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网友杂谈

毛泽东用一句古话警示后来的管理者

火烧 2009-01-09 00:00:00 网友杂谈 1025
文章通过毛泽东引用《资治通鉴》中的历史典故,警示管理者需以身作则,端正风气,避免因上梁不正导致社会乱象,强调领导者清廉的重要性。

毛泽东用一句古话警示后来的管理者

   

   

   

毛泽东生命的——自知“来日无多”的(毛泽东那时常向身边人声明:我不会耽搁你们多长时间了)——最后两年里,身边还有一个护士孟锦云,照料他的饮食起居。  

   

对这个“半个老乡”的孟锦云,毛泽东既象慈父,又象严师,教她如何学习,等等。一次,毛泽东要孟锦云读书,让孟锦云读《资治通鉴》,并告诉她说,历史是一面镜子;他自己读《资治通鉴》已有十七遍。  

   

在孟锦云读了《资治通鉴》之后,便向毛泽东发问:司马光写《资治通鉴》为什么不从有史以来就写,而是从周威烈王23年写起?  

   

毛泽东把司马光这一“开宗明义”的写法,也解释得开宗明义:……司马光认为这一年是周室衰落的关键。“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也”。原本韩、赵、魏三国家自封诸侯是不合法的,而这一年周天子却承认了这三家的“自封”,使不合法成了合法。  

   

毛泽东明确说:“……这个周天子没有原则,没有是非。当然非乱不可。这叫上梁不正下梁歪嘛。任何国家都一样,你上边的敢胡来,下面凭什么老老实实。这叫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一个“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也”!说到了治国理事的关键。从这里,人们会理解到毛泽东在世时,自己一生清廉严己的意义,此乃是“正上梁”也。正是因为这样,毛泽东让当时某些(少数)多多少少有点“李自成做派”——甚至有“宋江智谋”的“战友们”,一直不敢妄为。同时,由“上行正”,而“下行不偏”,有力保证了那个时代的清廉。  

   

说到现在,人们对社会风气不满意,牢骚多,心不一,如追溯起来,也是有点“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也”方面的原因的。我们大大小小的领导者(也似那一方土地上的“皇帝”“国王”),有太多的潜规则,——我们现在似乎也有点“习以为常”了,其实——要知道,这些都是有着极大的乱纲毁宗作用的。  

   

再向前寻根,二三十年前,社会上广传“赵紫阳的儿了倒彩电,邓小平的儿子搞诈骗”,这些,都有着“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也”的坏影响。  

   

当然,这方面的东西还不止于此。我这里略写一些,作为“资治通鉴”(之三),意在把毛泽东的警示“提醒给”各级管理者。

另转一文:

听村民们谈毛泽东的探索  

   

   

   

这是一篇“写真”。因为文涉之事,真实、重要,全是老百姓掏心窝的话;又是那么地客观,一点都不偏激。不让大家读读,太可惜;尤其是对“肉食者”,则又是特需引鉴的。  

我们在2000年,曾同19个村民座谈:毛泽东时代,有大跃进的失误,有1960——1962年饥荒,有十年文革的折腾,你们……为什么……?  

  ——……过去的失误是因为人家还没有摸“顺”嘛!不过,我们现在知道,人家是真为我们好,真的在摸索。并且,这种摸索,对一个无私者来说,总是有道理的。现在有些人,摸来摸去,把东西摸到自已手里。  

  ——毛主席有一个最基本的东西,就是不是嘴上风光,人家是真的不为私。这一点,我们老百姓心里特服。不服不行。现在不少“头”,嘴上讲的好,暗地里就全为自已。这一比较就看出来了。毛主席在世时,这个看不出来。  

  ——毛主席有失误,人家那个失误不“下气”。不似现在,有些……个……人的……那个……叫什么来者?(有人接话:叫“狗腻肮脏”)这种特“下着”的错误,才不好改呢!(意思是不为私的人犯错误,好改;为私的人,犯了大的方向上的错误“就真的会坚持着不逆转的”——本网民注)  

  ——那时的日子紧,有时有个别人挨饿,与“蓄家底”也有关系。毛主席当时就这么教育的,我们那时也是这么给大家讲的(讲此话的人,当年是队里的干部)。实际情况,也就是这样嘛!那时那个拚劲噢,也特让人忘不了。那个治山治水,那个时候拼着搞起来的农业上各种设施,现在还用着呢。好多,都是那时留下的。人家替你积下家底,挨冻受饿,到头来,回过来骂人家搞穷,损不损(大概是“缺德不缺德”的意思)?!   

   

  ——刚才有人说比较,不比较不知道,经过前后一比较,老一点的人都晓得,失误总是难免的。这么多年来,我们自已也没少犯错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那时是什么家底,穷啊!老大哥翻脸要债,连续的自然灾害,老蒋要反攻、印度同我们打仗……   

   

  ——有一个问题,我要请教你们这些专家们,刚建国,有人反国家(一个老头,就这么讲的)搞破坏,有阶级斗争,有时还很严重,……能不能用今天去套毛泽东时代?听电视上讲的(中央电视台的决大多数主持人,都是这么讲),就老这么套。听了真不舒服。你们是不是也这么套?   

   

  …………   

  …………   

   

  总体讲,这次座谈,发言踊跃。大家看法也比较一致。久闻京城人能“侃”,此言不虚。会间,也有两三个人始终未发言。从经验来判断,是持有点不同观点的。但因未发言,会间,没发生争论。  

  这一座谈,因涉面较窄,只是对——“毛泽东探索中‘试’出的‘错’一点不‘贱下’,故人民乐意认受,也抱有大希望”——这一问题的说明。切望有意者进行更广泛的调查。   

   

  另,在2000年参与这一讨论的村民中,——听说,有几个人也常在人民网上。如是,就好了。这几个人如看到此文,会有“格外亲切”的感受的,——文章基本都用村民的原话。  

  如他们看到以上文字;还能在拙文后作点批注,岂不更善也哉!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