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出身
孔子的出身
2009.02.26
何新的《孔子新传》中说【必须指出的是:如果在此合葬父母事件之前,孔子未归宗于“孔”氏,那么他的本姓应当从母为“颜”氏。在归宗于孔门之后,才能改姓为孔氏。】
先前从何氏之说,认为孔子17岁前不知道他爹的姓。再究《孔子世家》,推翻此说。因此本次继续写孔子,只有漏看了《四书五经》和《史记》等的记载,才采用别家见解且存疑,如《孔子家语》。
孔子出生在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根据《周礼-天官-媒氏》【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是符合礼法的!颜氏【祷於尼丘得孔子】,说明春秋时候单身母亲也是符合礼法,而且祈祷在中春“奔”了之后就有自己的孩子。颜氏生子,因长相【圩顶】,即头顶凹陷,中央低而四旁高,因而给孩子起名孔丘,字仲尼。“名”和“字”是承袭关系,“丘”“尼”均为山。颜氏显然知道自己的儿子有个哥哥,据说字“孟尼”,因此孔丘字“仲尼”,就是孔家叫“尼”的老二。何新在《孔子新传》中说孔子这个不重要的哥哥叫做孟皮,法律地位不比孔子更高。[1]
孔丘出生不久,其父亲叔梁纥去世,葬于防山。孔子显然知道他父亲就是叔梁纥,仅不知叔梁纥的准确埋葬地点而已。孔子学礼显然是相当早的,叫做【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司马迁的这个写法跟八十年代的小学语文课文《雷峰过桥》《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列宁小时候》等课文的逻辑一样,告诉后人“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的“老古话”是相当科学的,《学记》【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更是相当正确的教育方法。
襄公二十九年,孔子8岁,吴公子札来鲁国,【请观于周乐】,鲁国演奏的歌舞为今日版《诗经》的顺序,也就是说“孔子删诗”的记载是很有问题的,在《诗经》的问题上孔子仍然是“述而不作”,是抢救了文化。司马迁说【古者诗三千馀篇】,是孔子删诗而成今日《诗经》,这个说法就相当有问题。
孔子15岁的时候已经有学通“六艺”的人生志向。17岁的时候母亲颜氏去世。颜氏刚死,孔子就一定下了决心要把颜氏合葬到父亲叔梁纥的墓中,虽然贫寒的孔子只能把母亲颜氏临时“殡”在乱坟岗“五父之衢”[2]。多方询问后从“郰曼父之母”那里了解到了父亲墓地的准确位置,即将父母合葬。这个十七岁的少年处事之远虑和果断,是相当了不起的。虽然孔子没有违反《周礼》的礼法,但毕竟叔梁纥是贵族,孔子是布衣。
孔子的身份并没有引起哪怕一点歧视。合葬这件壮举,就有门人帮忙[3],而且并没有严格按照《王制》的“不封不树”的规定,而是“封墓”——聚土以起坟——四尺,作为自己以后方便回来拜祭的标识。这个行为既说明了孔子是性情中人且不迂腐,还再次说明孔子“野合而生”的身份在春秋时候是完全符合严格的礼法的,并且孔子17岁前就开始有了“门人”,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孔子的身份和才能,后来甚至直接得到了鲁国权力中心的人物孟釐子(孟僖子)的完全肯定[4],要求自己的两个儿子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在自己死后去师从孔子。也就是说,孔子在17岁的时候,有了“士”的身份,这个身份还得到了社会的公认[5],能够在鲁国最重要的场合“太庙”观礼。因此孔子在“季氏飨士”的时候敢于前往赴宴,虽然这个资格被阳虎否决【季氏飨士,非敢飨子也。】
也就是说,孔子在17岁,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的时候,已经在社会上站稳了脚跟。
显然,颜氏死后孔子服了“三年之丧”,也就是说孔子在19岁时候与亓官氏之女结婚,20岁时候生了儿子孔鲤。孔鲤活了50岁,那么就是在鲁哀公十三年,孔子70岁的时候死的。孔鲤字伯鱼,据说是因为孔子生子的时候鲁昭公派人送了一条鲤鱼祝贺,因此孔子给儿子起名孔鲤,起字伯鱼,说明20岁的孔子已经得到了鲁国最高领导人的肯定[6]。
