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福利”的陷阱:论社会主义与社会民主主义的根本区别
在当代关于“社会主义”的讨论中,一个极其普遍且危害深远的理论混淆,便是将社会主义与北欧式的“高福利社会”划上等号,或是将其想象为一种被改良了的、更具“人性”和“公平”的资本主义。
这种论调,在西方“民主社会主义者”和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口中尤为盛行,并对许多渴望改变现状的人们产生了巨大的迷惑性。它通过聚焦于税收、福利、社会保障等属于“二次分配”领域的政策,巧妙地回避了问题的真正核心——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和国家的阶级属性。
它向人们许诺,无需经历激烈的阶级斗争和革命,便可以通过议会选举和立法改革,在一个资本主义的框架内,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公平理想。
然而,这是一种彻头彻尾的、旨在麻痹工人阶级革命意志的理论欺诈。它用“福利”的温情面纱,掩盖了“剥削”的冷酷实质;用“改良”的渐进主义,取代了“革命”的根本性变革。
本文旨在系统性地、深刻地剖析这一谬误,旗帜鲜明地论证:“高福利社会”非但不是社会主义,反而是资本主义在特定历史条件下,为维护其统治、消解革命而采取的一种更高级、更具欺骗性的统治策略。真正的社会主义,其目标绝不是更“公平”地分配剥削的果实,而是从根源上彻底消灭剥削本身。
一、问题的核心:所有制,而非分配
要区分真假社会主义,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试金石,就是所有制问题。一切关于社会形态的讨论,若脱离了对生产资料归谁所有这一核心问题的考察,都将是无的放矢、缘木求鱼。
(一)资本主义的根基: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
资本主义之所以是资本主义,其千变万化的现象之下,唯一不变的根基,就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制。只要工厂、矿山、土地、银行等核心生产资料掌握在资本家阶级手中,那么整个社会的生产目的,就必然是为了利润,而非为了满足人的需要。
在这一制度下,不占有生产资料的工人阶级,除了向资本家出卖自身的劳动力以换取工资之外,别无生路。而资本家支付的工资,永远只相当于劳动力再生产的价值,工人创造的、超出工资部分的“剩余价值”,则被资本家无偿占有。这就是剥削,它是资本主义制度与生俱来的、不可分割的本质。
(二) “高福利”的实质:对剩余价值的二次分配
所谓的“高福利社会”,在这一点上,并未做出任何根本性的改变。它仅仅是在资本家完成对工人的第一轮剥削之后,由资产阶级国家出面,通过税收等手段,对全社会(包括工人和资本家)的收入,进行一次“二次分配”而已。
国家将征收上来的税款,用于提供公共教育、医疗、失业救济等社会服务。这在表面上似乎缓和了阶级矛盾,提高了工人的生活水平。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工人们所享受的福利,其最终来源,依然是他们自己和其他国家的劳动者所创造的、但首先被资本家阶级所占有的剩余价值。
这好比一个奴隶主,在榨取了奴隶的全部劳动后,拿出其中一小部分,为奴隶修缮了更牢固的棚屋,提供了足以维持其继续干活的口粮。奴隶的处境或许有所“改善”,但其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有丝毫的改变吗?没有。高福利,本质上是资本主义为维持其剥削制度能够长期、稳定运行而支付的“维护成本”。
(三)社会主义的革命性:消灭雇佣劳动本身
与此根本不同,真正的社会主义,其首要任务,就是要通过革命手段,将生产资料从私人手中夺回,建立起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在公有制下,全体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满足社会共同的需要而进行有计划的生产。雇佣劳动关系被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被根除。这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它的目标,不是在保留剥削的前提下,让工人分得一杯羹,而是要砸碎剥削的锁链,让工人阶级成为生产和社会的真正主人。这是一个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而非分配方式的修修补补。
二、“福利国家”的真相:帝国主义时代的阶级妥协
有人会问,既然“福利国家”本质上仍是剥削制度,为何资本家会“发善心”,同意让渡如此巨大的利益呢?答案绝非源于资本家的道德或“开明”,而是根植于其所处的帝国主义时代的特定历史条件。
(一)帝国主义的超额利润:福利政策的物质基础
