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论市场经济的分配环节中“四种分配方式”的同时存在

火烧 2009-01-22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探讨市场经济中四种分配方式同时存在及其侧重性,强调马克思经济学理论对现代经济实践的指导意义,分析私有制与分配不公问题。
论市场经济的分配环节中“四种 分配方式”的同时存在和各有侧重性(16)  

   

                           听婵释禅 

 

  真正有价值的经济学理论,必须是能够穿越时空,经受住无数社会实践检验,而仍能“准确合理地解释和正确有效地指导经济实践的经济学理论体系”。马克思所创立的经济学理论正是这样一部能够穿越时空,经受住无数社会实践检验而仍能“永葆青春”的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经典。但马克思必竟没有经历过后来的纷繁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实践过程,马克思也想象不到科学技术推动生产手段的进步发展到21世纪会有如此突飞猛进的跨跃式进步和发展。虽然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体系的核心仍是现代经济理论界中最耀眼的指路明灯,还被列宁和毛泽东进行了伟大的革命性实践,并取得了举世嘱目的伟大成就。但面对当今纷繁复杂多变的社会经济实践过程,特别是人们面对东、西方社会经济实践的某些所谓先进与落后的差距对比后,人们似乎开始迷惘和迷惑了,一种所谓的“见贤思齐”的想改变现状的冲动也就任谁也无法遏制了,于是人们开始怀疑起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来了,并把从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中“投其所好”地截取下来并东凑西拼而成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当成了根本的治世良方,到目前为止,所有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体系里的各种“宝器锐锋”在现代许多国家里都已使用了个遍,连拯救私有制这种畸形分配方式的“借贷消费”工具都使用上了,也没见得比马克思经济学理论更有效,使人民更不怨声载道。也就是说,当今中国的主流经济学人们,他们展示其可怜且唯一的“传业授道”的看家本领,从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再也无法向中国“倒腾”来什么更有效的治世良方和有用货色了。一场从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发源地的美国暴发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使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而受到怀疑地自身难保。于是东、西方的经济学人们又开始无奈地翻起了《资本论》。而马克思早就告诉了人们,这所有一切危机的万恶之源,就是“来自那种极不合理、极不公平、极不公正的私有制的‘以按资分配为主’的社会财富向少数人手里集中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  

 

  为此,我们还必须把马克思的经济学基本理论和原理与“当下”的具体经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和创新更有针对性的“准确合理地解释和正确有效地指导‘当下’经济实践的‘集大成’经济学理论体系”。   

    

      而这个“社会市场经济“新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石和源流,那就是给“市场经济”这个概念下一个怎样的定义,目前关于“市场经济”这个概念的定义有很多,但其都不能准确合理地解释和理解“市场经济”的真正本质和循环演变过程,更无法准确合理地解释和理解什么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等的问题。正是由于存在了这许多迷惑和迷惘,才有了30年来不能堂堂正正并让人心服口服地改革,而只能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或是不能说、不可说的羞羞哒哒、遮遮掩掩的改革,或是声嘶力竭、穷凶极恶、撕破脸皮不管不顾地改革。其实,事情哪有那么复杂得深不可测呀!  

 

  按照听婵释禅给“市场经济”所下的定义,也即“市场经济者,马克思描述之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循环和演变过程也”来解释和理解“市场经济”,也就没有那么繁杂可怕和深不可测了。人类所以存在和所以生活的目的,无非就是为了不断地满足“衣食住行用等”的需要,因为有了“这些满足”,人类才能存在繁衍;因为有了“这些享受”才能充分地享受生活的乐趣,也即人们通常所说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市场经济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都会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发生重要变化。  

 

  一般地讲,市场经济中的生产、交换、消费三个环节是没有什么“所属性或是叫阶级性”的,不管是谁“生产”的商品,只要有人拿钱来买,这商品就会属于任何人、任何集团、任何国家,而买到的商品也是随意由任何人、任何集团、任何国家去“消费”的。而市场经济中最关键的“分配”环节,可就要复杂可怕和深不可测多了。听婵释禅之所以把“分配”环节看得那么重,并总结为“成也分配、败也分配”的警句,也正是由于“分配”这个环节给历史上演了太多太多的悲喜故事。  

