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目前的国际经济布局看中国的政治战略
从中国目前的国际经济布局看中国的政治战略
目前,中国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很活跃,到处布局。在美国,继续有限支持美国克服经济危机,在欧洲,支持德国、英国在国际经济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在非洲,继续实行资源投资政策,在亚洲,和韩国、东南亚各国大搞货币互换和贸易自由化,积极与中亚各国大做油气生意。透过中国目前这种经济布局,能够大致看出中国的政治战略。那就是,中国正在坚定地推动世界格局朝向有利于中国发展的多极化格局转变。
首先来看中国和俄罗斯的经济交易情况,数量很小,限制重重,壁垒森严,蕴涵着巨大容量的市场在两国间始终不能形成。究其原因,不过是因为这两大邻居谁也不想让谁快速发展,谁都希望对方能够落后于自己,最好是一劳永逸地落后于自己。这是由这两大邻居的地缘利害所决定了的。放眼全球,从战略上说,对中国的威胁首先仍然来自俄罗斯。历史上对中国的最大伤害来自俄罗斯。自前苏联解体后,北极熊虽然一时困顿了,体能大幅下降,威胁减轻了,但如果一旦春天来临,它将会迅速恢复起来,它那强大的力量将再次爆发出来,如果真到了这个时候,最终吃亏的仍然是中国。更何况,现在北极熊的体能虽然不强,但军事力量仍然非常强大,威胁仍然不可小视。所以,对俄罗斯,中国的战略仍然是以抑制为主,利用为辅。而俄罗斯也始终抱着同样的想法,一方面利用中国牵制美国,分散美国的压力、注意力,使美国不能获得对俄罗斯的绝对优势,另一方面利用美国压制中国,致其不敢放手让中国发展,抑制中国的崛起。这样的战略关系就决定了两国间只能在战略需要的项目上做生意,而在真正有利于国家经济长远健康发展的项目上不可能顺利形成稳定的市场。
现在和中国经济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美国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中美密谋定下搞垮前苏联的合作方向(毛、周、邓与尼、基等人的会谈记录清楚地表明了这一点),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史证明了这一谋略是成功了的。前苏联真的解体了。中国与美国在共同的利益下,交往起来。不但在政治上合作,而且在经济上飞速发展,现在发展到一时间谁也离不开谁了。谁垮了对方日子都不会好过。何况还有俄罗斯这一共同的潜在威胁存在。虽然中国很希望美国力量有所削弱,但也不能让美国太弱,以致俄罗斯卷土重来,那对中国反而更不利。然而,美国毕竟现在是世界第一强国,来自美国的威胁虽然不如俄罗斯直接、影响深远,但也绝对不能掉以轻心。美国的过分强大是不利于中国未来的自由发展的。美国也深知中国崛起的后果,所以不断在中国周边布局,拉印度,占阿富汗,挺日本,激东南亚,干涉台湾事务,都是为着遏制中国。但在俄罗斯复兴的威胁下,美国还不敢把事情做绝。加上现在的经济危机,美国的势力有所削弱,已难以单挑中国,对中国胜算不大。美国可不想两败俱伤。因此,对美国,中国的战略应是利用为主,抑制为辅。所以,一方面救美国经济,一方面又有所保留,同时还要求美国放弃启用贸易保护政策,以保持双方之间的这种紧密联系,不致于划清界限。如果中美划清了界限,离对抗性冲突也就不远了。
