生存需要的满足还是个未知数时,他就可能在产生以生存的需要作为主观主导需要情况的同时,向往发展和自我实现。当一个人以贡献需要为主导时,他同时也需要发展和生存,只是不如对创造的需要、即对自我实现的需要那么强烈。
这一规律也表明了精神和物质、诸发展肢的强度不一定同步的特性。
(二)主观主导需要水平受满足程度、环境影响和自觉程度的综合制约(即主观主导需要水平的三条件规律)。
这个规律可以用如下公式来加以表示:
三条件的综合强度大于主观主导需要对三条件的维系要求,主观主导需要水平就会上升,否则就会不变或者下降。三个条件中任意一条都不能唯一决定主观主导需要水平的升降,并且任意一条均不能为零。
如果满足程度不高,但是环境影响和自觉程度较高,主观主导需要可上升和维持在较高水平,如果仅仅满足程度较高,其他两个条件都较差,主观主导需要水平则不会很高。三个条件的其他组合方式也是这样。所以,三条件中任意两条可以主要决定主观主导需要水平(前提是另一条不能为零)。
(三)个体需要系统和社会需要系统相互影响(即个体和社会的需要互动规律)。
个体的社会程度受社会的制约,但是个体又在一定条件下影响社会。需要系统也是如此。社会需要系统水平的提高,依赖于众个体水平的提高,又对个体加以促进。社会要发展,需要人们自我实现,由此形成了社会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也就逐渐有了自我实现的需要。在众多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中间,会有部分出类拔萃的人产生更高水平的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些更高水平需要的组合就构成了社会更高水平的自我实现的需要。社会需要系统内容的丰富,也依赖于众个体需要的新内容的涌现,并且又反过来对个体给以促进。如此循环往复从而形成社会的不断发展。
这一规律充分表明人的需要是可以引导和可以有所控制的。
(四)客观主导需要水平随满足程度的发展而提升(即客观主导需要水平无限发展规律)。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发展,满足了社会原有的部分需要,还会提供更多产生新的更高水平需要的条件,从而使人的客观主导需要上升到更高水平。个体和社会的需要都是这样。人类社会的全部发展史就是这一规律的证明。
这一规律也同时证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无限性。
(五)人的主观主导需要发展的总趋势向客观主导需要无限趋近(即人类趋同规律)。
人的主观主导需要水平随条件的变化而升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素质的提高,总趋势是上升的,无限接近客观主导需要。然而,由于客观主导需要也要不断上升,两者只能无限趋近,不会重合。
当无限逼近时,社会主观主导与社会客观主导基本一致,社会主观主导需要水平到了自我实现阶段,人类各社区、各阶层的差别就基本上消失,人们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就基本相同了。这时,社会就会出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成为一切人发展的条件”、人的自由而全面的自我实现成为一切人自由而全面的自我实现的条件。这就是我们理想社会的情景,人类最高理想社会即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情景。
这一规律可以证明,人类的远大理想——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最终是必定会实现的。社会发展的三要素——人的需要、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自由而全面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的充分必要条件!
[email protected]
注: 1、本理论:89年初稿,头条发表在中国《行为科学》杂志89年第6期上;01年修改补充稿,被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评为“新世纪优秀学术成果”,被香港国际学术研究中心评为“国际优秀论文”并在互联网上发表(内容有误);06年被世界学术成果研究院评为“世界重大学术成果”特等奖。
作者诚致各界朋友:
谢谢关注!谢谢赐教!
欢迎交流!欢迎推介!
多年政论成果《制度学原理》一书正在研撰中,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