孔子从20岁生子到27岁这七年中,在努力工作,先干仓库保管员“委吏”“料量平”,接着当放牛娃“乘田”“司职吏”养牛羊,干得都很出色。孔子在养家糊口之余努力学习,鲁昭公十七年,也就是孔子27岁那年秋天,鲁国的睦邻友好小 国的国 君郯子来朝,鲁昭公接见了郯子,郯子向鲁昭公解答了“少皞氏”的公务员系统为什么都是“鸟名”。还附带说明黄帝氏的公务员系统为什么都是“云名”,炎帝氏的公务员系统为什么都是“火名”,共工氏的公务员系统为什么都是“水名”,大皞氏的公务员系统为什么都是“龙名”——这说明黄帝、炎帝、共工、大皞、少皞五族都成立了自己的国家[8]。孔子知道后跑去找郯子学习这些典故,郯子还真都教给了他,孔子由此确认他听来的本半信半疑的高见【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是真理——后来演化为“礼失求诸于野”的真理。如此重要的国事孔子都能知道细节,并单独进行了外事活动,显然孔子的政治地位早已经足以见诸侯,至少达到了“士”的级别。此时孔子的私人大学,开办了已经有十年,孔子自学也已经努力了十五年,虽然很可能是与弟子一起边学习边进步[7]。
这样一来,到了鲁昭公二十年,孔子30岁,孔子的学问显然已经名闻于诸侯。最强大的诸侯之一、齐国的齐景公来到了鲁国,竟然专门向孔子请教国际局势变化的原因[8]。“三十而立”的孔子,显然是指生活上完成了人口再生产,经济上完全独立,政治上站稳了脚跟。
鲁昭公二十四年,孔子34岁,孟僖子去世,他的两个儿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根据遗嘱拜师孔子。接着孔子通过自己的学生、高干子弟南宫敬叔向鲁昭公申请资助获得成功,西去观周,向老子学习“礼乐之原”“道德之归”。孔子感谢【季孙之赐我粟千钟】【南宫敬叔之乘我车】,认为要是没有这两人的大力帮助【则丘之道,殆将废矣】——这是相当唯物主义的认识,说明孔子根本就不是一个唯心主义者,而是认为合理的物质条件是他能够有所成就、使斯文不至中断的重要因素。鲁昭公拨付的公款只有【一乘车,两马】和一个马夫【一竖子俱】,因此去西周学习“礼”“乐”“郊特牲”等等系统的学问,很可能只有三十四岁的孔子和他的学生南宫敬叔以及那个不知名的马夫三个人[9]!司马迁在《史记》中认为是昭公七年的时候孟僖子去,这一年“季武子卒”,孔子17岁。应是司马迁误读了昭公七年传(见注[4][10]),虽然《左传》不会漏记日食,因此根据日食的记载和昭公七年孟僖子的话,很容易得出孔子17岁的时候孟僖子去世。但《左传》记载昭公九年孟僖子——即仲孙玃——还出使齐国。昭公十一年孟僖子才白拣了两个美女“泉丘人之女”及其“从僚”——后世地位严重下降后称丫鬟——生了懿子及南宫敬叔两兄弟,这两兄弟是双胞胎[10]?这一年孔子21岁。到了昭公二十四年孟僖子才去世,这个时候13岁的南宫敬叔两兄弟才拜34岁的孔子为师。孔子在收了13岁的南宫敬叔为学生之后,马上通过南宫敬叔向昭公要西去留学周国的要求,甚至有教唆未成年人的嫌疑。也就是说,孔子能抓住一切弄到资助的机会继续学习,比今日某些视钱财如粪土的“极左”派笨蛋高明得多。
第二年,孔子35岁,鲁国高层的政治斗争激化,季孙与孟孙、叔孙三家在政治斗争中赢了鲁昭公,昭公奔齐,齐国讨伐鲁国,割“郓”这块地方给昭公,封为“乾侯”,就是没有几个兵的意思。显然,鲁昭公对于孔子的教育事业非常支持,对孔子的政治前途很有关照,从15年前祝贺孔子生子,8年前支持孔子去西周学习这两件小事可以看得出来。又因为季孙、孟孙、叔孙三家驱逐鲁昭公,等于是政变。因此孔子跟着跑到齐国,【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就是非常正确的政治决策,并且孔子在齐国表现出了令人景仰的学习精神,【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国人民都很赞扬和佩服[11]。
孔子的其它故事,在《侃孔子世家》里都论述了。就简单地综合说说孔子。
17岁以前的孔子生活贫寒,跟母亲相依为命并且“立志于学”;
17~19岁的孔子服三年之丧;
20岁的孔子做了父亲;
21~26岁的孔子是“工农兵大学生”,做了很多工农兵的工作养家糊口;
27岁的孔子显然至少已经得到了“士”的地位,按《王制》,孔子得到的基本工资至少能养活9口人,孔子显然有足够物资基础“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12],再为公家主持一点“礼”,既让弟子有了机会实习“礼”,还可以有额外的收入;
