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救救孩子”: 拯救中国的未来

火烧 2009-02-20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通过孩子送礼当班长等现象,揭示当前社会对儿童心灵的污染,呼吁保护童真与纯净,强调教育与社会环境的重要性。

   

日前看到一篇文章,其中有这么一句话:“10年前的一个黄昏,一位旅居海外的朋友向我讲述了他那在国内幼稚园6岁的小侄女天真的发问:“叔叔,送礼就能当班长吗?”我蓦然一惊,全身震悚起来,这几年耳闻目睹的全国各地的诸多碎片马上复原了:孩子以父母是高官是大款为荣,不以学习不如别人为耻; 家长给 老师送礼送红包送购物券,为孩子谋一官半职,能得到优待,当不上班长,或许做个“委员”;更有老师主动向学生暗示某某节到了我家要买房了要装修了……穷人家的孩子心理受到极大的创伤,总觉低人一等,央求父母不惜借钱去慰问一下老师。而那些有钱人家的孩子认为给了老师好处,根本不把老师放在眼里了。老师反在他面前低三下四,言听计从。  

悲哀啊,悲哀!为追求GDP,环境被污染了;为钱为官位,孩子的幼小的心灵也被污染了。这是更甚于环境污染的污染!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要让他们永远保持着童心、童趣、率真、纯净的心灵,富于好奇心、幻想性和游戏性。成年人作为孩子的精神导师,应尽可能让他们沐浴充沛的阳光雨露,确保其“儿童性”与生理/心理的发展同步。尽可能让孩子们不过早了解成人的秘密,不让泛滥的不健康信息污染他们的心灵。  

丹麦儿童文学大师安徒生有一次陪着邻居家的小女孩玩耍。他告诉那个小女孩,小精灵常常在草地的蘑菇下藏着宝贝。小女孩好奇地掀开草地上的小蘑菇查看。呀!在这里他发现了一个小玩具,小女孩惊喜万分。当然这些东西,都是安徒生事先藏在那里的。一位神甫知道后,生气地责备安徒生说:“你这是欺骗!她总有一天会发现这些都是假的,她会感到痛苦的!”“不,你不明白的。”安徒生回答:“她当然会发现这些不可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生。但我为她做的这一切,将使她葆有一颗生机勃勃、充溢着美和神奇的心灵。”

鲁迅在《我要骗人》一文中他讲了这么一件事:在一个冬天的早晨, 鲁迅走出家门,碰见一个来为灾民募捐的小女孩。而当时正处于国民党的腐败统治之下,所以鲁迅很清楚地知道,这小女孩所募的款,是不可能落在灾民手里的,她的募捐完全没有意义。但鲁迅却说:“小孩子,你做事非常有价值,我一定支持你。”他还牵着女孩的手,走到一个商店,用大钱兑来小钱,再把小钱交给小女孩。小女孩紧紧地握住鲁迅的手,说先生你太好了,我代表全体灾民,对你表示感谢。鲁迅看着这小女孩越走越远,他的手上还可以感觉到这个小女孩手的温暖,但是正是这温暖像火一样烧灼着鲁迅的心,因为他骗了这个孩子。但是面对着这个热情、天真的孩子,鲁迅能告诉她说她做这事没意义吗?不能。他要保持孩子的童心,幼小的心灵还承载不了这么沉重的东西。一面鲁迅反过来想,我能不骗这孩子吗?我能不骗人吗?他进而想到,当今之中国,难道是披沥真实的时候吗?我们能够把我们真实的想法都说出来吗?不能。所以“我要骗人”。  

  一个人能让“儿童性”永驻留于心灵一隅,无疑是一件幸事。既能对复杂、曲折、艰难的成人生活以缓冲、调适,又能让心中始终荡漾着回归童年的梦想。人生若梦,无梦的人生不啻于枯干的水井。永不长大的小飞侠彼得·潘和他所生活的“永无乡”,之所以让一代代读者心驰神往,是因为徜徉在那片瑰丽的童话世界中,回归童年的梦想得到了温情的抚慰。   

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一书中,运用大量历史学和人口学史料,落笔于“童年”的社会源起,勾勒了“童年”发生、发展的历史沿革。童年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和心理条件,由最初的虚无存在到无可避免地诞生。尽管近代印刷媒介的发展和当代电子媒介的兴盛,把现代文明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却将童年置于濒临“消逝”的窘境。尤其是五花八门的电视节目24小时不打烊滚动播放,对人的生活空间的掠夺无异于蚕食鲸吞。而且,绝大多数电视节目是由“儿童”和“成人”共享的。成人世界的所有秘密,包括“性”和“暴力”,让儿童轻易可闻可见。铺天盖地的“新闻”和“广告”等,不过是定位在一个10岁左右的孩子能够认知的智力水准。基于这样的生存境遇,尼尔·波兹曼断言儿童和成人的界线在当下已趋模糊。事实上,该书的主要功绩不在断言童年正在消逝,而在于举证了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  

学者钱理群认为中学时代奠定一个什么样的生命底色,是非常重要而关键的。他说他的童年生活的底色是充满光明的,他经常做梦,很喜欢做梦,第一篇公开发表的文章就是写梦。如果孩子都对未来不抱有幻想了,不做梦了,世界就可怕了。1984年左右,钱理群刚从北大研究生毕业,留校做助教。系里请已经退休的老师,来做最后的公开演讲,钱理群做具体组织工作。 林庚 先生在这次课上提出:“诗的本质就是发现,诗人要永远像婴儿一样,睁大了好奇的眼睛去看周围的世界,去发现世界的新的美。”钱理群认为 林庚 先生说出了学术研究以至人生的真谛,所谓“永远处于婴儿的状态”,就是要以第一次看世界的好奇心,用初次的眼光和心态去观察,去倾听,去阅读,去思考,这样才能有不断的新的发现。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1957年,毛主席访苏期间在莫斯科大学礼堂接见了中国留苏学生代表,表达了“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的殷切希望。毛主席就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50年后,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一次在听取共青团重庆市委汇报时说“未来世界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当代青年综合素质的竞争。中国能否实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从历史的视角看,最重要的,就是看现在的青年人将被教育、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而孩子刚一成长就被污染枯萎了。  

谁来拯救我们的孩子的灵魂?谁来拯救我们的教育?谁来拯救中国的未来?  

 “救救孩子”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