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贵生|第九讲 第三章 社会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文献
本书的写作目的一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一个理论和实践纲领,二是批驳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学者对共产主义的责难和歪曲,阐发共产主义的科学含义。前两章已经做到了。但如何科学认识工人运动中形成的种种社会主义错误思潮,前两章还没有涉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为达到后一个目的,也有必要对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潮做一科学评价和批判。由此有助于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与上述思潮的本质区别。
这一章有三小节:
第一节 反动的社会主义
第二节 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第三节 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第一节 反动的社会主义
这一节是批判反动的社会主义。从标题可以看出,下面这种思潮虽然叫“社会主义思潮”,但其性质是反动的,是逆历史而前进的思潮。这一节批判了(甲)封建的社会主义,(乙)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丙)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
(甲)封建的社会主义
这一部分共10个自然段,讲三个问题
一、封建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特点(1—4段)
封建社会主义产生于19世纪30年代的英国和法国。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和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推翻了封建贵族统治,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但是,封建贵族统治阶级不甘心于失败,他们千方百计企图复辟,经过长期反复的较量之后,特别是19世纪30年代改革之后,资产阶级再一次战胜了封建复辟势力,封建贵族统治阶级再也没有反击能力了。于是不得不改变斗争策略,转向文字方面即意识形态方面的斗争。为了欺骗群众,争取人心,只好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伪装同情、关心工人阶级、写一些讽刺、攻击资产阶级的文章。他们指责资产阶级造成贫富对立,给无产阶级带来了贫困、饥饿,使社会道德败坏,并向资产阶级说一些不祥的预兆。这样就产生了封建社会主义。
封建社会主义的代表在法国就是一部分拥护波旁王朝的正统派,在英国是土地贵族的“青年英国”。封建社会主义的特点就是:留恋过去,不满现状,畏惧未来,要求倒退。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总是和颂扬中世纪紧密联系。如书中说“半是挽歌,半是谤文。半是过去的回音,半是未来的恫吓”,意思是他们不理解现代历史的进程,违背历史发展规律,企图开历史倒车。所以他们的所作所为“总是令人可笑”。
二、封建社会主义的反动实质(5—8段)
封建社会主义反动实质表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理论方面:第一,他们认为封建剥削比资本主义剥削好。《宣言》指出。这两种表现是在完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封建剥削是地主土地占有制,对农民进行收取地租的剥削,资本主义剥削是资本家占有资本,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这两种剥削方式都给农民带来痛苦和灾难,根本谈不上好坏之分,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资本主义占有方式毕竟比封建剥削方式是一个极大的进步。第一章已经讲到资产阶级的进步作用。第二,他们控告资产阶级的罪状是在封建社会里没有出现现代的无产阶级,而资本主义制度下却造成了一个现代的无产阶级,“有一个将把整个旧制度炸毁的阶级发展起来。”“产生了革命的无产阶级。”其实这正是资产阶级进步性、革命性的主要表现。书中讲到,资产阶级是从封建社会内部产生的,而无产阶级又是和资产阶级同时产生的。他们都是封建社会制度的必然产物。
实践方面:在政治实践方面,封建社会主义总是参与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镇压,充当资产阶级的帮凶。在日常生活方面,他们也绝不放过任何对无产阶级剥削的机会,违背自己冠冕堂皇的言辞,并以资产阶级为师,屈尊拾取工业树上掉下的金苹果,不顾信义、仁爱和名誉去做羊毛、甜菜和烧酒的买卖。
三、基督教的社会主义是封建社会主义的变种(9、10段)
中世纪的精神支柱是宗教神学即基督教,这种基督教在封建社会中派生出一个社会阶层等级即僧侣。这个僧侣也喊社会主义,它实际还是封建社会主义,与封建贵族反对资本主义携手同行。因为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就是封建神学。僧侣与封建贵族有复辟封建主义的共同愿望。
僧侣社会主义也就是基督教社会主义,其在教义上尤其是对禁欲主义涂上了一层社会主义的色彩。其代表人物是英国的两位神学家莫斯恩和金斯莱。他们激烈反对私有财产、反对婚姻、反对国家,竭力宣扬只要按基督教教义行事,劳动人民就可以获得解放,鼓吹行善和乞求,独身和禁欲、修道和礼拜代替一切。《宣言》认为,这种基督教社会主义“只不过是僧侣用来使贵族的怨愤神圣化的圣水罢了。”也就是把封建贵族对资本主义的怨恨抬高到神学的高度罢了。
(乙)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发展进程中,存在着一个摇摆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小资产阶级,他们中一部分人可能发展为资产阶级,多数人则贫困破产,变成无产阶级。他们感到资本主义对自己的威胁,引发对资本主义的不满,由此导致一批人站在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力图保存过去的经济地位和生活条件。