27~56岁,即孔子向郯子学习,到孔子从鲁“相”主动辞职从此周游列国,这大约30年中,孔子在鲁国有足够的收入维持他的大学日常运转。并且对于富裕的学生,要求他自费为公家出使诸侯,对穷学生则进行大力资助,对资本的态度非常符合今日的特殊社会主义的分配理想。
老年的孔子回到鲁国,“从大夫”,为“国老”,死的时候鲁哀公写的悼词称为“尼父”,也就是国父的意思。如此地位,显然也是按《王制》发的高工资。
那么,看看周游时候的收入来源。按司马迁的记载孔子周游列国14年,这14年中孔子靠什么生活?在卫国卫灵公按孔子在鲁国的最高收入给他发工资,住在【子路妻兄颜浊邹家】,显然不会有经济危机。离开的时候颜浊邹送点盘缠,保证孔子一行不饿饭且有零花钱也决无问题。后来住过的卫国蘧伯玉家和陈国的司城贞子家,这两家人既然为大夫,显然也送得起盘缠。各个诸侯国为了招聘人才,也决不会放过送上门来的活广告孔子一行,基本的招待也不会少。饿饭就那么一回,还是陈蔡大夫们自己心虚,认为孔子太有见识【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会威胁到他们这些修正主义集团的利益,派雇佣军围困孔子一行,才导致孔子“绝粮”。否则,孔子像子路一样走路,也有热情的劳动人民招待伙食,决不会饿肚子[13]。
孔子70岁的时候儿子孔鲤死;孔子71岁的时候颜回死,孔子“恸哭”;孔子72岁的时候子路死,孔子也很悲痛,“哭于中庭”注[14]。也就是说,老年的孔子在70、71、72的三年中,连续失去3个最重要的人,这个打击应该相当大,即便孔子是圣人。这是孔子失去精神支柱“吾道穷矣”之外,导致孔子死在73岁的另一个重大因数。根据古老的智慧,73岁和84岁是两个关口(后一个年龄如毛泽东)。
《仲尼弟子列传》说【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 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即“圣人无常师”。孔子是到天子国向老子学习,才将“礼”学习完备的,并且共同主持过葬礼。也就是说,追认老子为祖师爷的道教道士,在春秋时候是找不到工作的,那个时候都是懂“礼”的士大夫或其门徒自己主持婚丧嫁娶各种“礼”。后世鼓吹“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儒”追认孔子为宗师,以鬼神恐吓人民的道士追认老子为宗师,跟打着红旗反红旗的修正主义一样可恶。
“新儒家”和孔子学院的高人们的大“礼”,吾人竟然没有听过他们对“生老病死”四大最重要的“礼”发表过什么意见。即便连最简单的“葬礼”的规矩、意义也没有做过什么精彩的表示,鼓噪的尽如何安于现状以及装孙子。要知道,老子是通过主持葬礼作为教育孔子的课程之一、孔子也是以主持葬礼来教育学生政治经济文化和谋万世情怀的;特别地,项梁还能通过主持葬礼来选拔将军的[15]。葬礼不入今日高人的法眼,有的尽是人民自发的葬礼怎么愚昧不先进的批判,真是奇怪。
孔子对老子的赞美跟颜回、子贡对孔子的赞美相比,在伯仲之间[16]。既然《论语·卫灵公》有【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既然孔子如此地把老子推崇得远比他自己高明得多,那么,说孔子的“道”与老子的“道”相同,是没有问题的。今日拿老子批孔子、拿道家批儒家的高人,大抵还不出经常编寓言【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的庄子,庄子远离劳动人民的需要,是因为小资产阶级思想局限,这些高人若非跟庄子一样没有见识,就是别有用心。以“经济人假设”立论的法家来【以诋訿孔子之徒】,这跟把立法委拔高到代替国务院是一样,更是滑稽。
孔子的学问都是学来的,是文化传统——孔子所谓的“斯文”——的集大成者,孔子的伟大就在于保护了文化,使典章制度不至于散逸失传、并且以普及教育的精神办学[17]。司马迁评价孔子的语言仍然不过时:【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天下的风流人物多了,活着的时候风云,死了的时候就很快被遗忘。贫下中农出身的孔子,至今(司马迁时)已经过去了十几代人,还是人们的学习榜样。
今日尊孔以为“教宗”和批孔以为“丧家狗”的风流人物们,又能“荣”几时呢?