 

 而现在成为人们“口头禅”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其“定性”也基本上是来自这种市场经济中的“分配”环节,而基本上没有“市场经济中的生产、交换、消费三个环节多少事。这种“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叫法,通常的解释和理解是,前者是指社会财富的“分配”采用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以按劳分配为主的相对公平合理的“均贫富”分配方式;后者则是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以按资分配为主的社会财富向少数人手里集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其实,这种“定性”是非常不全面,也是不准确的,虽然抓住了市场经济中四个环节中的“分配”主要环节,或是“分配”环节中多种分配方式中的矛盾主要方面,但却忽视了“生产、交换、消费”三个环节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作用,更无法划清与封建主义的区别。也就是说,在《论社会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12)》一文中所论述的“四种最基本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在人类经济历史发展过程中都是“同时存在”的。无论在哪种经济形态中,都不是单一运用一种分配方式的,而是四种社会财富分配方式都在同时运用,只不过是在不同的经济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有所侧重”罢了。简单地把某一种在某一个经济形态中盛行或是占相对主要地位的分配方式做为“定性”一种社会制度或是经济形态,不是大有草率的嫌疑,就是太过于拜物教崇拜了。其实,“资本”哪有如此通天的本事去让人们到了必须崇拜的“主义”境地;而“社会”同样不是万灵妙药,如果你只投其所好地选择你喜欢的“社会”所蕴含的某个或是某些思想理念,片面霸道地去指导市场经济运行,同样不会收到好的效果。无庸讳言,毛时代或多或少是有些这方面的倾向的。当然,改革开放以后,则也有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的问题。好在一切都还在掌控之中。  

 

  “市场经济”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历史发展时期,所不同的是其在人类社会的各个历史发展时期中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方式各有很大差别和不同罢了。其中市场经济中的生产、交换、消费三个环节更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市场经济中的“分配”环节则更取决于代表国家行使权力的政府,及其掌握的思想理念对市场经济运行的指导,特别是对社会财富分配方式的掌控。毛泽东时代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也不是很高,但却通过共产党的执政思想理念实行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以按劳分配为主”的相对公平的“均贫富”社会财富分配方式。美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很高,却仍然实行着从封建社会带过来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以按资分配为主”的使社会财富向少数人手里集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所以说,采用哪种社会财富分配方式,主要还是取决于执政党及其政府的思想理念。跟什么党执政关系不大,却跟执政党的执政思想理念密切相关。即使某个党的名称叫的再好听,而其的主张和思想理念是反人民的,也会不得人心的,也将经济危机的。小布什政府正是由于其执政理念出了问题,并把这种错误执政理念用于对市场经济运行的指导,所以才导致了当今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而换一届政府就会带来一些新的执政思想理念,并将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新的指导。  

 

  前面,听婵释禅就“社会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理论分析与实证,并对各种“分配方式”粗略地下了定义。但尚未对各种经济形态的市场经济的“分配方式”的演变和发展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下面就“封建市场经济和社会市场经济”这两种已经经历过的和正在经历的人们最熟悉的经济形态的“分配方式的演变发展过程”进行一下较为详细的理论分析和实证。  

 

 听婵释禅从社会财富的大分配格局着眼,将市场经济中的“分配”环节,就其“分配方式”大致划分为两大基本分配格局和四种基本类型。两大基本分配格局是:一是以国家公权力对社会财富进行“分配”所形成的利益分配格局;二是以所有制形式进行“分配”所形成的利益分配格局。四种基本类型的“分配”方式是:一是按劳分配方式;二是按资分配方式;三是按公权力分配方式;四是以公权力谋取私利的分配方式。就“两大基本分配格局和四种基本类型”来说,其存在于各种经济形态之中,只是在各种不同的经济形态中,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即科学技术对商品生产和交换手段等的影响,各种经济形态的“基本分配格局和分配方式”会有很大的差别和不同。  

 

 

   一、以“公权力”对社会财富进行“分配”所形成的利益分配格局  

 

 