列宁早已深刻指出,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可以通过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超额剥削,获取远高于国内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二战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正是利用其在全球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霸权地位,通过不等价交换、资本输出、债务控制等手段,从广大的亚非拉第三世界,攫取了天文数字的财富。
正是这笔由第三世界人民的血汗构成的超额利润,为西方“福利国家”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完全可以从这笔不义之财中,拿出一小部分,用来改善本国工人的生活,收买他们,从而将本国的阶级矛盾,转嫁为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民族矛盾。
(二) “工人贵族”的培养:收买与腐化的社会基础
这种福利政策,客观上在工人阶级内部,培养出了一个生活优裕、思想资产阶级化了的上层,即列宁所说的“工人贵族”。
这个阶层,在经济上享受着帝国主义全球剥削带来的红利,在政治上则成为社会民主主义、工联主义和一切改良主义思潮的最坚定的社会基础。他们害怕革命会打破自己安逸的生活,因而竭力维护现存的资本主义秩序,反对任何彻底的社会变革,成为资产阶级安插在工人运动内部的“代理人”。
(三)冷战的压力:来自社会主义阵营的外部制衡
二战后“福利国家”的普遍建立,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外部原因,那就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强大存在。
面对一个宣称要消灭剥削、并为工人提供从摇篮到坟墓全方位保障的现实存在的竞争对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感受到了巨大的制度压力和生存威胁。为了防止本国工人阶级倒向共产主义,他们被迫向工人阶级做出重大让步,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以显示资本主义制度也具有其“优越性”和“温情”的一面。可以说,“福利国家”在很大程度上,是资本主义世界在与社会主义世界的全球对抗中,所采取的一项战略性的“防御措施”。
三、国家的阶级属性:资产阶级专政的温情面纱
社会民主主义理论的另一个核心谬误,在于其对国家本质的错误认识。他们幻想国家是一个可以超越阶级、代表“全体公民”利益的中立工具,可以通过议会选举来掌握并利用它为社会谋福利。
(一)福利国家,依然是资产阶级的国家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根本观点是:国家,在本质上,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在资本主义社会,无论其采取何种形式——无论是法西斯独裁,还是议会民主——其国家机器(军队、警察、法庭、监狱、官僚机构)的根本职能,都是为了保卫资产阶级的私有财产和统治地位。
“福利国家”并未改变这一本质。它可以在和平时期,戴上一副“温情脉脉”的面纱,扮演福利分配者的角色。但是,一旦经济危机深化,资本家的利润受到严重威胁,或者工人阶级的斗争超出了它所能容忍的范围,这个国家就会毫不犹豫地撕下伪装,动用其暴力机器,削减福利,镇压罢工,为保卫资本的利益而服务。
(二) “公平的资本主义”:一个逻辑上的悖论
“公平的资本主义”这一提法,本身就是一个无法成立的、自相矛盾的悖论。资本主义的整个大厦,是建立在资本与劳动之间根本性的不平等、不公平之上的。资本家凭借其对生产资料的垄断,天然地处于支配和剥削的地位;而工人则除了被剥削之外,别无选择。
在这个框架内谈论“公平”,就好比在讨论如何建立一个“公平的”奴隶制,或者一个“人道的”抢劫规则一样荒谬。它最多只能做到让剥削的链条不那么冰冷刺骨,给被剥削者一点心理安慰,但绝不可能改变剥削的本质。这个词汇的唯一作用,就是制造一种改良主义的幻想,阻止人们去思考那个真正的问题:如何彻底砸碎这条不公平的锁链。
四、社会民主主义的背叛史:从革命叛徒到资本管家
理论上的谬误,必然导致实践中的背叛。回顾社会民主主义一百多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背叛工人阶级根本利益、最终彻底融入资本主义体制并沦为其忠实管家的历史。
(一)第二国际的破产:支持帝国主义战争
社会民主主义的“原罪”,始于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当时,曾经信誓旦旦要“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欧洲各国社会民主党,几乎在一夜之间,就背叛了自己的承诺。