这一部分有7个自然段。讲了两个问题
一、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产生及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揭露(1—4段)
中世纪后期存在的城关市民和小农一部分转变为现代资产阶级,多数人破产,变成无产阶级。但仍然存在部分人既没有成为资产阶级,也没有破产变为无产阶级,在现代资产阶级国家里,就逐渐形成了小资产阶级,其摇摆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同时也还在不断分化。他们愈发感到资产阶级、资本主义对自己的威胁。因此引起他们对资本主义的强烈不满。于是他们就站在小资产阶级立场上,用小资产阶级的尺度去批判资本主义,有时还对受剥削的工人打抱不平。他们幻想保存或恢复自己过去的经济地位和生活条件。这样就产生了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主要代表人物就是瑞士籍法国人西斯蒙第,他1813年在其著作中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的矛盾,指出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必然产物,提出经济危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可避免,由此揭穿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粉饰资本主义的虚伪性。所以第4段一开始就指出,这种社会主义非常透彻地分析了现代生产关系中的矛盾。
二、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反动性(5—7段)
《宣言》认为,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虽其某些内容有其合理性和积极意义,但其实质既是空想的也是反动的。因为其目的“或者是恢复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从而恢复旧的所有制和旧的社会,或者是企图重新把现代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硬塞到已被它们突破而且必然被突破的旧的所有制关系的框子里去。”如他们企图恢复工业中的行会制度和农业中的宗法经济。书中认为,这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在以后的发展变成了怯懦的悲叹。(胆小怕事,无可奈何)无可奈何花落去。
(丙)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
这一部分共17自然段,分三个问题。
一、“真正的”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和思想来源(1—3段)
“真正的”社会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德国。德国小资产阶级把法国社会主义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文献简单搬到德国来,同时用德国的唯心主义、人道主义哲学词句去解释法国社会主义的思想。
首先指出,法国的社会主义文献是在法国资产阶级的要求下产生的结果。而这种文献被搬到德国时,德国还处在反对封建专制下的斗争时期,说明两国的条件和国情完全不同。当德国哲学家等文人把法国社会主义文献搬过来时,国情却搬不过来,法国文献就失去了它的实践意义。于是德国思想家就按照德国哲学的传统即理性原则、把不同的哲学信仰调和起来,或者说用德国去解读、掌握法国的社会主义文献。
所以,“真正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一是法国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文献,二就是德国的唯心主义哲学,主要是抽象的人道主义理论。费尔巴哈哲学上自然观是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他把自己的学说称之为人本主义。即以“人”为中心的哲学。但这种人不是历史、具体的实践的人,而是抽象的人,他强调人的爱的本性,认为爱吧,爱吧,爱是什么问题都可以解决的。这种抽象的、超阶级的人性论正是“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
二、“真正的”社会主义的反动本质(4-12段)
《宣言》认为,“真正的”社会主义对待法国社会主义文献不是如僧侣对古代社会异教经典所采取的“补充”态度,而是用自己的胡说来歪曲法国社会主义的文献,也就是用德国的哲学思想解读法国文献。如在对待货币问题上,用黑格尔的“异化”理论解读“货币”本质,认为货币是人造出来的,又反过来支配人,由此掩盖了货币问题上的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再如在国家问题上,用“抽象普遍物”解读国家。否认国家是阶级压迫的工具。“真正的”社会主义把阶级斗争不是看作是一个阶级反对另一个阶级的观点,他们克服了“法国人的片面性”,用人道主义的“爱”代替阶级斗争。《宣言》认为,这不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而代表人的本质的利益,即一般人的利益,这种不属于任何阶级,根本不存在于现实世界,而只存在于云雾弥漫的哲学幻想的太空。”这种社会主义的这种“拙劣的小学生作业”的方式彻底揭穿了其所谓“博学”的本来面目。
这种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与政治运动对立起来,诅咒中产阶级的国家、竞争、新闻自由、法、自由平等等,说什么资产阶级运动中,人民群众什么也得不到。但《宣言》认为,德国当时还只是封建专制国家。法国社会主义所批判的资产阶级国家、竞争等正是德国需要实现的东西。“真正的”社会主义批判资产阶级不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而是站在封建贵族立场上否定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进步性、革命性。所以《宣言》认为,“这种社会主义成了德意志各邦专制政府及其随从——僧侣、教员、容克和官僚求之不得的、吓唬来势汹汹的资产阶级稻草人。”“这种社会主义是这些政府用来镇压德国工人起义的毒辣的皮鞭和枪弹的甜蜜的补充。”
