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本山的辩解对否?媒体到底要不要反思?
前不久,在《扬澜对话赵本山》中有段如下的表述:针对有批评指赵本山的小品,从《卖拐》,《卖车》…到《不差钱》,几乎都涉及骗人,忽悠的内容,对社会有误导,赵本山认为这实际是没“明白”这些小品的深意。“《卖拐》实际上是暗示许多国人太容易偏听偏信,被洗了脑,吃了亏,还浑然不知”。说到教育下一代,赵本山有自己的理解,“某些演员往往会在一个阶段走入误区,总在考虑自己的作品有没有教育意义,这恰巧就走入了死胡同。其实大可不必,因为你的作品教育不了别人,你到底想说明什么?主题有多么深奥?其实就记住一点就好,主题就是快乐,快乐就是主题”。
本山同志的上述辩解能否站住脚呢?在下以为应从以下几点加以探讨:
其一、本山同志既然讲了他的作品有暗示作用,也就承认了他的作品也有明示作用。那么是他部分作品中“涉及骗人,忽悠的内容”的明示作用对人们影响大呢?还是暗示作用影响大呢?这就如同交通肇事一样,对人们也有一定暗示性的警示作用。是否有了这种警示作用,人们就可以对事故后果忽略不计?肇事者也可以毋须反省,毋须承担责任,甚至可以继续肇事来制造新的(暗示性的)警示作用呢?
其二、我们并非生活在真空中,而是存在于有着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现实中。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是否存在没有任何价值导向、没有任何思想灵魂的纯快乐主题的文艺作品呢?
其三、常言道: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对于本山同志而言,可以说是有着一棵炙热的中国之心,并是由人民大众所捧红的一位重量级文艺明星,是否就可以忽略自己的社会责任,不去“考虑自己的作品有没有教育意义”,不去考虑自己的演出等社会活动对社会的影响与效果呢?
据人民网介绍,此次央视采访赵本山,录制新一期《扬澜访谈录》,相关人员是作了大量充分准备的。然而面对社会对本山同志和相关媒体的批评,央视如此“客观、公正”的报道,在客观上是否起到了为本山同志和媒体自身解套的作用,而毋须再去反思呢?更有甚者,至今仍有媒体置群众批评于不顾,或是继续播放有明星作托的夸大其词的医疗广告;或是对《卖拐》、《卖车》、《不差钱》等小品不作任何加工处理,继续原封不动地加以播放…对此,我们不禁要问相关主流媒体是否应以此为启发点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全面总结反思呢?
例如:在广告宣传中是否真正作到了实事求是、真实准确,而没有夸大其词、没有误导受众?
在新闻文艺宣传中是否确保了政治导向、思想导向、经济导向、文化导向正确而没跑偏?
尤其在文艺宣传中是否严把了进口质量选拔关与出口质量放行关,其中有没有潜规则,是否真正秉承了公平、公正的竞争选拔原则?
在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方面,是否存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问题?
在净化社会文化环境方面,是否真正尽到了应尽的责任?等等。
就上述系列问题,我们提请相关主流媒体能从国家民族利益的大局出发,用行动作出回答!
同时,也欢迎各位网友就赵本山的辩解对否?媒体到底要不要反思?进行跟帖点评、表态!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