56岁之前的孔子生活学习和政治都一帆风顺,后来为了不变成修正主义,坚持理想而周游列国去寻找伸展理想的根据地。在卫国虚心接受“荷蕢者”的批评,虚心向师襄子学鼓琴;在叶、蔡之间遇到无政府主义者长沮、桀溺,比较了人我两方的政见后继续坚持理想;招待过子路的荷丈人孔子以为“隐者”;在楚国对长途马车前的楚国狂士的歌评价很高,准备拜见;以及跟泰山侧的妇人谈家常……这个孔子完全就是在按照毛主席“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教导行事,跟各种分工的劳动人民的心都是相通的。
郑国的那个闲人自己没有本事,却认为孔子那么有水平也没有成为骑在人民头上的肉食者,讥孔子为“累累若丧家之狗”,某教授还直接以“丧家狗”为名写书论孔子——这些古今的压迫阶级的乏走狗们就认为压迫是合理的,放弃压迫而自食其力、与劳动人民一样谋生的知识分子就是“丧家狗”!
多么龌龊的小人之心。
根据《孔子世家》《史记》得到的孔子年表
|
天子纪年 |
鲁纪年 |
西历 |
孔子年龄 |
天子纪年 |
鲁纪年 |
西历 |
孔子年龄 |
|
周灵王20 |
襄公22 |
-551 |
1 |
周敬王9 |
昭公31 |
-511 |
41 |
|
周灵王21 |
襄公23 |
-550 |
2 |
周敬王10 |
昭公32 |
-510 |
42 |
|
周灵王22 |
襄公24 |
-549 |
3 |
周敬王11 |
定公1 |
-509 |
43 |
|
周灵王23 |
襄公25 |
-548 |
4 |
周敬王12 |
定公2 |
-508 |
44 |
|
周灵王24 |
襄公26 |
-547 |
5 |
周敬王13 |
定公3 |
-507 |
45 |
|
周灵王25 |
襄公27 |
-546 |
6 |
周敬王14 |
定公4 |
-506 |
46 |
|
周灵王26 |
襄公28 |
-545 |
7 |
周敬王15 |
定公5 |
-505 |
47 |
|
周灵王27 |
襄公29 |
-544 |
8 |
周敬王16 |
定公6 |
-504 |
48 |
|
周景王1 |
襄公30 |
-543 |
9 |
周敬王17 |
定公7 |
-503 |
49 |
|
周景王2 |
襄公31 |
-542 |
10 |
周敬王18 |
定公8 |
-502 |
50 |
|
周景王3 |
昭公1 |
-541 |
11 |
周敬王19 |
定公9 |
-501 |
51 |
|
周景王4 |
昭公2 |
-540 |
12 |
周敬王20 |
定公10 |
-500 |
52 |
|
周景王5 |
昭公3 |
-539 |
13 |
周敬王21 |
定公11 |
-499 |
53 |
|
周景王6 |
昭公4 |
-538 |
14 |
周敬王22 |
定公12 |
-498 |
54 |
|
周景王7 |
昭公5 |
-537 |
15 |
周敬王23 |
定公13 |
-497 |
55 |
|
周景王8 |
昭公6 |
-536 |
16 |
周敬王24 |
定公14 |
-496 |
56 |
|
周景王9 |
昭公7 |
-535 |
17 |
周敬王25 |
定公15 |
-495 |
57 |
|
周景王10 |
昭公8 |
-534 |
18 |
周敬王26 |
哀公1 |
-494 |
58 |
|
周景王11 |
昭公9 |
-533 |
19 |
周敬王27 |
哀公2 |
-493 |
59 |
|
周景王12 |
昭公10 |
-532 |
20 |
周敬王28 |
哀公3 |
-492 |
60 |
|
周景王13 |
昭公11 |
-531 |
21 |
周敬王29 |
哀公4 |
-491 |
61 |
|
周景王14 |
昭公12 |
-530 |
22 |
周敬王30 |
哀公5 |
-490 |
62 |
|
周景王15 |
昭公13 |
-529 |
23 |
周敬王31 |
哀公6 |
-489 |
63 |
|
周景王16 |
昭公14 |
-528 |
24 |
周敬王32 |
哀公7 |
-488 |
64 |
|
周景王17 |
昭公15 |
-527 |
25 |
周敬王33 |
哀公8 |
-487 |
65 |
|
周景王18 |
昭公16 |
-526 |
26 |
周敬王34 |
哀公9 |
-486 |
66 |
|
周景王19 |
昭公17 |
-525 |
27 |
周敬王35 |
哀公10 |
-485 |
67 |
|
周景王20 |
昭公18 |
-524 |
28 |
周敬王36 |
哀公11 |
-484 |
68 |
|
周悼王1 |
昭公19 |
-523 |
29 |
周敬王37 |
哀公12 |
-483 |
69 |
|
周悼王2 |
昭公20 |
-522 |
30 |
周敬王38 |
哀公13 |
-482 |
70 |
|
周悼王3 |
昭公21 |
-521 |
31 |
周敬王39 |
哀公14 |
-481 |
71 |
|
周悼王4 |
昭公22 |
-520 |
32 |
周敬王40 |
哀公15 |
-480 |
72 |
|
周敬王1 |
昭公23 |
-519 |
33 |
周敬王41 |
哀公16 |
