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方式
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方式
——以时间为轴心的双向三维思考原则
2009年第1期《求是》杂志发表了胡锦涛同志的重要文章,叫做《努力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无疑,这是从2009年所从新开始的新里程改革开放宣言书。
文中提到,为了把学习实践活动开展好,2008年2月至8月中央部署在江苏省、江西省、四川省、中央组织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等23个单位进行了试点,所反映的关于对科学发展观理解不够深入、重当前轻长远、创新意识不强、因循守旧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倡导认真研究和分析。这倡导,对于2009年以后新的改革开放里程来说,无疑是一项重要课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建设“扎根于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事业能否成功的未来历史走向问题。
胡锦涛同志在2008年12月18日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大会上所提出的“扎根于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这一伟大事业,既无前人的经验可借鉴,又无现存的公式可套用,唯有努力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到新水平才有希望。其中,探讨出与科学发展观相应的思维方式,就显得十分关键。
2008年3月由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出版的文集《步入科学社会主义社会》第47页所探讨的“以时间为轴心的双向三维思考原则”, 笔者认为就是这种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方式。现引述供参考:
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用现代科学语言怎样解读?
2004年8月17日 ,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会长赵曜,在《人民日报》理论版上论述道,“不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代替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最终归宿”。那么,有无建设科学社会主义所特有的思维方式?
当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国家性质、建国方针、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教制度五大配套支柱,根据什么方法设计?
反思建国近六十年,要能跨越式发展,我们中华民族应当具有什么样的行为思路?
笔者认为,以上诸多问题要能与时俱进地回答,其具体的思维方式就是一种以时间为轴心的双向三维思考原则。其示意图如下:
以时间为轴心的双向三维思考原则示意图
一、立体思考
针对片面,人们常说考虑问题要全面。这里的“全面”不是数学中的平面,而是“立体”。也就是说,在处理问题时一定要多角度、全方位,只有这样立体思考才可能避免决策失误。
现在的问题是,到底要怎样思考才称得上是“立体”。根据1908年德国数学家兼物理学家闵可夫斯基所提出的“四维空间”原理,模拟立体几何中的长度、宽度、高度,同社会的历史、世界、未来相联系,便产生了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即“以时间为轴心的双向三维思考原则”。
不言而喻,这种以时间为轴心的双向三维思考原则就是一种立体思考的方法论。从有关资料可知,闵可夫斯基的“四维空间”,是由通常的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构成的。任何物质运动的存在,总是处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现实的物质运动均与空间、时间不可分割。因此,从理论上研究和确定任何物理事件,都必须同时运用三维空间坐标和一个时间坐标来描述。这就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建立了一套极为重要的数学描述工具。
闵可夫斯基“四维空间”的提出,打破了自牛顿以来长期把空间与时间隔离开来的形而上学观点,建立了现实时空的统一关系。特别是相对论的发展,更进一步把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联系在一起,为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存在方式的基本原理提供了现代科学依据。把这些现代科学成就引入到思维领域,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以时间为轴心的双向三维思考原则,也就很自然地为现代人处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提供了决策科学化的一种有效的思考方式。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根据自己的辨证唯物论、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学说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被科学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的规律,使他在1999年英国广播公司进行民意测验中被世人评选为世界千年伟人,居爱因斯坦、牛顿、达尔文等思想家之上排名榜首。不难判断,就是这种“双向三维”的立体思考等方式造就了马克思。
二、单向思维
单向思维,是构成以时间为轴心的双向三维思考原则的基础。所谓单向,就是一个方向,犹如数学中的射线,可以勇往直前。由此决定的思考方法,就叫单向思维。单向思维可以产生钉子精神,追根到底,使问题彻彻底底、清清楚楚。在以时间为轴心的双向三维思考原则中,反映这种单向思维的学科有6门:
1、历史学。历史是从事物的起源开始的演变过程,由此决定的学科叫历史学。在以时间为轴心的双向三维思考原则示意图中,“D 0” 为现实立足点。也就是说,其突出特点就是彻底弄清从过去到现在的历史真相,以恢复事物的本来面目。
