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热”的虚妄与“七七”的镜鉴——兼论蒋介石政权的买办与封建本质
今天,是七月七日。这是一个所有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应肃立默哀、铭记国耻、并缅怀先烈的日子。88年前的今天,日本帝国主义的炮火,悍然轰开了宛平城的城墙,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由此,中华民族,被拖入了长达八年的、血流成河的、旨在反抗亡国灭种的卫国战争的深渊。
然而,就在今天,在这样一个本应凝聚民族精神、痛斥侵略者与卖国贼的日子里,我们的舆论场上,却飘荡着一股极其不和谐的、甚至是令人作呕的“怪味”。那就是,一股愈演愈烈的、为那个腐朽、黑暗、民不聊生的“中华民国”招魂的“民国热”。
一些人,特别是那些被资产阶级自由派思想所迷惑的青年,以及那些对革命历史一无所知的“国粉”,天天在那边,以一种小资产阶级特有的、无病呻吟的、充满着虚假“情调”的口吻,去“怀念”那个所谓的“大师辈出、风骨犹存”的“黄金时代”。他们把屠杀人民的独裁者蒋介石,美化为“坚毅的民族领袖”;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主权沦丧的、人民被敲骨吸髓的烂泥坑,描绘成一个“充满温情和自由”的“浪漫乡邦”。
面对这种荒谬绝伦、颠倒黑白的景象,我们不禁要像鲁迅先生那样,怒喝一声:呸!
这股所谓的“民国热”,不是什么无知的“怀旧”,而是一场有着明确政治目的的、旨在从根子上,否定中国革命的必要性与合法性的、系统的“历史虚无主义”工程。而七七事变,以及在它之后,国民党反动政府长达八年的、可耻的、消极的、反动的“抗战”表演,就是一面最无情、也最清晰的“照妖镜”。它足以将那个所谓的“中华民国”及其“伟大领袖”蒋介石的、代表着大地主、大买办阶级利益的、对外投降、对内压迫的反动本质,照得一清二楚,无所遁形。今天,我们就要用这面镜子,为那些至今仍在做着“民国大梦”的人,进行一次彻底的、痛苦的、但绝对必要的“正本清源”。
一、卢沟桥前的“国策”:是“卧薪尝胆”,还是“卖国绥靖”?
要评价蒋介石国民党政权在抗战中的表现,我们必须首先看一看,在七七事变之前,他们,究竟在做什么?那些为蒋介石进行辩护的“国粉”们,总是喜欢炮制一种“卧薪尝胆”论。他们说,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1937年的“七七事变”,这六年间,蒋介石之所以对日本的步步紧逼“忍辱负重”,是为了“给国家争取时间,积蓄力量,以图最终决战”。
这,是彻头彻尾的、最无耻的谎言。它完全无视了国民党反动派,在那几年里,所奉行的、最核心的、雷打不动的根本国策——“攘外必先安内”。
1.1 “不抵抗”的国耻与“安内”的屠刀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以不到两万人的兵力,向驻扎在东北的、近二十万的东北军发起进攻。而当时,手握全国最高军政大权的蒋介石,所下达的命令,却是“绝对不抵抗”。他眼睁睁地,看着我东北三省的大好河山、三千万的父老同胞,在短短数月之内,就沦于日寇的铁蹄之下。
与此同时,他,又在做什么呢?他正调集着数以百万计的、装备精良的军队,在江西、在鄂豫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唯一在东北组织人民进行武装抗日的、真正的抗日力量——工农红军,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疯狂的、残酷的“围剿”。
一边,是面对外敌入侵时,一枪不放、拱手让出东三省的“不抵抗将军”;另一边,则是为了消灭自己阶级的政治对手,而不惜血洗河山、屠杀同胞的“剿匪总司令”。这两幅面孔,合在一起,才是蒋介石及其政权,最真实、最完整的写照。所谓的“卧薪尝胆”,不过是后世的无耻文人,为这种赤裸裸的、以阶级私利为先、不惜出卖民族利益的卖国行径,所披上的一件“皇帝的新衣”。
1.2 买办与地主阶级的反动本性
蒋介石政权,为何会奉行如此荒谬和反动的国策?这绝不是因为他个人的“战略失误”,而是由他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根本的反动本性所决定的。
国民党政权,其阶级基础,是中国的地主阶级和依附于英美等帝国主义的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对于这个阶级而言,他们最害怕的,从来就不是“亡国”,而是“共产”。
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固然会损害他们的利益,但他们幻想,这终究只是外部的、可以通过“外交斡旋”、甚至“割地赔款”来解决的“皮肤之疾”。而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旨在“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以及最终要消灭一切剥削的共产主义理想,对于他们而言,却是要从根子上,刨掉他们的祖坟、彻底断绝他们剥削压迫人民的权力的、不共戴天的“心腹之患”。
因此,在他们的政治天平上,“剿共”,永远是第一位的;“抗日”,则是次要的、可以被牺牲的。理解了这一根本的阶级立场,我们才能理解,为何在长达六年的时间里,国民党政府,可以一边对日寇的侵略节节退让,一边却将自己最精锐的军队,全部用于内战的屠场。
二、炮声中的“应对”:是“最后关头”的奋起,还是“且战且退”的投降主义?