-479 |
73 |
|
周敬王2 |
昭公24 |
-518 |
34 |
|
|
|
|
|
周敬王3 |
昭公25 |
-517 |
35 |
|
|
|
|
|
周敬王4 |
昭公26 |
-516 |
36 |
|
|
|
|
|
周敬王5 |
昭公27 |
-515 |
37 |
|
|
|
|
|
周敬王6 |
昭公28 |
-514 |
38 |
|
|
|
|
|
周敬王7 |
昭公29 |
-513 |
39 |
|
|
|
|
|
周敬王8 |
昭公30 |
-512 |
40 |
|
|
|
|
注释表:
|
注[1] |
孔子世家 |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於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
|
论语·公冶长 |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 |
|
何新 《孔子新传》 |
据《史记·索隐》记述,孔纥的正妻乃是施氏,无子,但生有九个女儿。孔纥生前纳有一妾,此妾生有一子名孟皮。孟者,长也,皮者,跛也…… | |
|
孔子家语 本姓解 |
方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曰虽有九女,是无子。其妾生孟皮,孟皮一字伯尼,有足病,于是乃求婚于颜氏。 | |
|
注[2] |
曲礼下 |
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殡于五父之衢。人之见之者,皆以为葬也。其慎也,盖殡也。问于郰曼父之母,然后得合葬于防。 |
|
孔子家语 |
孔子之母既葬,将立葬焉,曰:“古者不祔葬,为不忍先死者之复见也。诗云:‘死则同穴。’自周公已来祔葬矣。故卫人之祔也,离之,有以闻焉;鲁人之祔也,合之,美夫,吾从鲁。” | |
|
襄公十一年 |
十一年春,季武子将作三军,告叔孙穆子曰:“请为三军,各征其军。”穆子曰:“政将及子,子必不能。”武子固请之,穆子曰:“然则盟诸?”乃盟诸僖闳,诅诸五父之衢。 | |
|
昭公五年 |
……杜泄曰:“夫子唯不欲毁也,故盟诸僖闳,诅诸五父之衢。” | |
|
定公六年 |
阳虎又盟公及三桓于周社,盟国人于亳社,诅于五父之衢。 | |
|
注[3] |
曲礼下 |
孔子既得合葬于防,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孔子先反,门人后,雨甚;至,孔子问焉曰:「尔来何迟也?」曰:「防墓崩。」孔子不应。三,孔子泫然流涕曰:「吾闻之:古不修墓。」 |
|
注[4] |
昭公七年 |
九月,公至自楚。孟僖子病不能相礼,乃讲学之,苟能礼者従之。及其将死也,召其大夫曰:“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吾闻将有达者曰孔丘,圣人之后也,而灭于宋。其祖弗父何,以有宋而授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共。故其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是,鬻于是,以糊余口。’其共也如是。臧孙纥有言曰:‘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今其将在孔丘乎?我若获没,必属说与何忌于夫子,使事之,而学礼焉,以定其位。”故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师事仲尼。仲尼曰:“能补过者,君子也。《诗》曰:‘君子是则是效。’孟僖子可则效已矣。” |
|
孔子世家 |
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后,灭於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兹益恭,故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敢余侮。饘於是,粥於是,以糊余口。’其恭如是。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是岁,季武子卒,平子代立。 |
注释表:
|
注[5] |
论语·八佾 |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
|
注[6] |
孔子世家 |
孔子生鲤,字伯鱼。伯鱼年五十,先孔子死。 |
|
孔子家语 本姓解 |
孔子三岁而叔梁纥卒,葬于防。至十九,娶于宋之亓官氏,一岁而生伯鱼,鱼之生也,鲁昭公以鲤鱼赐孔子, 荣 君之贶,故因以名曰鲤,而字伯鱼,鱼年五十,先孔子卒。 | |
|
注[7] |
昭公十七年 |
