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难者的书
受难者的书
在我的数千册藏书里,一本薄薄地不足100页、售价仅人民币0.21元的《狱中书简》,却是我的珍藏书目之一。
原因是在于这书的作者,是我深怀敬意的德国女革命家罗莎.卢森堡。
最早知道她,还是通过“九评”里引证的列宁对她和战友李卜克内西评价。列宁说“虽然老鹰有的时候比母鸡飞的还要低,可母鸡却永远飞不到老鹰那么高。”列宁是通过这个生动的比喻在肯定他们的同时来痛斥机会主义分子的。至于她的那句名言:“只要我活着,天空、云彩和生命的美,就永远和我在一起。”却是在著名散文家刘白羽的《长江三日》里,提前见到的。后来,读到苏联女作家德拉伯金娜的著名回忆录《黑面包干》,才比较翔实地了解到她与卢森堡见面的情景以及其在遇害前后的遭遇。(由于喜欢,我还试画过此书的插图)接近十年前,统一后的德国在中国举办“德国电影周”,其中就有《卢森堡》一片。为此我专程进京也没看到。可值得欣慰的是,我后来买到了刊载这部电影剧本的《世界文学》。影片的主要情节也印证了《黑面包干》中的回忆。
卢森堡是我不很熟悉但却深深敬仰的女革命家。“红色的罗莎”使人难忘,不仅在于她和战友李卜克内西在领导“斯巴达克团”和德国军国主义作斗争时的勇猛无畏;也不仅在于她那一想起来就使人心碎悲惨遇害;而还在于她是一个心地善良、情感丰富,充满对生活的热爱和渴望的女人。一册薄薄的不足4万多字的《狱中书简》,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受难中依然坚强可爱的“大写的人”。
受难者的书,有一种独特的意味和力量。
于是,这也使我联想到手里的这部《黑夜与白昼》来。作者是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大学的社会学教授、前总统米洛舍维奇的夫人,米拉.马尔科维奇。与《狱中书简》的区别在于:这是作者在受难前写的书,那时她丈夫还是南斯拉夫的第一号人物。
我喜欢《黑夜和白昼》这本书。它是作者1992—1994年为《虹》周刊写得政治日记,每周一期,共40期。至于书的内容和文采,我想仅摘要其精彩目录就可见其一二。例如:“在欧洲史上,射向巴尔干的枪弹最多”,“阳光普照,并没有被庆祝的五一节”,“一个君主主义者胸膛里的布尔什维克心脏”,“做得不是时候的梦”“除了黑色,其它颜色都可以合在一起”,“与克拉拉.蔡特金背道而驰”,“遇到大雪,连狼都聚集在一起”,“在这寒冬,白鸟在欧洲上空翱翔,紫红花在开放”,以及“赞助仇恨的人”,“夜晚不要降临的太早”等等。此外还有“我站在漆黑的房间里,壁炉燃烧着火,我没有开灯。在花园里的白雪和壁炉的火之间的巨大玻璃门旁开着一朵红花,一朵纯洁而纤弱的花。”这样真实美妙的的段落。
本书作者的受难,主要原因还不是这本书,甚至主要不是作者本人。而是作者的丈夫成了海牙前南国际法庭的犯罪嫌疑人,正在接受长达数年的审判。女教授成了仅是领着儿女(女儿和儿子的女友)前去来探监的家属。
不言而喻,《黑夜与白昼》变成了一本受难者写的书,但我至今阅读和思考这部书的兴趣甚至超过了当初。尽管看到了许多不幸被她而言中或是发展超过预测的事实,它的价值仍在;尽管我始终不解她对波黑前塞族领导人拉多万.卡拉季奇的态度,但是也尊重它作为一个左派斗士的立场和学者的心境。
而且,从长远讲,作者也未必是一个失败者。她近年来的现实经历和思路历程,如果依然写下来并等到发表的机会,也许会证实她是一个最终的胜利者。历史会有这么一天吗?我们只有等待。
而进一步讲,我也认为那位使她受牵连的的大名鼎鼎的、有“政治不死鸟”著称的的斯洛博丹.米洛舍维奇,也不是一个失败者。尽管他一个人面对着整个帝国主义的法庭,但是他昂然挺立,绝没屈服。他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他也许有过自己的许多失误和悔恨,然而无论多时(除非他背弃自己的信念),我都认为他的信念和人生价值都会高出那些出卖他的人的数百倍;而那个后来被爱国者击毙的金吉奇之流,则永远是被钉在耻辱柱上的历史小丑!
2005.1.29.写于米洛舍维奇为国捐躯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