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华文化

公山不狃和孔老二树立的“民族主义”榜样

火烧 2009-02-08 00:00:00 中华文化 1025
文章通过公山不狃与孔老二在春秋末期的行为对比,分析两人对后世不同政见者的不同影响,强调民族主义与政治立场的差异,展现历史人物对现代的启示。

   

鲁定公十三年夏,孔子实行“堕三都”行动,定公八年就【以费畔季氏】的公山不狃这次仍然武装反抗,但被孔子击败,公山不狃与叔孙辄出逃到齐国成为“政治难民”。

鲁哀公八年,在吴国流亡的叔孙辄毫不犹豫地出卖“亏待过”他祖国鲁国,同为难兄难弟的公山不狃却严厉批评叔孙辄的行为,提出【不适仇国】的做【君子】的高标准,以及实在不能成为君子【不以所恶废乡】的做人的标准,要求他不得给即将侵略鲁国的吴军当挂职的“带路将军”。

鲁哀公十一年,在子贡的忽悠下,吴国在这年五月与齐国在艾陵会战。冬季时候孔子被卫国孔文子强留,再回到鲁国。也就是说,在春秋末期孔子授权子贡进行以邻为壑救鲁国的纵横忽悠,是孔子还在卫国流亡当“丧家狗”的时候。(《侃子贡列传》在这里有误,更正。)

被接回国的孔“丧家狗”被称为“国老”,季氏要求孔“国老”为他的“积极财政改革”提意见,实际上是盖个“专家学者研究后提出”的大红章——孔子拒绝放哪怕一个响屁!只在私下里对冉求说了很重的批评,叫做【且子季孙若欲行而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访焉?】,意思是要按法律实行“积极财政改革”, 周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有明文规定,要是出于部门利益非要搞“改革”,搞什么狗屁的假惺惺征求意见搞有什么意思?

流亡的公山不狃和孔“丧家狗”、以及叔孙辄,给今日流亡海外的“不同政见者”树立了两个完全相反的榜样。刚刚结束“丧家狗”的颠沛生活的孔老二,给今日提改革意见的专家学者树立了又一个榜样。

逢孔必反的“很革命们”,根据尔等“不光看他说了什么,更要看他做了什么”的唯物主义,应该提出一点新的“很革命”见解。

      

   

   

   

   

参考资料:

孔子世家

定公十三年夏,孔子言於定公曰:「臣无藏甲,大夫毋百雉之城。」使仲由为季氏宰,将堕三都。於是叔孙氏先堕郈。季氏将堕费,公山不狃、叔孙辄率费人袭鲁。公与三子入于季氏之宫,登武子之台。费人攻之,弗克,入及公侧。孔子命申句须、乐颀下伐之,费人北。国人追之,败诸姑蔑。二子奔齐,遂堕费。

仲尼弟子列传

田常欲作乱于齐,惮高﹑国﹑鲍﹑晏,故移其兵欲以伐鲁。孔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夫鲁,坟墓所处,父母之国,国危如此,二三子何为莫出?”子路请出,孔子止之。子张﹑子石请行,孔子弗许。子贡请行,孔子许之。

……子贡去而之鲁。吴王果与齐人战于艾陵,大破齐师,获七将军之兵而不归,果以兵临晋,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

哀公八年

【传】……吴为邾故,将伐鲁,问于叔孙辄。叔孙辄对曰:“鲁有名而无情,伐之,必得志焉。”退而告公山不狃。公山不狃曰:“非礼也。君子违,不适仇国。未臣而有伐之,奔命焉,死之可也。所托也则隐。且夫人之行也,不以所恶废乡。今子以小恶而欲覆宗国,不亦难乎?若使子率,子必辞,王将使我。”

哀公十一年

【传】十一年春,齐为鄎故,国书、高无丕帅师伐我,及清。……师及齐师战于郊……为郊战故,公会吴子伐齐。五月,克博,壬申,至于羸。甲戌,战于艾陵,展如败高子,国子败胥门巢。王卒助之,大败齐师。获国书、公孙夏、闾丘明、陈书、东郭书,革车八百乘,甲首三千,以献于公。

……冬,卫大叔疾出奔宋。初,……孔文子之将攻大叔也,访于仲尼。仲尼曰:“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之闻也。”退,命驾而行,曰:“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文子遽止之,曰:“圉岂敢度其私,访卫国之难也。”将止。鲁人以币召之,乃归。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