三、“真正的”社会主义的阶级基础(13—17段)
《宣言》认为,这种“真正的”社会主义实际是德国封建政权对付资产阶级的武器,资产阶级对于封建政权是进步、革命的阶级。因此这种社会主义就代表了一种反动的利益。但它并不是封建贵族利益的直接代表。而是代表德国小资产阶级的利益。英国、法国在资本主义代替封建社会的过程中,出现企图维护小生产者利益的小资产阶级。前边已经讲到。德国同样也出现这样一个阶层、阶级。所区别的是英国、法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下的小资产阶级。德国还没有建立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在封建制度下的小资产阶级已经感觉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对他们这些小资产阶级利益的威胁,因此也激烈反对资本主义。所以书中说“在德国,16世纪遗留下来的、从那时起经常以不同方式重新出现的小资产阶级,是现存制度下的真实的基础。”“德国的社会主义也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就是充当这种小市民的夸夸其谈的代言人。”这个小资产阶级就是要在资本主义制度即将代替封建制度和无产阶级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化的条件下,企图保存小资产阶级的经济基础及其利益。他们又不敢运用维护封建制度的宗教神学作为理论武器反对资本主义,而是借德国哲学和法国社会主义文献加以篡改形成这种社会主义。
这种社会主义高傲得很,自称“奥秘的高尚的社会主义”,发展到最后走向反面,“就直接反对共产主义的‘野蛮破坏的’倾向”,实质是宣布自己是“不偏不倚地超乎任何阶级斗争之上的。”这些在德国流行的“真正的”社会主义“都属于这一类卑鄙龌龊的、令人萎靡的文献。”
第二节 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19世纪30、4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矛盾的加深和无产阶级斗争的发展,资产阶级中的一部分人也开始标榜“社会主义”。这一节有8个自然段,讲三个问题。
一、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1、2段)
在《宣言》之前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中,如果说封建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和“真正的”社会主义都是在程度不同的否定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其目的不是把社会推向前进,而是拉向倒退。维护封建制度或封建制度下的小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反对资产阶级对封建或小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变革,充当封建社会的卫道士。那么这个大变革的历史时期,还产生了一种不同于前三种的社会主义思潮。这就是保守的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这种社会主义首先是肯定和维护资本主义制度,但是他们希望消除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病。这一部分人包括一些经济学家、人道主义者、博爱主义者、慈善事业组织者等社会的小改良家。他们的思想还形成了一些完整的体系。
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反动性(3—5段)
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的一个重要代表人物就是蒲鲁东及其著作《贫困的哲学》。蒲鲁东1809年1月15日生于法国东部贝桑松一农民兼手工业者家庭,卒于1865年1月19日。他在40年代出版了《什么是财产?》《贫困的哲学》等著作全面阐述了他的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观点,主要认为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都有弊病,都不合乎理性。以“个人占有”为基础的“互助制”社会是最好的社会模式。主张建立以无息贷款为基础的“人民银行”,作为改造资本主义制度、实现“互助制”社会的根本途径。宣扬阶级调和与和平革命,反对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鼓吹个人绝对自由,反对任何国家和政府,反对一切权威。《宣言》这里就提到了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一书。
这种社会主义的反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三个愿意三个不要:他们愿意要资本主义社会的生存条件,但不要这些条件必然产生的斗争和危险。愿意要资本主义制度,但不要使这个社会革命化和瓦解的因素。愿意要资产阶级,但是不要无产阶级。总之,资产阶级社会“自然是最美好的社会”,用这条观念安慰人心,要求无产阶级也维护这种制度。第二,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一切政治变革。力图使工人阶级厌恶一切革命,认为革命不会给工人阶级带来任何好处。带来好处的仅仅是经济关系的改变、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变。绝对不是通过革命途径废除资产阶级生产关系,不能改变资本和劳动的关系。而只能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基础上实现行政方面的改良,减少资产阶级的统治费用和简化财政管理。
三、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虚伪性和欺骗性(6-8段)