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玄鸟氏,司分者也;伯赵氏,司至者也;青鸟氏,司启者也;丹鸟氏,司闭者也。祝鸠氏,司徒也;鴡鸠氏,司马也;鸤鸠氏,司空也;爽鸠氏,司寇也;鹘鸠氏,司事也。五鸠,鸠民者也。五雉,为五工正,利器用、正度量,夷民者也。九扈为九农正,扈民无淫者也。自颛顼以来,不能纪远,乃纪于近,为民师而命以民事,则不能故也。”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犹信。” |
|
论语·为政 |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
|
注[8] |
孔子世家 |
鲁昭公之二十年,而孔子盖年三十矣。齐景公与晏婴来適鲁,景公问孔子曰: “昔秦穆公国小处辟,其霸何也?”对曰:“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爵之大夫,起累绁之中,与语三日,授之以政。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景公说。 |
|
注[9] |
孔子世家 |
鲁南宫敬叔言 鲁 君曰:“请与孔子適周。” 鲁 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適周问礼,盖见老子云。 |
|
孔子家语 观周 |
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師也,今將?矣。”对曰:“谨受命。”遂言 于鲁 君曰:“臣受先臣之命,云孔子圣人之后也,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国而授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恭。故其鼎铭曰:‘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粥于是,以餬其口,其恭俭也,若此。’”臧孙纥有言:“圣人之后,若不当世,则必有 明 君而达者焉,孔子少而好礼,其将在矣。”属臣曰:“汝必师之,今孔子将适周,观先王之遗制,考礼乐之所极,斯大业也,君盍以乘資之,臣請與?。”公曰:“诺。”与孔子车一乘,马二疋,坚其侍御。敬叔与俱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历郊社之所,考明堂之则,察庙朝之度。于是喟然曰:“吾乃今知周公之圣,与周之所以王也。” | |
|
孔子家语 致思 |
孔子曰:“季孙之赐我粟千钟也,而交益亲,自南宫敬叔之乘我车也,而道加行。故道虽贵,必有时而后重,有势而后行,微夫二子之贶财,则丘之道,殆将废矣。” |
注释表:
|
注[10] |
昭公七年 |
【经】七年春王正月,暨齐平。三月,公如楚。叔孙婼如齐莅盟。夏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 |
|
昭公九年 |
【经】秋,仲孙玃如齐。 【传】孟僖子如齐殷聘,礼也。 | |
|
昭公十一年 |
泉丘人有女梦以其帷幕孟氏之庙,遂奔僖子,其僚従之。盟于清丘之社,曰:“有子,无相弃也。”僖子使助薳氏之簉。反自祲祥,宿于薳氏,生懿子及南宫敬叔于泉丘人。其僚无子,使字敬叔。 | |
|
昭公二十四年 |
【经】二十四年春王三月丙戌,仲孙玃卒。……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 | |
|
礼记·曾子问 |
曾子问曰:「葬引至于堩,日有食之,则有变乎?且不乎?」孔子曰:「昔者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及堩,日有食之,……老聃曰:『诸侯朝天子,见日而行,逮日而舍奠;大夫使,见日而行,逮日而舍。夫柩不早出,不暮宿。见星而行者,唯罪人与奔父母之丧者乎!日有食之,安知其不见星也?且君子行礼,不以人之亲痁患。』吾闻诸老聃云。」 | |
|
注[11] |
孔子世家 |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以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 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於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適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
|
注[12] |
王制 |
制:农田百亩。百亩之分:上农夫食九人,其次食八人,其次食七人,其次食六人;下农夫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也。 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禄足以代其耕也。中上倍下士,上士倍中士,下大夫倍上士;卿,四大夫禄;君,十卿禄。次国之卿,三大夫禄;君,十卿禄。小国之卿,倍大夫禄,君十卿禄。 |
|
孔子世家 |
季氏亦僣於公室,陪臣执国政,是以鲁自大夫以下皆僣离於正道。故孔子不仕,退而脩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 |