对欧洲,中国实行拉抬政策,促其整体崛起。当前中国对于欧洲高度重视起来了。欧洲历史上对中国造成过很大的伤害,但自二战后,欧洲已沦为美苏的附庸,难有大的作为,对中国已无什么迫切的威胁可言。但欧洲在科学技术、市场、资本、国际事务等方面仍然有很大的发言权,尤其是在这次全球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欧洲的经济力量成为了扭转全球衰退的一支重要力量。中国和欧洲互相支持的话,不但于欧洲自身摆脱美国的控制,逐渐取得自主地位有益,而且对于缓解中国的压力,转移对中国的注意力,增加中国发展的机会,都有益处。如果欧洲起来了,一方面可以制约美国,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可以直接牵制、制约俄罗斯,这对于减轻俄罗斯东进、南进对中国的威胁,好处极大。欧洲的复兴与整体崛起,将会使世界真正步入多极化时代。因此,对欧洲,中国的战略应是拉抬、扶助、利用为主。出于维持欧洲以传统的均势结构参入世界经济事务中的必需,所以中国不但拉抬了德国,而且也拉抬了英国,但冷落了法国。在美国因经济衰退对俄罗斯的优势已明显削弱的情况下,中国拉抬德国,鉴于德国对于东欧的绝对优势和历史教训,这就等于让俄罗斯感受到来自西部德国的压力,这对于牵制俄罗斯是极为有利的。而欧洲要保持均势,又必须拉抬英国来平衡。加上英国本身是金融大国,德国是工业强国,在世界经济新秩序中作用很大,更有利于奠定多极化的经济基础。由于法、德、英在欧洲的地位,法、德争取欧洲大陆的领导权已非一日了,中国只能对其中一个投赞成票,这就意味着拉抬了德国就必然要放弃法国。中法关系骤冷,法国在国际中的地位下降,这是中国战略的需要。明白了这一点也就可以明白为什么中法自去年到今年关系恶化得这么快。萨科齐就是装孙子要和中国好也没用,中国的战略中没有法国的地位。何况中法在非洲问题上还存在着直接的冲突与矛盾。
在西边,自前苏联解体后,中国一直在想方设法挤进中亚,并延及中东。首先中国和俄罗斯等国搞一个上合组织,貌似防止美国递补这一前苏联留下的真空地带,其实质,不过是中国想借此机会进入中亚这个资源库而已。当时俄罗斯对于中亚的控制有点力不从心,但其又不愿意美国人夺去这一战略要地。在美国咄咄逼人的威胁下,俄罗斯不得不两害相权取其轻,选择与中国共同保障中亚安全。这就等于打开了中国进入中亚的通道,使中国对于中亚事务在法理上有发言权。而中国默许美国攻占阿富汗,乃至不反对美国在阿富汗驻军,就是为了促成这一战略目的的实现。然而这也是一把双刃剑,大意不得。由于美国、俄罗斯的存在,以及文化上的差别,中国进入中亚、中东的道路还并不宽阔,这是中国下一步要努力掘进的方向之一。
向南看,中国一方面极力向东南亚诸国示好,大做生意,大搞贸易自由区,另一方面竭力遏制印度。遏制印度是不得已的选择,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的理性选择。中国与中东的交通主要有两条路:水路和陆路。陆路现在并不通畅,水路是主要交通线。中国和东南亚搞好关系,除了有本来就已存在的地缘因素以外,还有就是保障水上交通线。但中国如果和印度搞好关系的话,虽然水路更有保障,但是成本太大,不但要在西藏问题上让步,而且有利于印度的强大,而这是任何邻居都不愿看到的。所以,宁可让交通线的保障下降,也要保障对印度在长远利益上的优势。现在,由于俄罗斯、美国双双削弱,中国不可阻挡地崛起,不但俄罗斯,而且美国,都已开始打印度这张牌了,都开始支持印度,以牵制中国。因此,如何处理好与印度的关系,将是中国国际政治战略中的又一重要方面。
向东看,中国龙入大海的道路已然敞开,美国、日本都已无法阻挡了。关键只是在于中国的决心和步伐的迟早而已。东进必须与西进、南进协调促进。
再远一些,对中国政治战略意义也不小的,是非洲。对于南美洲,中国只是作为一招远棋,象征性的潜在的隐子而已。而非洲,却是中国非常现实的棋子。中国通过扶植非洲发展,将会从中获得巨大的利益,这是中国后天的资源和市场。但是,中国目前在这一战略方向投入的力度还不够,稳定度不高。
回过头来看,在多极化的政治战略方向要求下,中国的国际经济战略主要应当是这样的:继续与俄罗斯保持有选择性冷热的经济联系;继续与美国、日本保持较高水平的稳定的经济联系;大力发展与欧洲的经济联系;着力推进与中亚、中东以东南亚诸国的经济联系;继续推进与非洲的经济联系,帮助非洲繁荣起来;适当遏制印度的经济崛起,想方设法渗入印度经济体,争取能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有选择性地发展与南美洲的经济联系。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