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为了欺骗工人阶级,把资产阶级的一切主张和措施都说成是为了工人阶级,如自由贸易、保护关税,甚至单身牢房都是为了工人阶级。这就是这种社会主义的本质。我们知道,自由贸易、保护贸易等都是资本主义国家提出的不同主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提出要“自由贸易”,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张要“保护关税”,目的都是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都是为资产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去竭力掩盖资本主义经济行为的阶级性。正如书中指出的“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就是这样一个论断:资产者之为资产者,是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其实这是一切资产阶级学者和思想家惯用的手段和方法。如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思想。每一个人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客观上都会促进他人利益的实现。资产阶级雇佣工人赚钱,都是为了工人阶级的利益,都是为了养活工人。
蒲鲁东不仅是一个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也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反权威主义者。1848年之后,他的错误思想对法国工人运动也发生了较大影响。为了维护国际工人运动的根本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在《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和《论住宅问题》等著作中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蒲鲁东主义。巴黎公社以后,蒲鲁东主义在国际工人运动中的影响基本消除。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公社同时是蒲鲁东社会主义学派的坟墓。”
第三节 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我们在讲《宣言》的写作背景中讲到《宣言》之前欧洲国家的文化发展,讲到哲学、经济学和社会主义方面的状况。在社会主义方面就出现了早期的社会主义思潮、后发展到19世纪上半叶比较杰出的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这一节就主要是对早期社会主义特别是对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评价。这一节共有14自然段,讲三个问题
一、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2段)
早期社会主义有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以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和意大利人康帕内拉的早期社会主义。前者代表作就是《乌托邦》、后者就是《太阳城》。恩格斯称其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第二个阶段是法国人梅叶、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等人。这种社会主义比第一阶段对未来社会的描绘更具体一些,但主张禁欲主义和平均主义。第1段指出,这里不谈实际是不详谈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的文献了。第2段就指出了这种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内容和特点。这种社会主义是由于当时无产阶级本身还不够发展,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还没有具备,所以直接实现无产阶级的利益的最初尝试都不可避免地遭到了失败。这些学说内容虽提出了要求平等、消灭私有制等,但大都提倡禁欲主义和粗陋的平均主义。所以《宣言》指出这些文献的内容是反动的。
恩格斯《反杜林论》《概论》中谈到早期的空想社会主义。他说:“虽然总的说来,资产阶级在同贵族斗争时有理由认为自己同时代表当时的各个劳动阶级的利益,但是在每一个大的资产阶级运动中,都爆发过作为现代无产阶级的发展程度不同的先驱者的那个阶级的独立运动。例如,德国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时期的托马斯·闵采尔派,英国大革命时期的平等派,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巴贝夫。伴随着一个还没有成熟的阶级的这些革命发动,产生了相应的理论表现;在16世纪和17世纪有理想社会制度的空想的描写,而在18世纪已经有了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摩莱里和马布利)。平等的要求已经不再限于政治权利方面,它也应当扩大到个人的社会地位方面;必须加以消灭的不仅是阶级特权,而且是阶级差别本身。禁欲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是这种新学说的第一个表现形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56—357页)
二、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主要错误及历史功绩(3—11段)
1、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产生的历史条件(3)
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就是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即法国的傅立叶、圣西门和英国的欧文。他们的产生条件虽然与早期空想社会主义有些变化。但仍然属于无产阶级阶级斗争条件不成熟阶段。所以这一段说:“是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还不发展的最初时期出现的”,同时指出,本书第一章讲到无阶级斗争最初处于分散、不自觉的、同单个资产者斗争、捣毁机器等自在阶段的斗争。