他们纷纷投票支持本国政府的战争预算,高喊着“保卫祖国”的口号,将本国的工人阶级驱赶到战场上,去同别国的阶级兄弟自相残杀,为各自的帝国主义强盗集团火中取栗。这次大背叛,宣告了以伯恩斯坦、考茨基为代表的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路线的彻底破产,也标志着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后来的共产主义)同改良的社会民主主义之间,划下了一道永不可逾越的鸿沟。
(二)战后的蜕变:彻底融入资本主义体制
二战之后,西方的社会民主党更是完全抛弃了任何关于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他们不再谈论生产资料公有制,不再谈论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而是将自己的全部纲领,都限定在资本主义体制所能允许的范围之内。
他们的角色,变成了资本主义这部庞大机器的“首席运营官”或“人力资源总监”。其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福利政策和阶级调和,来缓和劳资矛盾,确保资本积累过程的顺利进行,从而帮助资产阶级实现更长久、更稳定的统治。他们成了资本主义制度最有效、最忠实的“管家”。
五、革命的唯一出路:打破改良主义的幻想
历史和现实都已雄辩地证明,改良主义的道路,是一条通往死胡同的、引导工人运动走向失败的道路。无产阶级的解放,绝不可能通过对资本主义的修修补补来实现。
(一)新自由主义的进攻:福利国家的脆弱性
“福利国家”的虚假承诺,在上世纪70年代后,被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无情地戳破了。随着战后经济“黄金时代”的结束,以及苏联解体所带来的外部压力的消失,西方资产阶级立刻发动了凶猛的新自由主义反攻。
他们以“全球化”和“效率”为名,大规模地推行私有化,削减公共开支,打击工会力量,系统性地瓦解了过去几十年建立起来的福利体系。这充分证明了,“福利”不过是资本在特定条件下的一种暂时性让步,一旦条件改变,它随时可以被无情地收回。把希望寄托在资产阶级的“善意”之上,是何等的天真和危险。
(二)幻想的代价:消磨革命意志,引向失败
然而,改良主义所造成的最大危害,还不在于其经济上的脆弱性,而在于其思想上的毒害性。它向工人阶级持续不断地灌输一种致命的幻想,即认为无需革命,也能获得解放;认为阶级斗争已经过时,阶级合作才是出路。
这种幻想,极大地消磨了工人阶级的革命斗志,瓦解了革命组织的建设,将本可用于颠覆旧制度的巨大能量,引导到毫无希望的议会选举和院外游说之中,最终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品尝失望和失败的苦果。
(三)根本问题: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因此,对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结论是清晰而唯一的。通往社会主义的道路,绝不是一条和平的、渐进的改良之路,而必然是一条革命的、充满决裂的道路。
这个根本问题,就是列宁反复强调的:夺取政权,打碎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起一个全新的、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服务的国家,即无产阶级专政。只有掌握了政权,才能运用国家的力量,剥夺剥夺者,将生产资料收归社会公有,并对整个社会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造。舍此,一切关于“公平”和“福利”的谈论,都不过是梦幻泡影。
结论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是一个有着严格科学内涵的概念,其核心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无产阶级专政。而所谓的“高福利社会”,本质上依然是资本主义,它是在帝国主义超额利润和特定历史条件下,为维护其根本统治而对工人阶级采取的一种阶级妥协和收买策略。它非但不是社会主义,反而是防止真正社会主义革命发生的最有效的“防火墙”之一。
将“高福利社会”或“公平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混淆,是一种极其有害的理论修正主义和政治机会主义。它在理论上阉割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所有制和国家问题的革命灵魂,在实践中则必然会引导工人运动走上被资产阶级收编和利用的改良主义邪路,其历史教训是惨痛的。
对于全世界的无产阶级和一切追求解放的人民来说,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戳穿这种“福利”的谎言。我们的目标,绝不是在一个金色的鸟笼里,向主人乞求更多、更美味的饲料;我们的目标,是彻底砸碎这个鸟笼,飞向属于我们自己的、真正自由的天空。
这,才是社会主义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