2、反思学。反思是以现实为标准衡量过去的所作所为,由此决定的学科叫反思学。在以时间为轴心的双向三维思考原则示意图中,反思学是以“D 0” 为出发点,从现实出发回顾过去的专门评价研究,其突出特点是以现实为标准,判断以往事物的是与非,以寻求历史借鉴。
3、宏观学。宏观是不涉及事物内部的结构机制的认识,由此决定的学科叫宏观学。在以时间为轴心的双向三维思考原则示意图中,宏观学是从群体走向个体的专门外在研究,其突出特点是从大范围观察事物,以获得整体认识。
4、微观学。微观是从局部认识事物,由此决定的学科叫微观学。在以时间为轴心的双向三维思考原则示意图中,微观学是从个体走向群体的专门局部研究,其突出特点是深入事物内部去观察,以通晓秋毫。
5、未来学。未来就是推测将来,由此决定的学科叫未来学。在以时间为轴心的双向三维思考原则示意图中,未来学就是从现实走向将来的专门预测研究,其突出特点是推断现实的发展趋势,以把握未来。
6、现实学。现实就是当今的客观实在,由此决定的学科叫现实学。在以时间为轴心的双向三维思考原则示意图中,现实学是从将来回头观察现实的专门克服阻力性研究,其突出特点是寻找事物发展的制约因素,以避免空想。
三、比较思维
应用单向思维,虽然可以彻底弄清问题,成为以时间为轴心的双向三位思考原则的基础,但只是从一个方位上看问题,离解决问题还甚远。这就要求在单向思维的基础上,运用对立统一律的“两点论”法则,有意识地进行比较思维,以从正、反两个方面寻求共识。
所谓比较,就是有意识地在不同类别中寻找差别点和共同点,由此所决定的思考方法,就叫比较思维。人们常说:“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可见,通过比较思维可以令人恍然大悟,对事物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是向“立体”过渡不可缺少的桥和船。
对立统一律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与实质。根据对立统一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都包含着相互矛盾的两个侧面,都有自己的两点。这两点既对立又统一,只要有意识地将两者比较,就会发现它们特有的联系,从而避免极端和形而上学,以获得对事物认识新的飞跃。
1、双向一维比较。在以时间为轴心的双向三维思考原则的长度关系中,存在着两门相对的单项学科,即历史学与反思学。如果把历史作为第一维轴心线,那么,从过去开始点出发的历史学,就会沿着历史轨迹向现实运动。而从现实立足点出发的反思学,也就会沿着这条历史轴心线向过去运动,形成双向一维比较。由于“冤家路窄”,两者必然猛烈碰撞,在如图所示的“A 1” 撞击点上出现思想的火花,使人们捕获到矛盾焦点,为吸取历史教训创造了条件,这是双向一维比较的主要功能。 1981年6月27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所一致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就是党事实上运用了这种双向一维比较的成功典型事例。它成为了一面镜子,使我们明白了过去行为的某些不足,避免重复错误带来了可能。
2、双向二维比较。在以时间为轴心的双向三维思考原则的宽度关系中,也存在着两门相对的单向学科,即宏观学与微观学。如果把世界作为第二维轴心线,那么,从大范围出发的宏观学就会向小范围运动,而从小范围出发的微观学也会向大范围运动,形成双向二维比较。同样,由于“冤家路窄”,两者猛然相撞,就会在如图所示的“B 1” 点上撞击出思想的火花,使人们捕获到矛盾焦点,为缩小世界差距创造了条件。创造缩小世界差距条件,这是双向二维比较的主要功能。邓小平在 1979年3月30日 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指出,中国的科学技术力量很不足,科学技术水平从整体上看要比世界先进国家落后二三十年。这就是运用双向二维比较所思考的结果,使我们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很有可能产生一种跨越的欲望。
3、双向三维比较。在以时间为轴心的双向三维思考原则的高度关系中,也同样存在着两门相对的单向学科,即未来学与现实学。如果把未来作为第三维轴心线,从现实出发的未来学就会向将来运动,而从将来出发的现实学也会向现实运动,形成双向三维比较。也因为“冤家路窄”,两者发生猛然碰撞,在如图所示的“C 1” 撞击点上撞击出思想的火花,使人们捕获到矛盾焦点,为满足未来需要创造了条件。这是双向三维比较的主要功能。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所通过的《宪法》的序言中指出,今后国家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把中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是一种运用以时间为轴心的双向三维比较思考的结果,它使我们明确了今后国家发展的战略方向,令人站得高,看得远,奋发向上。
四、覆盖思维
简言之,覆盖就是遮盖,使其内容在内。由此决定的思考方法,就叫覆盖思维。
从上述以时间为轴心的双向三维思考原则示意图中可知,通过双向一维比较就会产生“A1”撞击点,双向二维比较产生“B1”撞击点,双向三维比较产生“C1”撞击点。每一个撞击点都可以引出若干条射线,其中必然有三条相交于“D1”点。这“D1”交点,就是由现实立足点“D0”走向未来现实的立足点。因此,对于“A1”撞击点、“B1”撞击点、“C1”撞击点来说,“D1”就是最佳覆盖点。寻求最佳覆盖点,既是覆盖思维的目的,又是双向三维思考的基本原则,这也就是“双向三维思考原则”提法的由来。不难判断,以时间为轴心的双向三维思考原则,实际上是思想领域的一项系统工程,其科学性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有一套改革方案,它既可以吸取历史的教训,又能够缩小同世界各国的差距,还可以满足未来发展的需要,很明显,这一套改革方案无疑是可行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无论是国家的战略大事还是个人的生活小事,即使难以像数学那样精确计算,但只要前前后后、上上下下稍加思考,即瞻前顾后,也要比那种随心所欲的盲目从事要稳妥得多。
当一套科学的改革方案实施后,也就会把事物如图所示的“D0”现实立足点推进到了新的“D1”未来现实立足点,并带动与此事物有关的一切都向前不同程度的发展,即实现跨越。其改革方案一旦成了新的“D1”现实,根据以时间为轴心的双向三维思考原则,随着新一轮改革方案的出现,实施后,便把事物推进到更新的境界,即“D2”超未来现实立足点。这样一次次的改革,事物就会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地发展下去,永无止境。从此,事物的发展将处于自觉状态,遵照主客观相符合的规律前进。于是,这些D0现实立足点、D1未来现实立足点、D2超未来现实立足点等,用延伸虚线相连接,就形成了一条带方向性的时间轴线,所以整个“以时间为轴心的双向三维思考原则”是以时间为轴心的思考方式。