2、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错误(4—10段)
正由于三大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无产阶级阶级斗争不成熟的阶段,所以这种社会主义不可避免会有许多错误。本书主要指出了三大错误:
第一,他们没有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力量和物质手段。他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也看到了这个社会存在其瓦解的因素。他们同情无产阶级,但他们把无产阶级只是看作受苦最深的阶级,看不到无产阶级的任何历史主动性和阶级斗争的巨大历史作用。他们反对工人阶级的阶级斗争和政治运动,特别反对一切革命运动。主张向统治阶级呼吁,用爱的力量、用小型实验示范的方法实现公有制和社会主义。
第二,他们的世界观、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他们不懂得他们的理论应该从对现实的资本主义发展现状和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实践中获得,而是依靠思想理论家坐在屋子里构造出理想的社会方案。书中说。他们离开物质条件主观从自己头脑中发明出来,社会活动主要由个人的发明活动来代替,解放的物质条件要由幻想的条件来代替,无产阶级的阶级组织要有一种主观特意设计出来的社会组织来代替。他们认为,这个世界“不过是宣传和实施他们的社会计划。”
第三,他们不懂得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不会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认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矛盾。他们把自己看作超乎于这种阶级对立之上、之外,而不是其中的无产阶级队伍中的成员。他们不是要求改变无产阶级的阶级状况,而是要求改变社会中一切成员的生活状况。
讲完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错误之后,书中再次揭示其根源“这种对未来社会的幻想的描绘,在无产阶级还很不发展,因而对本身的地位还基于幻想的时候,是同无产阶级对社会普遍改造的最初的本能的渴望相适应的。”
恩格斯《反杜林论》《社会主义编》第一章具体分析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社会根源这一讲到:“这种历史情况也决定了社会主义创始人的观点。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只是弊病,消除这些弊病是思维着的理性的任务。于是,就需要发明一套新的更完善的社会制度,并且通过宣传和典型示范,从外面强加于社会。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8页)
3、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功绩(11段)
《宣言》认为,空想社会主义虽然是空想的,但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内容和历史功绩。恩格斯曾经说过:“德国的理论上的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依靠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这三位思想家而确立起来的。”书中阐发了两大功绩:
第一,这些著作含有批判的成分,用大量事实严厉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
如圣西门批判资产阶级社会是“本末倒置的世界”。一方面是贫困,一方面是富饶;一方面是高度文明,另一方是愚昧无知。这个社会“无知、迷信、懒惰和穷奢极欲是社会上大人先生的本分,而有才能、省吃俭用和爱劳动的人们却受他们统治,只被他们当作工具。一句话,因为在各式各样的行业当中,都是没有才能的人统治着有才能的人,没有道德的人支配着善良的公民,大罪犯犯了小过错的人。”他还说:“专横、无能和阴谋”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三个主要弊病。同时还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贪婪和利己主义的本性,“贪婪已变成每个人身上占有统治地位的感情;利己主义这个人类的坏疽,侵害着一切政治机体,并成为一切社会阶级的通病。”在这个制度下,暴力和欺骗支配着人们。唯一以自己劳动对社会做出有益贡献的劳动者不但没有社会的任何报酬,反而受到大大小小统治者的压榨。这个制度从它建立的第一天起,就处在不断的危机中。
傅立叶批判资本主义是人吃人的社会,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文明制度过去是,将来也只能是一切罪恶的深渊。”它是“幸运的对立物,是颠倒的世界,是社会地狱。”资本主义制度是“反对大众的个人所有制的暴政。”在这种制度下,每个人的幸福和享乐都建立在别人的不幸和痛苦之上,每个人由于个人的利益而与群众处于斗争的状态。“医生希望自己的同胞患寒热病;律师希望每个家庭都发生诉讼;建筑师要求发生大火使城市的四分之一化为灰烬,安玻璃的工人希望下一场大冰雹打碎所有的玻璃;裁缝和鞋匠希望人们只用褪色的料子做衣服和用坏皮子做鞋子,以便多穿破两套衣服和多穿坏两双鞋子——为了商业的利益,这就是他们的合唱。”“文明制度的结构是个人反对大众的普遍战争”。傅立叶还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婚姻家庭制度。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婚姻是一种特殊的交易,妇女不过是一种商品,是罪恶拍卖的对象。婚姻中没有爱情,夫妻关系是合法的卖淫,通奸、诱奸是司空见惯的事。“侮辱女性既是文明的本质特征,也是野蛮的本质特征,区别只在于:野蛮只以简单的形式所犯下的罪恶,文明都赋之于复杂的、暧昧的、两面性的、伪善的存在形式。”