|
注[13] |
论语·微子 |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 |
|
孔子世家 |
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於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於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於野。不得行,绝粮。 | |
|
注[14] |
论语·先进 |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
|
仲尼弟子列传 |
颜回者,鲁人也,字子渊。少孔子三十岁。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 |
|
檀弓上 |
孔子哭子路于中庭。有人吊者,而夫子拜之。既哭,进使者而问故。使者曰:「醢之矣。」遂命覆醢。 |
注释表:
|
注[14] |
哀公十五年 |
……石乞、盂黡敌子路。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 |
|
孔子家语 |
颜回,鲁人,字子渊,年二十九而发白,三十一早死。 | |
|
注[15] |
项羽本纪 |
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每吴中有大徭役及丧,项梁常为主办,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能。 |
|
注[16] |
孔子世家 |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蔑由也已。” |
|
子贡曰:“夫子之文章,可得闻也。夫子言天道与性命,弗可得闻也已。” | ||
|
论语·子张 |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 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 |
|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 ||
|
老子韩非列传 |
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 |
|
注[17] |
何新:论中国古典哲学 |
孔子之所以伟大,并非由于他自己的著述。但是,孔子生当春秋战国之际,礼崩乐怀,经济、政治、社会正在发生激烈变迁,导致华夏上古以来流传有序的宗教、文物、典章、制度即,在社会动乱和战乱中,面临崩溃和毁灭。而孔子则是自觉和自为地承担起继承和挽救这一伟大文化传统的使命。所谓自觉,是因为没有人让他去担当这一使命。孔子本来是没落贵族家庭的后裔,受过良好的传统教育,他本人更是好学不倦。他生活中本来可以有别的选择,例如担任公卿而身泰名遂,寻求世俗的荣显(他曾担任过鲁国的“大司寇”,位列于三公)。但是为了他所选择的文化责任,他宁肯放弃这一切。商周时代,学术本来是国家及贵族的专利。但是经历东周的变乱,春秋的战乱,官学废弛,典章毁坏,图书流散。孔子自觉地担当起挽救学术传统的工作,这就是他的“克己复礼”。他一生的主要活动,是教诲弟子。对弟子的选择,他主张唯才是教,“有教无类”。所谓“类”,既是指种族、氏族、族姓,也指阶级、等级。这在当时那种贵族垄断一切社会资源(包括文化资源)的时代,是非常伟大的创举。孔子本身著述虽不多,但是他搞通了古代的礼乐制度及经典文献。因此他能够将中国上古以来的天文、地理、典章、制度以及经典著作,通过他的讲授而传承于门徒,这些门徒中的杰出者,后来以代一代地将它们流传下去,这就是“儒家”。儒家和儒教并不相同。儒家是私学,不是主流文化。是学术,不是宗教。儒教则是宗教,也是官学。既是国家宗教(以神道设教),也是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儒教有两个发展阶段,在夏商周,是敬祖事天的原始儒教;在汉武帝以后,是敬祖事天尊孔的国家宗教。在这种国家宗教中,孔子由一位学者、思想家而被教主化、神圣化了。这也不是真正的孔子了。 |
孔子的游学
上午的读书,关于子产去世的纪年有点问题,重写《孔子的出身》最后一段,作为纠正。
收集到的记载:
|
郑世家 |
声公五年,郑相子产卒,郑人皆哭泣,悲之如亡亲戚。子产者,郑成公少子也。为人仁爱人,事君忠厚。孔子尝过郑,与子产如兄弟云。及闻子产死,孔子为泣曰:“古之遗爱也!” 二十二年,楚惠王灭陈。孔子卒。 |
|
昭公二十年 |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従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毋従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和之至也。”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