七七事变的炮声,最终,将蒋介石逼到了不得不“应战”的墙角。然而,这种“应战”,从一开始,就充满了投降主义的、动摇的、且战且退的底色。
2.1 一份“被迫”的、毫无底气的“战书”
蒋介石的“庐山谈话”,与其说是一份主动的、坚决的“抗战宣言”,不如说是一份在全国人民日益高涨的抗日怒火、以及中国共产党“逼蒋抗日”的巨大政治压力之下,所发表的、一份极其不情愿的、为自己寻找退路的“政治声明”。
他整个谈话的基调,依然是对“和平”的幻想,对“外交”的乞求。这种“战至最后一人”的口号,更像是一种政治上的姿态,一种向西方列强“哭诉”,以博取其同情与援助的“表演”。他从始至终,都没有真正地、下定决心,去打一场依靠全体中国人民的、彻底的民族解放战争。
2.2 “投降”是刻在骨子里的选项
更有力的证据是,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高层,与日本侵略者之间的、秘密的、旨在“媾和”的接触,从来就没有中断过。
从抗战初期的德国大使陶德曼调停,到后来,其核心亲信,如孔祥熙、戴笠等人,通过各种秘密渠道,与日方进行“和平谈判”,国民党反动派,始终在给自己,留着一条“投降”的后路。而其党内的第二号人物、副总裁汪精卫,更是最终,公开地,走上了投敌卖国的、建立伪南京国民政府的汉奸道路。
我们必须明白,汪精卫的投降,绝不是他个人的偶然行为,而是国民党内部那股强大的、主流的“投降主义”和“失败主义”思潮的、最合乎逻辑的必然结果。蒋介石之所以没有像汪精卫一样,公开地、彻底地投降,其唯一的原因,正如一些分析所指出的那样,不是因为他有什么坚定的“民族气节”,而是因为,日本帝国主义所开出的“和平条件”,是要让中国成为其彻底的、完全的殖民地,是要让蒋介石本人,也成为一个像溥仪一样的傀儡。这,触及了蒋介石及其“四大家族”,作为“中国最高统治者”的、最核心的私利。说到底,他不是不想降,而是“价格没谈拢”。
三、大后方的“民国”:是“黄金十年”的延续,还是“人间地狱”的重现?
那些沉醉于“民国热”的人,他们所幻想的,是一个充满了才子佳人、旗袍洋楼、温情脉脉的“民国范儿”。然而,真实的、在抗战时期,由国民党所统治的“大后方”,其景象,与这种小资的幻想,完全是两个世界。那,是一幅名副其实的“人间地狱”图景。
3.1 经济上的全面崩溃:法币变废纸
为了支撑其腐朽的统治和庞大的军费,国民党政府,采取了最无耻、也最直接的办法——开动印钞机,疯狂地印刷“法币”。其直接的后果,就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恐怖的、持续性的恶性通货膨胀。
物价一日数涨,人民手中的货币,一夜之间,就可能变成一堆废纸。无数的城市中产阶级、小商人、知识分子,因此而彻底破产,陷入赤贫。而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产阶级,则利用其手中的权力,大发国难财,他们囤积居奇、倒卖军用物资、套取外汇,将从美国获得的援助,中饱私囊,一个个,都赚得盆满钵满。
3.2 政治上的高压恐怖:法西斯统治
在政治上,国民党统治区,是一片白色恐怖。其两大特务组织——“军统”和“中统”,横行无忌,对一切敢于批评政府、主张抗日的爱国民主人士、进步知识分子,进行系统的监视、绑架和暗杀。闻一多、李公朴等无数的民族精英,就倒在了国民党特务的枪口之下。这,就是他们所谓的“民主”与“自由”。
3.3 农村的封建压迫:壮丁的悲歌
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地主阶级,在国民党政权的庇护下,依然维持着其残酷的封建剥削。而国民党的“抓壮丁”制度,更是制造了无数的人间惨剧。各级官吏,以“抗日”为名,像抓捕牲畜一样,将农民用绳索捆绑,强行拉入军队。这些壮丁,在军中,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被军官肆意打骂、虐待,死亡率极高。所谓的“抗日军队”,在很多地方,其残暴程度,与日寇相比,竟不遑多让。
这,就是那个被“国粉”们所无限怀念的“中华民国”的真实面貌——一个在经济上,由官僚买办资本所垄断;在政治上,由法西斯特务所统治;在农村,由封建地主所压迫的、彻头彻尾的、反动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政权。所谓的“黄金十年”,不过是少数买办和洋人,在上海等几个通商口岸的租界里,所营造的海市蜃楼罢了。
四、人民的选择:两种抗战,两种中国之命运
历史,是最公正的。在长达八年的抗战中,中国人民,亲身体验了两种政府、两种军队、两种完全不同的抗战路线。并最终,用自己的行动,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4.1 国民党的正面战场:节节败退的消极战线
国民党政府,所主导的“正面战场”,虽然也打过几次大的战役,但其总体的趋势,是不断地、从一个失败,走向另一个失败。从华北,到华中,再到华南,大片的国土,相继沦丧。其军队,军纪败坏、士气低落、官兵对立严重。其政府,则日益腐败、众叛亲离。它所代表的,是一条正在走向历史坟墓的、失败的路线。
4.2 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日益壮大的胜利战线