欧文批判资本主义是一切罪恶的根源。欧文明确指出,阻碍社会改造的首先是三大障碍即私有制、宗教和资产阶级的婚姻形式。欧文说:“私有财产是贫困以及由此而在全世界造成的无数罪行和灾难的唯一原因。”“拥有私有财产,可使他的持有人变成无知的利己主义者,同时这种利己主义的程度通常与财产的数量成正比。”“私有财产对人类危害极大,以致往往把富人变成两脚兽”,变成“衣冠禽兽”,“私有财产是妇女卖淫和其它社会道德败坏的根源”,“私有财产或私有制,过去和现在都是人们所犯的无数罪行和所遭的无数灾祸的原因。”
第二,他们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主张。“例如消灭城乡对立,消灭家庭,消灭私人盈利,消灭雇佣劳动,提倡社会和谐,把国家变成纯粹的管理机构”等等。(消灭家庭是错误的)圣西门主张,应该建立一个以实业制度的劳动者的社会即协作社。在这个制度中,“一切人都要劳动,都要把自己看成属于某一工厂的工作者。”一切社会寄生虫都要被铲除。他还说,“人们应当把自己的社会组织得尽量有益于最大多数的人;人们应当把在最短时间内用最圆满的方式改善人数最多的阶级的精神和物的状况的事业,作为自己的一切劳动和一切活动的目的。”所以马克思说,圣西门是“直接作为工人阶级的发言人出现”的。并“宣告他的努力的最后目的是工人阶级的解放。”(《资本论》第3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709页)恩格斯认为,圣西门的社会主义对欧洲各国社会主义产生极大影响,“后来的社会主义者的几乎一切……思想都以萌芽状态包含在他的思想中。”
欧文主张建立公有制的共产主义社会。他提出要组织“劳动公社”和“合作新村”的计划。这种公社建立在财产公有、共同劳动、共同分配的原则之上,在这里没有阶级、没有剥削,充满了团结合作的精神。他是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组织和社会单位。欧文特别论证了财产公有的优越性,着重批判了那种认为只有私人所有制才能充分刺激人们的积极性的剥削阶级观念。公社根据各个成员的能力和公共利益的要求分配给各人的工作,不断革新技术,从而可以生产出充裕的财富。人人都能够领取到他所需要的东西,因而各人都能够为公社的集体利益而忘我地劳动。
三、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意义和作用同历史的发展成反比(12—14段)
《宣言》认为,空想社会主义产生初期还是有一定的进步作用和积极意义的,但随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成熟,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成熟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产生,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作用和积极意义,就“同历史的发展成反比”,即历史越深入发展,其消极作用越突出。一是他们的继承者无视历史的发展,死守着老师的空想的旧观点。《反杜林论》讲他们的继任者都变成了不伦不类的社会主义。二是他们公开反对阶级斗争和工人的一切政治运动,调和阶级对立,总是梦想用试验方法实现社会主义。三是不断呼吁资产阶级发善心和慷慨解囊,更加系统地卖弄学问。逐渐堕落到反动的或保守的社会主义者的一伙中去。例如英国的欧文主义者、法国的傅立叶主义者都反对进步的宪章派和改革派等等。
几点启示:
第一,在社会大变革时期,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大变革时期,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不同的利益集团必然产生相适应的理论和观念,代表自己集团的利益需求及社会发展要求。除这几种“社会主义”思潮之外,还存在为资产阶级大唱赞歌的英国古典经济学,以及真正代表无产阶级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潮。
第二,本章揭示的几种思潮的共同特点都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号。为什么?因为“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对立面产生的,主张一种对现实的批判和要求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的这种理论和观念,它极易引发对社会现实不满的这部分人的共鸣。但都是打着“社会主义”旗号,但实质未必都是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反动的社会主义(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德国的或“真正”社会主义)打着“社会主义”旗号,实质是行复辟之实际,要把资本主义拉向封建社会或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的小资产阶级盼望的那种旧制度。资产阶级社会主义实质还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这两种社会主义根本没有任何社会主义味道。而只有三大空想社会主义具有极大的历史功绩和进步作用。但一是因为历史条件还不完全成熟,二是他们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导致其不可能对资本主义做出科学的分析解剖,同时也没有找到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力量和物质手段。但空想社会主义却成为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
今天距离《宣言》写作时代已经过去将近180年了。同样各种社会思潮也多种多样。也有许多打着“社会主义”旗号、“马克思主义”旗号批判现实。但在这些思潮中,有真正代表社会进步的科学思想,也有打着“社会主义”旗号、“马克思主义”旗号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行复辟资本主义之实。这就要求我们真正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历史观,提高识别能力,学会科学评价这些思潮,辨别是非、美丑、善恶。继续沿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2025年6月23日
 爱学记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