|
定公九年 |
【经】九年春王正月。夏四月戊申,郑伯虿卒。 |
|
孔子世家 |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 闻 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於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与闻国政三月,粥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於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郊,又不致膰俎於大夫。孔子遂行,宿乎屯。 孔子遂適卫,主於子路妻兄颜浊邹家。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禄几何?”对曰:“奉粟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居顷之,或谮孔子於卫灵公。灵公使公孙余假一出一入。孔子恐获罪焉,居十月,去卫。 |
根据这些记载,新建一个年表:
|
天子纪年 |
鲁纪年 |
西历 |
孔子 |
郑纪年 |
天子纪年 |
鲁纪年 |
西历 |
孔子 |
郑纪年 |
|
周敬王19 |
定公9 |
-501 |
51 |
郑伯虿卒 |
周敬王31 |
哀公6 |
-489 |
63 |
郑声公12 |
|
周敬王20 |
定公10 |
-500 |
52 |
郑声公1 |
周敬王32 |
哀公7 |
-488 |
64 |
郑声公13 |
|
周敬王21 |
定公11 |
-499 |
53 |
郑声公2 |
周敬王33 |
哀公8 |
-487 |
65 |
郑声公14 |
|
周敬王22 |
定公12 |
-498 |
54 |
郑声公3 |
周敬王34 |
哀公9 |
-486 |
66 |
郑声公15 |
|
周敬王23 |
定公13 |
-497 |
55 |
郑声公4 |
周敬王35 |
哀公10 |
-485 |
67 |
郑声公16 |
|
周敬王24 |
定公14 |
-496 |
56 |
郑声公5 |
周敬王36 |
哀公11 |
-484 |
68 |
郑声公17 |
|
周敬王25 |
定公15 |
-495 |
57 |
郑声公6 |
周敬王37 |
哀公12 |
-483 |
69 |
郑声公18 |
|
周敬王26 |
哀公1 |
-494 |
58 |
郑声公7 |
周敬王38 |
哀公13 |
-482 |
70 |
郑声公19 |
|
周敬王27 |
哀公2 |
-493 |
59 |
郑声公8 |
周敬王39 |
哀公14 |
-481 |
71 |
郑声公20 |
|
周敬王28 |
哀公3 |
-492 |
60 |
郑声公9 |
周敬王40 |
哀公15 |
-480 |
72 |
郑声公21 |
|
周敬王29 |
哀公4 |
-491 |
61 |
郑声公10 |
周敬王41 |
哀公16 |
-479 |
73 |
郑声公22 |
|
周敬王30 |
哀公5 |
-490 |
62 |
郑声公11 |
|
|
|
|
|
在孔子56岁这一年,是郑声公五年,鲁定公十四年的时候,子产去世。这一年孔子为“鲁相”执政3个月,辞职直接到卫国10个月,这一年显然不会超过13个月。显然《仲尼弟子列传》说【孔子之所严事:…于郑,子产】,在郑国“与子产如兄弟”,向子产学习,这件事情一定不会发生在这一年。
《孔子世家》记载孔子35岁(或36岁?)的时候到齐国,【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受到人身威胁返回鲁国,在齐国呆了多少年没有说。定公五年孔子在鲁回答季桓子挖到的奇物,吴使的骨节专车。【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直到定公九年开始为政,作为高级干部干了6年,到56岁时候辞职。也就是说, 56岁以前的孔子除了去过周,向老子学习;以及去了齐国,政治投机不成功,《孔子世家》没有记载孔子还去过别的什么诸侯国。
但是,显然,孔子在27~56岁要地位有地位、要名声有名声期间,是周游了列国的,目的是游学——子产的生平和与孔子的关系、以及通过未成年的南宫敬叔弄到游学周国的机会这两件事情,足够说明这一点。
可以肯定,因为孔子有“体制内”的名誉职务和照《王制》领工资,这期间没有一个闲人说孔子是“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丧家狗”。56岁以后周游列国,仅仅因为抛弃了“体制内”的虚名,郑国的那个闲人自己没有本事却认为孔子那么有水平也没有成为骑在人民头上的肉食者,讥孔子为“累累若丧家之狗”,今日某教授还直接以“丧家狗”为名写书论孔子——这些古今的压迫阶级的乏走狗们就认为压迫是合理的,放弃压迫而自食其力、与劳动人民一样谋生的知识分子就是“丧家狗”!
多么龌龊的小人之心。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