  一是在“封建市场经济”形态中,“以公权力分配”大致分为三种基本层次。首先,是在“封建市场经济”形态中,“朝廷或叫政府”代表国家行使公权力,并通过各种“苛捐杂税”等分配形式获得国家财政收入。然后,再把这种国家财政收入,用于“朝廷或叫政府”正常运行的管理国家的开资;用于国家安全的国防和战争开资;用于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自然和社会灾害的救助和救济等的开资等方面。其次,是企业也即作坊主或是地主等的公平、公共、公益、公用设施等的“按公权力分配”方式,由于受到人身的依附关系和商品生产的短缺及企业公共财富的有限性,而只能在非常狭窄的层面里进行。其三,是家庭在封建市场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主导地位,这也是封建社会的商品非社会化大生产造成的。代表家庭行使权力的家长,其运用“家庭公权力”,通过对家庭的公共财富、或是叫积蓄、财产等的“分配”,也是带有很大畸形分配的特征的。   

   

  二是在“社会市场经济”形态中,“以公权力分配”大致也划分为三种基本层次。首先,是代表国家行使权力的政府,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分配。由于科学技术推动商品“生产和交换”手段的迅速发展,商品生产的“效率”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使商品生产及其产能“由短缺逐步走向了过剩”;现代公路铁路、飞机场港口、通信互联网,商贸大厦等,及依附在其上的各种高科技手段下形成的先进的“交换”器械,而使原始的车马行担“交换”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产生了N年前做梦也想象不到的“交换高效率”。正是由于商品“生产和交换”的高效率,也就为社会财富的迅速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使社会财富的“分配”有了更大的回旋余地,从而也使国家的财政收入获得了空前的增多,再加上“社会”所蕴含的丰富思想理念对市场经济四个环节的循环和演变过程的“进步和开明”的指导。于是,以公权力对整个社会的公平、公共、公益、公用等的“分配面”也就有了极大的扩展和延伸。比如在发达的“社会市场经济”国家形成的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公共基础设施等由国家财政收入支付的“以国家公权力分配”的格局就是很好的例证。  

 

其次,是代表企业行使权力的董事会或是经理,对企业公共财富的分配。企业可以运用“企业的公权力”,通过对企业的公共财富、或是叫公积金、公益金、或是叫利润等,为企业全体职工进行公平、公共、公益、公用设施等的福利性“分配”。比如:企业为职工交的各种教育、医疗、社保、失业保险、住房公积金,企业平时或是年终发的奖金、红包、各种补贴,企业的公共宿舍、食堂、澡堂、图书馆等,及其为这些企业公共设施进行的福利性补贴、养护等的公平、公共、公益、公用设施等的通过对企业公共财富的“分配”,其都属于“按公权力分配”的范畴。     

 

其三,是代表家庭行使权力的家长或是通过全体家庭成员的协商,对家庭公共财富的分配。家庭可以运用“家庭的公权力”,通过对家庭的公共财富、或是叫积蓄、财产等,为全体家庭成员进行公平、公共、公益、公用设施等的福利性“分配”。比如:家庭内各种家用电器、家俱、厨房设施等的添置,家庭房屋的购置和装修,家庭资产、积蓄的投资,家庭为全体家庭成员提供的教育尤其是子女的教育、医疗、养老、失业供养等的公平、公共、公益、公用设施等的通过对家庭公共财富的“分配”,也都属于“按公权力分配”范畴。     

 

 而国家的财政收入、企业的公共财富、家庭的共有财富等,无论是在私有制为主导的社会,还是在公有制为主导的社会,其“公共收入”都是可以通过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严格规定,或是通过企业的规章制度、或是通过家庭的规矩和道德力等由“各自的公权力”进行强制、或是公议、或是自愿而获取,并进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按公权力分配”。只不过是在获取这种“公共收入”的过程中的难易、顺利、情愿程度等会有很大不同和差别罢了。  

 

  但封建市场经济与社会市场经济的“公权力分配”却有着很大差别和不同的。一是封建市场经济的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是为皇权和其皇族等服务的;二是封建市场经济的作坊主和地主等的企业的绝大多数利润是为作坊主和地主等家族服务的;三是封建市场经济的家庭的财富主要是为家庭的家长等主要家庭成员服务的。而社会市场经济则要比封建市场经济进步开明的多,其国家、企业、家庭等以公权力对各自的财富进行公平、公共、公益、公用等的“分配面”要扩展和延伸的广泛深入的多。  