在以时间为轴心的双向三维思考原则示意图中,每一比较思维所产生的撞击点,在绘制上正处于每一维的中点,这主要是便于分析和理解。实际上,并非如此。每一个撞击点,都处于各自维系轴心线的位置是受各种因素制约的。这些因素不可能是均等的,在微观上是随机的。因此,“A1”、“B1”和“C1”三个撞击点之间的距离不会相等,从而不可能形成立体的等腰直角三角形。这就决定了时间的延伸呈曲线状态,因而事物的变化将不会是直线,整个事物的发展轨迹在宏观上必然是曲线。然而,一旦以时间为轴心的双向三维思考原则在发展过程中起了作用,其发展虽然是曲折的,但绝对不会是倒退的。这就是以时间为轴心的双向三维思考原则,能够成为当代马克思主义者跨越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成为建设科学社会主义所特有的思维方式的根本原因,因而它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思维模式。
五、应用尝试
1976年中国“四人帮”的下台事件浪潮把笔者卷进了关心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旋涡,便不自觉地从1978年开始关注社会主义历史命运。也许一些数学因素在起作用,使笔者在研究过程中萌发了以时间为轴心的双向三维思考原则的雏形,并有意识地加以总结和应用。没有想到,这竟使笔者一步到位就进入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研究领域,并持之以恒地不断探讨,终于基本弄清了这一领域的相关问题。
对于继资本主义社会之后的社会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一般采用“共产主义”的提法,到了70年代才改称为“科学社会主义”。而现在的人们又常常是把两者等量齐观,根据不同场合有时提“共产主义”,有时提“科学社会主义”。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实的可能性,有意识地运用未来学与现实学进行双向三维比较思考,笔者认为还是提“科学社会主义”好。提科学社会主义,不必划分什么阶段实行科学社会主义,什么阶段不实行科学社会主义。不管起点是什么国情,都能以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为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建设。只是结合不同国情,会出现不同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罢了。对于当代中国来说,就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在此增加“科学”二字,既体现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继承,又抛开了苏联及东欧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同时还可以满足未来建设科学社会主义的需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其实质在于科学,主客观相符合,因此可以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最后的结果,必然会把当今现实生活中的发达资本主义抛在后面。所以,这种“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也具有世界意义。此战略方向,就是应用这一“以时间为轴心的双向三维思考原则”的结果。
可以认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采用革命时期的流血手段是不会成功的,只有选择不流血的改革才是明智的和现实的。因此,改革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形式。在思维上,也就是具体应用以时间为轴心的双向三维思考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这就要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具体思路是,一要继承传统社会主义的合理内核,二要吸收发达资本主义的科学精华,三要结合中国具体国情,重新构筑既优于传统社会主义、又高于发达资本主义、并超越现实的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形态。
以时间为轴心的双向三维思考原则是在结构和思考机制上揭示了立体思考方式的本质,同“全面”、“立体”、“全方位”、“多角度”等提法比较起来,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和规范性,具有积极向上的突出特点,运用它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进行整体性改革,向科学社会主义社会转型后,就可以遵循马克思主义的一般社会发展规律,保障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处于永远前进而不倒退状态。
综上所述,这“以时间为轴心的双向三维思考原则”,既是科学的创新方法论,又是是否科学的评价体系,不能不是科学发展观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说,无论处理什么样的问题,所研究出的方案,只要既能吸取历史教训、又能弥补世界差距、还能满足未来需要,其方案必然是科学的、可行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因而无疑是正确和成熟的。
重庆市渝中区鹅岭正街168号公民
重庆大学无线电系无线电技术专业75级学子
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形态学术研究志愿者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主持编撰的邓小平理论学术巨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库》作者之一 :水平
2008年3月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出版的文集《步入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作者
1978年1月8日开始以来所写就并待出版的100万字《科学社会主义社会》学术专著作者
中国重庆医科大学管理学院客座教授
重庆夕阳红老年服务中心顾问
2007年6月中共重庆市委、市人民政府“问计求策”优秀建言者之一
2009年1月18日于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