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面对危机,不要心存任何侥幸

火烧 2009-01-23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分析四万亿刺激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指出其无法改变经济形势。回顾历史泡沫破裂案例,强调经济危机的复杂性与应对挑战。

面对接踵而至的次贷危机,金融危机,以及很快就会来到的经济危机。无论诸如“朝鲜想被金融危机影响的资格都没有”的自豪,还是“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的坚韧,恐怕都不如四万亿的经济刺激预案更能说明问题——我们的经济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它需要刺激。四万亿预案,可能是普通的中国人没法想象的一个数字,即便对于经济学家来说,似乎也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大的行动。然而这里要说的是,我们不要对这四万亿对中国整体经济的作用抱任何信心,它改变不了中国的经济形势。

经历五六年之久的房地产泡沫会这么过去?没有可能。人类在与泡沫斗争的过程中从来都没有找到过灵丹妙药——格林斯潘。人类从荷兰郁金香事件,法国密西西比泡沫,英国南海股票泡沫,1926年美国迈阿密房地产泡沫,日本泡沫经济,泰国房地产,马来西亚房地产,香港房地产泡沫一路走来,历史上的任何一次经济泡沫从来没有平静的过去过。每一次泡沫破灭的影响都是巨大的,26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的崩溃引发了大萧条,进而使欧洲的衰退,接着就是二战;日本泡沫的崩溃导致了“失去的十年”;香港房地产泡沫的崩溃导致香港人户均亏损267万港元。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这不仅仅是人们对泡沫的诅咒,也是几百年来历史的一个总结。

大规模的政府投资性经济刺激方法,也就是凯恩斯经济模式,这不是第一次实践。日本在90年经济开始衰退的时候,也曾使用这种方法刺激经济。从90年开始,到日本内阁共投资累计120兆日元,发行公债累计40兆日元,这些资金绝大多数花在公共事业建设上。然而其效果缺远远没有预期的年3%的GDP增长,甚至在93年,94年,98年出现了负增长。最终日本痛定思痛,采用了休克疗法,从清算不良资产开始,通过金融再生计划和产业再生计划的实施,使其摆脱了长达十多年的低迷——“失去的十年”。

中国的经济和日本走过了极其相似的历程,用相对底的强制汇率刺激出口,发展外向型经济;这种低汇率引起了出口目的国的不满,被强制要求升高汇率;这种汇率的升高没有能够改变贸易的不对称,于是又开始有了国内公共事业的大规模投资。甚至一些细节都有惊人的相似:日本公司在美国购买标志性建筑;以极地的价格收购欧美公司;本国一些名不见经传的艺术品在国际拍卖会上拍得天价。唯一不同的是,日本在89年,90年没有遇到过目前这种大幅度的全球经济衰退——这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趁此机会收购更多的公司,而意味着在出口壁垒增多的情况下,他们的消费也不行了,因而是双重的困难。

如果有人说根据历史的分析有宿命论嫌疑的话,那么我们就从现实来分析一下。首先,就目前中国的现状来说,这四万亿有多少能够花在真正的建设上?具体的数字也许难以准确得到,但一个大的折扣是一定要的,所以即便这四万亿不能改变中国的经济局势,但一定可以造就一批先富起来的人。第二,虽然没有明说,但通过建设促进经济增长的方法一直就在使用着,这几年里,那个城市不是到处在修路,修桥?路面今天挖开了明天填上,后天再来挖开:基础建设对GDP的贡献就一直存在着,所以在投资公共事业建设不能取得那种从零到有的效果。第三,作为全球化的经济中的一员,我们的内需也不可能在原本虚弱,整体衰退的环境下局部强势起来。美国的消费之所以能对经济发展起到那么重要的作用,是因为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的存在,而在中国,我们的中产阶级非常弱小。近几年来稍露头角的中产阶级大多是靠出口行业的,但随着出口的衰退,他们将很快退出中产阶级的行列,因而基本消费将更加疲软。第四,随着出口的衰退,我们城市化的进程将会减慢;而与此同时,土地私有化的进程将把那些被工厂退出的产业工人推到彻底无产的境地,这将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因素。在这样的环境下,还能期望人们的消费会增长,从而弥补出口减少造成的经济减缓吗?

所以,面对危机,面对泡沫,不要心存任何侥幸,唯一的办法就是从清理不良资产开始,脚踏实地的建设。还是那句话,出来混总有一天要还的,早点还出来,还可以早点有一个新的开始。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