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中国:一个开放的不稳定系统

火烧 2009-01-14 00:00:00 网友杂谈 1033
文章探讨中国改革开放后成为开放系统,面临不稳定与突变风险。引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外来因素对中国社会结构的深远影响,强调系统变化由偶然性主导,发展方向难以预测。

中国:一个开放的不稳定系统  

   

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巨大商机和利润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偶然性以及不确定性。  

     

系统论的奥妙及其魅力就在于如果一个系统是封闭的,这个封闭的系统会自组织并能自运行,达到一个有序的平衡状态。该系统又是一个大系统中的子系统。它之所以能处于平衡状态源于其封闭——即不与大系统或其它子系统进行物质、信息与能量的交换。该平衡状态并不容易被破坏,假如想要打破则需要很大的外力。  

     

但针对一个开放的系统就会增加很多不确定因素。由于外来扰动的随机性和偶然性其内部的状态很容易失去平衡,因此不平衡就是该系统的常态,进而可能成为耗散结构。根据耗散结构中的突变理论的概念,当变化使该现有系统远离平衡状态达到一个临界点时,就可能发生突变改变其原有结构。此时该系统处于一个临界点或分叉点。按照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的伊里亚·普里· 戈金 教授的耗散结构理论(该教授因该理论获得1977年诺贝尔化学奖),在这个分叉点上从本质上说不可能事先决定该系统的下一步状态,偶然性决定了该系统的哪些部分在新的发展道路上留下来(也可能进入一个全新的状态),而且这条道路(从许多种可能的道路中)一经选定,决定论便又开始起作用直到达到下一个分叉点,即这个模式按新轨迹一直要运行到下一次的“改朝换代”,假如这个系统是一个国家用“改朝换代”一词就再确切不过了。系统的变化就在偶然与必然中轮番转换。  

     

把中国当作一个系统,在它尚未改革开放时它的结构自成体系。系统内部结构自行组织后自行运行进入一个平衡状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就成了一个开放的子系统,与大系统和其它子系统有能量、物质与信息的交换,波动就是系统的常态。此种情况下要达到收支平衡是不容易的,真实的现状是非盈即亏。此种不平衡(不稳定)的状态下就可能很容易地进入到一个耗散结构的状态。外来能量、物质或信息对本系统结构在构成巨大冲击的同时,极可能使系统的运动达到一个突变的临界值状态。此时系统的结构面临变化,如何改变完全由偶然因素决定,这会给中国社会结构带来质的飞跃变化,但是好是坏却绝然不由人所控制。  

     

而这种质的飞跃未必就一定向好的方向进行,可能好也可能坏,但有一点,它的发展方向绝然不是中国人(中国系统内部的小因素)所可以预测并决定的。说得悲观一点,再带一点文化色彩——中国全体人的命运完全由外来因素所决定。这种情况在列强入侵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那么中国这个结构目前到底是是不是耗散结构状态呢?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表象来推测。耗散结构的特征就是能量单方向向外输出导致日渐趋少。  

我国改革开放后处于经常贸易顺差的状态,即中国人民提供的劳动要远大于外系统提供给中国人民的劳动。我们的外汇储备日渐增长,说明我们向外输出的能量要大于输入的能量。外汇说得直接一点仅仅是一种心理暗示,犹如一张欠条,是外系统应该输入本系统的一纸承诺。这在外系统尚处于平衡状态下是有用的,是可信的,倘若外系统也发生突变(即政治、经济或文化发生质的变化时)那纸承诺就不可信甚至是废纸一张了。  

     

先说资源。这种不可再生的或者需要长时间才能再生的资源是典型的稀缺物质(也叫资源),向外输出显然是趋向于不利于本系统的耗散状态。而今天早上(  2008年3月21日  )还听到广播说我们的煤炭还在出口,疑似耗散状态。还有许多外系统输入的化工类公司对本土资源(空气、水等环境)不可逆转的改变都属于耗散结构的状态。还有人才,改革开放以后我们有大量的优秀人才移居海外,却没有同等数量的外国优秀人才移入本系统,典型的耗散状态。  

     

再说文化。改革开放以后没有像中国这样拿外来的某项指标来衡量并制约本国人才的了,即英语。这本来可以作为个体自愿使用的工具来节省本国人力,但不知是国家还是教育部却定出硕士、博士学位与英语挂钩的政策,把英语上升到一票否决的至高无上的地位,造成会英语的就是人才,不会英语的就不是人才的局面。众所周知语言的学习除非是在该语境下否则相当费力,除非什么也不干专门去学它。这也是外来信息对本国系统的干扰,使本系统能量无谓地耗散。还有,我们原来的教育体制是十年制义务教育包括高中的所有基础教育,但是由外来的信息干扰改成了把高中排除在外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让国民花费更多的钱和更多的时间来完成基础教育,耗散本国能量和物质,典型的耗散状态。  

     

再说产品。据说日本的产业界有不成文的规定,最优良的产品本国使用;差等级的产品输出本系统。这等于限制了日本这个系统能量的高效输出。而对比中国则让人惊心:我们是把最好的产品输出国外,输出的是本系统最好的劳动,把不好的留在国内使用,典型的耗散结构。中国用市场换技术,丢了市场还没换来技术,典型的耗散结构特征。  

     

决定论预示,中国如此耗散下去必然走向临界点的状态,达到崩溃的边缘。在这一点上将发生变化,在此又由突变理论所决定,突变后的状态是本系统完全未知和失控的。然后中国社会将变革,如何变——听天由命!任何一个中国人都控制不了,因为我们处于系统内部,而此时能改变这个系统的是外来的偶然因素、或者说是干扰因素。  

     

基于如上系统论的辨析思考对于改革开放的意义我们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倘若我们不会筛选信息并控制能量的进出,倘若我们还没有学会精明地等价交换以及有技巧的讨价还价,那么我们的开放无疑就是将自己的系统置于一个逐渐开放的耗散结构中,最终发生连自己都不知道的突变。假如外系统又有意识地控制,我们就可能会完全失去自己对自己的控制,等于把命运交给了别人。  

     

今天的很多问题可能都是中国社会发生变革的临界点,如果我们不能适时予以控制,将面临所有不利于中国社会发展的境遇。那时所有外来扰动都是中国结构发生变革的致命因素。通过雪灾事件我们知道,中国的应变能力非常差,不仅有人的意志力的脆弱还有中国物质环境的极度薄弱。当所有外来干扰都一起作用或者在密集时间里先后作用于中国这个脆弱的系统时——  

     

中国何去何从?只有天知道!  

              

                 2008.03.21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