而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敌后战场”,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广泛地发动群众,建立起了一个又一个巩固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在这些根据地里,实行减租减息,建立“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军队与人民,结成了鱼水一般的深厚情谊。
人民的军队,越打越强,从最初的几万人,发展到上百万人;人民的根据地,越打越大,解放了上亿的人口。它所代表的,是一条真正能够救亡图存的、朝气蓬勃的、胜利的路线。
4.3 历史的最终判决
因此,当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紧接着爆发的解放战争,其结局,其实早已注定。那绝不是什么军事上的偶然,而是人心向背的必然结果。中国人民,在经历了八年的亲身对比和检验之后,最终,坚定地,选择了能够代表他们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而无情地,抛弃了那个早已腐朽透顶的、压迫了他们数十年的国民党反动派。这,就是人民的选择,就是历史的判决。
五、“民国热”的阶级本质:是“怀旧”,还是为资本主义复辟“招魂”?
行文至此,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今天这股“民国热”,其背后所隐藏的、真实的阶级本质和政治图谋,就变得一清二楚了。
5.1 一种脱离现实的小资产阶级“美学病”
在表面上,“民国热”,是一种典型的小资产阶级“美学病”。它完全脱离了历史的、宏观的、阶级的分析,而去沉迷于一些表面的、个人的、充满了感伤主义情调的“文化符号”。他们迷恋的,是林徽因的沙龙、是张爱玲的旗袍、是胡适的“自由主义”空谈。他们将这些属于极少数上层精英的、极其有限的“风雅”,错误地,想象为整个时代的底色。而对于那个时代,占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工农大众的苦难,他们,则选择性地、系统性地,视而不见。
5.2 一种反动的、为资本主义复辟服务的“政治工程”
而在其更深的层次,“民国热”,则是一种有着明确政治指向的、反动的“意识形态工程”。
它的核心目的,就是要通过美化和洗白国民党反动政权,来从反面,论证中国革命的“非必要性”和“错误性”。它的潜台词是:“看,如果没有共产党的‘捣乱’,中国,本可以在蒋委员长的带领下,走上一条英美式的、自由资本主义的、‘大师辈出’的康庄大道。”
通过构建这样一种虚假的历史“另类选项”,他们企图达到的,就是否定毛主席、否定共产党、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法性。这,是当代中国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为了瓦解人民的社会主义信念,为资本主义的全面复辟,进行“思想招魂”的最重要的舆论准备工作。
结论
在七七事变88周年的今天,当我们回望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时,历史的镜鉴,清晰地照出了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卖国的、反人民的真实面目。它是一个从根子上,就已经腐烂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怪物,它根本没有能力、也没有意愿,去领导一场彻底的民族解放战争。它的覆灭,是中国人民和历史的必然选择。
而今天,那股为这个早已被扫进历史垃圾堆的政权,进行招魂和美化的“民国热”,不过是新时代的资产阶级,为了否定我们伟大的革命历史,而吹起的一股意识形态的“妖风”。
这股“妖风”,试图用小资产阶级的“风花雪月”,来掩盖千百万劳苦大众的“血泪斑斑”;试图用几个所谓“大师”的“风骨”,来洗白一个独裁政权的“敲骨吸髓”。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瓦解我们对毛主席、对共产党、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信仰,让我们的人民,特别是青年一代,重新爱上那条曾经给中华民族,带来无穷灾难的、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半殖民地的资本主义道路。
对此,我们必须予以最坚决、最彻底的斗争。纪念七七,我们不仅要记住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更要记住,是谁,在国难当头之际,选择了妥协与投降;又是谁,挺起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
忘记了后者,就等于背叛了前者,背叛了我们的全部革命史。
爱学记

微信收款码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