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孔子去鲁的原因,模范大夫子服景伯

火烧 2009-02-27 00:00:00 中华文化 1025
文章分析孔子离鲁原因,提及子路跟随及公伯寮诽谤事件,子服景伯挺身而出,孔子以命论回应,体现其政治智慧与道德立场。

   

   

孔子在鲁定公十四年,由鲁“相”的职位自动离职,到鲁哀公十一年返回鲁国,实际上在外周游了13年。  

这期间,根据《孔子世家》的记载,子路是一路跟随孔子的。孔子见南子,【子路不说】;佛肸召孔子,孔子准备前去,子路阻止;叶公无礼,子路拒绝回答提问;某日落后孔子,子路向“荷丈人”打听孔子去向(最后一定得到了答案,否则荷丈人不会留宿子路并杀鸡煮粟招待);在陈蔡间绝粮,子路对孔子的行为不满:【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在楚国,令尹子西阻止楚昭王封孔子的理由之一是弟子子路勇冠楚国之将;最后子路替卫出公问孔子出仕卫国的意向,孔子以【必也正名】拒绝。  

也就是说,子路跟随孔子离开鲁国后,就再没有出仕鲁国,反而是在孔子周游列国末期出仕卫国,最后在鲁哀公十五年的卫国之乱中坚持【食焉,不辟其难】的“忠信”而被杀。  

这样一来,再看《论语·宪问》:  

【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公伯寮与子路均位列孔门“登堂入室”的“七十二弟子”。公伯寮诽谤同门子路的时候,就应该是鲁定公十二年(《孔子世家》为定公十三年,从《左传》)。这一年孔子为国防部长“大司寇”,执行“堕三都”的行动,得到鲁定公的支持,【使仲由为季氏宰】。“堕三都”的行动没有全部成功,【十二月,公围成,弗克】。显然,作为将军且有勇力第一的名声的子路,就有“玩寇”把柄被公伯寮抓住。  

季孙已经听信了公伯寮的话,显然形势对子路很不利,作为大司寇的孔子显然跟子路是在同一条破船上。当然,季孙会听信公伯寮,显然也是因为忠勇正直的子路虽然在季孙这里领工资,却决不是季孙可以控制的人。大夫子服景伯不是孔子的学生,却为孔门报不平,主动来帮助清理门户,对孔子说“我有办法让公伯寮这兔崽子陈尸菜市场。”孔子却说算了算了,我能不能有所以成就,都是命——司马迁说【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是很准确的,司马迁没有说的是孔子言“命”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在矛盾尖锐,息事宁人的时候说的。  

孔子对公伯寮这样的德行有亏的弟子不用暴力手段清理门户,却对冉求要求很高,【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也就是说,政治正确性比起清理门户,在孔子看来前者更重要,是一个政治家的典型表现。  

季孙可能对子路不利,从而对自己也不利,如此危险的形势并没有导致孔子放弃斗争。只是当鲁定公也向糖衣炮弹投降,接受了季孙的“治国方案”后,孔子才辞职,带着子路开始了十三年的流亡生活。  

私见以为,有子服景伯这样的外援,孔子要是实行黄浦军校式的动员,以当时孔门的实力在政治生活中实行后来的战国法则,孔子的胜算远比阳虎大,虽然如此一来孔子的理想中的“斯文”扫地。

   

   

附带说说子服景伯-子服何。

除了关于“公伯寮愬子路”这件事情以外,叔孙武叔在“朝”上以子贡来贬损孔子,子服景伯也来报告子贡:【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也就是说,给诸侯讲“礼”的子服景伯,很是热心地维护孔门。   

子服景伯是鲁桓公之后,忠勇刚毅、也不像子路一样过于迂腐。鲁哀公七年以“礼”给吴国使者和孟孙季孙上课;鲁哀公八年吴国入侵时主张坚决维护鲁国利益不签城下之盟;鲁哀公十三年以“礼”教育吴国被抓住,后编谎话逃脱;在鲁哀公十五,齐国政变结束,【子服景伯如齐,子贡为介,见公孙成】,子服景伯不吸取两年前的教训,以大义给公孙成上课!实在有“有礼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气概”。  

 


附表:  