   

  二、以所有制形式进行“分配”所形成的利益分配格局  

 

  所有制形式是决定了整个“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社会财富流动的取向”。这也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形成的社会财富向少数人手里集中的必然“分配倾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不仅存在于封建市场经济形态中,也存在于社会市场经济形态中。西方发达或是落后的“社会市场经济”,其大多数国家都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中国的30年改革也是以私有化为取向的改革,并使私有制经济占了国民经济的很大比重,但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国有经济还占有国民经济的主导地位,从而形成了中国的“公有制和私有制共同存在于同一种经济形态”的混合所有制形式,并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  

 

  就所有制形式来说,如果站在局部和个体的角度上看,其并无多大好坏之分。但若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和稳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上看,则问题就大了。其问题主要就出在私有制企业具有把绝大多数企业利润占为已有,而大多数工人却只分配到企业利润的很少一部分,由此也就产生了社会财富向少数人手里集中的“社会分配倾向”。当这种状况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使“市场经济的四个环节的循环和演变过程”发生破坏和中断,这也就说产生金融或是经济危机了,甚至会因为经济危机引发社会和政治危机。对此,已在前面诸篇文章中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在此就不多说了。  

 

 

   三、市场经济分配环节中的“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公权力分配、以公权力谋取私利分配等四种最基本分配方式的同时存在并有所侧重性  

 

 

   无论是在封建市场经济中,还是在社会市场经济中,“分配”做为市场经济中的关键环节,即决定了这种市场经济运行的好坏,也决定了这种社会经济制度的和谐稳定程度,更决定了掌控这种市场经济运行的政府的生死存亡命运。历朝历代的“政府或是朝廷”的更替换班,无不“滑铁泸”在这“成也分配、败也分配”的千古怪圈之中。而整个经济社会所能引发的纠纷、矛盾和危机等,绝大多数都是出在这个“分配”问题上。所以,“分配”都被历朝历代的政府所重视而不敢大意,因为其必竟是关乎一个“皇族或是执政党所主导的政府的生死存亡”。市场经济中的商品“生产、交换、消费”三个环节可以被轻视,那住往是客观的,人们不会因为“生产”手段落后生产不出更多的商品而怨恨政府、企业或是家庭;也不会因为“交换”手段落后而买不到商品或是“消费”手段落后而埋怨政府、企业或是家庭。而多是因为分配的不公平、不合理、不公正而去埋怨、记恨政府、企业或是家庭的。因此上讲,我们必须对“市场经济中的分配方式”有一个通透的认识和理解。  

 

 

  就市场经济的“分配”环节中所包括的最基本的那“四种社会财富分配方式”而言,其“都同时存在于”各种经济形态之中,只不过是在各种经济形态中的“存在方式和主导作用”各有所侧重罢了。  

   

 

  一是在“封建市场经济”中,首先,是“按劳分配”这种社会财富分配方式“广泛地”存在于“封建市场经济”的“分配”环节中。自耕自种土地的农民、或是给地主打工的贫雇农,城镇里的三教九流中那些为各行各业的业主老板打工或是学徒者,为皇族、朝廷或叫政府服务的各种职业的拿工资者等等,均是按照劳动者的体力、智力、知识、技能、服务等参与社会财富分配而获得收入的“按劳分配”方式。  

 

 

其次,是“按资分配”这种社会财富分配方式“一般性地”存在于“封建市场经济”的“分配”环节中。地主,城镇里的三教九流中各行各业的业主、老板等,依据个人、家庭、企业、国家等在各种大小不同的实体中所占有的土地、企业、产业、资产、资金、资本、股份等的份额或是比例进行分配而获得的地租、利润、红利、差价、租金、利息股份兑现”等的收入的正负“按资分配”方式。   

 

 