哀公七年  

夏,公会吴于鄫。吴来征百牢,子服景伯对曰:“先王未之有也。”吴人曰:“宋百牢我,鲁不可以后宋。且鲁牢晋大夫过十,吴王百牢,不亦可乎?”景伯曰:“晋范鞅贪而弃礼,以大国惧敝邑,故敝邑十一牢之。君若以礼命于诸侯,则有数矣。若亦弃礼,则有淫者矣。周之王也,制礼,上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今弃周礼,而曰必百牢,亦唯执事。”吴人弗听。景伯曰:“吴将亡矣!弃天而背本不与,必弃疾于我。”乃与之。  

季康子欲伐邾,乃飨大夫以谋之。子服景伯曰:“小所以事大,信也。大所以保小,仁也。背大国,不信。伐小国,不仁。民保于城,城保于德,失二德者,危,将焉保?”孟孙曰:“二三子以为何如?恶贤而逆之?”对曰:“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今其存者,无数十焉。唯大不字小,小不事大也。知必危,何故不言?鲁德如邾,而以众加之,可乎?”不乐而出。  

哀公八年  

三月,吴伐我,子泄率,故道险,従武城。初,武城人或有因于吴竟田焉,拘鄫谒之沤菅者,曰:“何故使吾水滋?”及吴师至,拘者道之,以伐武城,克之。王犯尝为之宰,澹台子羽之父好焉。国人惧,懿子谓景伯:“若之何?”对曰:“吴师来,斯与之战,何患焉?且召之而至,又何求焉?”吴师克东阳而进,舍于五梧,明日,舍于蚕室。公宾庚、公甲叔子与战于夷,获叔子与析朱锄。献于王,王曰:“此同车,必使能,国未可望也。”明日,舍于庚宗,遂次于泗上。微虎欲宵攻王舍,私属徒七百人,三踊于幕庭,卒三百人,有若与焉,及稷门之内。或谓季孙曰:“不足以害吴,而多杀国士,不如已也。”乃止之。吴子闻之,一夕三迁。吴人行成,将盟。景伯曰:“楚人围宋,易子而食,析骸而爨,犹无城下之盟。我未及亏,而有城下之盟,是弃国也。吴轻而远,不能久,将归请少待之。”弗従。景伯负载,造于莱门。乃请释子服何于吴,吴人许之。以王子姑曹当之,而后止。吴人盟而还。  

哀公十三年  

秋七月辛丑,盟,吴、晋争先。……  

吴人将以公见晋侯,子服景伯对使者曰:“王合诸侯,则伯帅侯牧以见于王。伯合诸侯,则侯帅子男以见于伯。自王以下,朝聘玉帛不同。故敝邑之职贡于吴,有丰于晋,无不及焉,以为伯也。今诸侯会,而君将以寡君见晋君,则晋成为伯矣,敝邑将改职贡。鲁赋于吴八百乘,若为子男,则将半邾以属于吴,而如邾以事晋。且执事以伯召诸侯,而以侯终之,何利之有焉?”吴人乃止。既而悔之,将囚景伯,景伯曰:“何也立后于鲁矣。将以二乘与六人従,迟速唯命。”遂囚以还。及户牖,谓大宰曰:“鲁将以十月上辛,有事于上帝先王,季辛而毕。何世有职焉,自襄以来,未之改也。若不会,祝宗将曰:‘吴实然。’且谓鲁不共,而执其贱者七人,何损焉?”大宰嚭言于王曰:“无损于鲁,而只为名,不如归之。”乃归景伯。  

孔子家语  

辩物  

吴王夫差将与哀公见晋侯,子服景伯对使者曰:“王合诸侯,则伯率侯牧以见于王,伯合诸侯,则侯率子男以见于伯,今诸 侯会而 君与寡君见晋君,则晋成为伯也。且执事以伯召诸侯,而以侯终之,何利之有焉?”吴人乃止,既而悔之,遂囚景伯。伯谓大宰嚭曰:“鲁将以十月上辛,有事于上帝,先王季辛而毕,何也世有职焉,自襄已来之改之,若其不会,则祝宗将曰‘吴实然’,嚭言于夫差,归之。”子贡闻之,见于孔子曰:“子服氏之子拙于说矣,以实获囚,以诈得免。”孔子曰:“吴子为夷德可欺而不可以实,是听者之蔽,非说者之拙也。”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