“封建市场经济”的“分配”环节中的“按资分配”方式与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分配”环节中并被叫做“资本主义”的“按资分配”方式,虽然两者都采取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财富向少数人手里集中的社会财富“按资分配”方式,但“封建市场经济”的“分配”环节中的“按资分配”方式却不象现代“社会市场经济”的“分配”环节中并被叫做“资本主义”的“按资分配”方式那样的把“按资分配”方式做为整个“市场经济”中“主导和主要分配方式”,并成为“主导”绝大多数社会财富的分配方式。而从“按资分配”方式可以“主导“全社会绝大多数社会财富的特征和特点来看,把这种经济形态叫做“资本主义”也有点合乎逻辑,但“资本主义”这个称呼必竟也是仅仅反映了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财富“按资分配”的这一主要特征和特点,同时还把市场经济的“分配”环节中的其它的三种最基本“分配”方式给忽略不计了,并且还把“市场经济中的生产、交换、消费三个环节”给忽略不计了,因此,被叫做“资本主义”的东西,也就无法真实地反映整个“市场经济”或是“社会市场经济”的全部面貌和整体特征和特点,用“资本主义”这个称呼来概括整个“市场经济”或是“社会市场经济”也就有些太牵强附会了。  

 

 

其三,是“按公权力分配”这种社会财富分配方式“法权地”存在于“封建市场经济”的“分配”环节中。通过权力和法定的规则对皇族、士绅、达官贵人、朝廷或叫政府等进行的对社会财富“按公权力分配”方式。皇族的土地分封制,达官贵人的特权,朝廷或叫政府等社会各层级组织运用“公权力”对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产财产、皇家企业、国家安全、国家财政收入、基础设施等“公共”资源进行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都属于“按公权力分配”分配范畴。  

 

  其四,是“以公权力谋取私利”的分配方式“一般性地”存在于封建市场经济的“分配”环节中。乾隆政府时期的“和珅富可抵国”的贪赃枉法现象,正是这种“以公权力谋取私利”的分配方式最典型代表。而在各个“封建市场经济”的不同时期里,由于各个不同政府的“吏治水平”等的不同,其“以公权力谋取私利”的分配或是叫做腐败的程度也有很大的不同,但都不同程度地“一般性地”存在着。  

   

 

  二是在“社会市场经济”中,无论是在社会市场经济中的“初、中、高哪个阶段,其“分配”环节中的四种最基本的分配方式都是“同时存在并有所侧重”的。首先,是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被叫做的“资本主义”的“社会市场经济”中,虽然其是以“按资分配方式”为主导并决定整个社会绝大多数财富的分配,但其必竟还存在着“按照劳动者的体力、智力、知识、技能、服务等参与社会财富分配而获得收入的“按劳分配方式”;存在着“代表国家和社会各层级组织行使权力的政府等社会各层级组织的主导者们,运用“公权力”对自然资源、人力资源、资产财产、国有企业、国家安全、国家财政收入、国家外汇收入、基础设施等“公共”资源进行公平性、效率性、正义性、全局性、协调性、均衡性、科学发展性的社会财富的“按公权力分配方式”。同时,还存在着“那些手中掌握国家和社会各层级组织“公权力”的个人或集团,在对各种社会公共资源的正常公务性‘分配’的同时,从中为个人或小集团‘额外获取收入’的社会财富‘以公权力谋取私利的分配方式’”。这种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市场经济的“分配”环节中,“同时存在”这“四种”最基本分配方式并被叫做“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中,把“按资分配方式”有所侧重地崇拜到“主义”的高度,也就可以看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市场经济尊崇的指导市场经济运行的思想理念是多么的个人主义和缺乏全局性并具有不稳定性。  

 

 

其次,是在“以公有制和私有制混合所有制形式存在”和“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市场经济的“分配”环节中,“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公权力分配、以公权力谋取私利分配”等四种最基本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更是“同时存在并也有所侧重”的。在此就不多说了。  

   

 

 

总之,市场经济的“分配”环节中的“按劳分配、按资分配、按公权力分配、以公权力谋取私利分配”等四种最基本的社会财富分配方式,不仅“同时存在并有所侧重地”存在于封建市场经济的“分配”环节中,而且更“同时存在并有所侧重地”存在于社会市场经济的“分配”环节中,只不过是在不同的经济形态里某种分配方式可能会占据主导和主要地位,但并不能说明就可以用这种分配方式来命名是最恰当的。那种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市场经济命名为叫做“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不仅有些牵强附会,而且也根本不能反映其整个“社会市场经济”全貌和整体特征和特点。因此,“资本主义”这个词很有消亡的必要。 2009.1.22.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