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为什么清朝不是汉族 清代后期汉族风俗概述

火烧 2021-12-16 02:44:34 1041
清代后期汉族风俗概述   一、历史背景 gt gt   从二十年五月(1840年6月)鸦片战争失败至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为后期,是清代社会逐步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

清代后期汉族风俗概述  

为什么清朝不是汉族 清代后期汉族风俗概述
  一、历史背景> >   从二十年五月(1840年6月)鸦片战争失败至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为后期,是清代社会逐步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清朝封建统治从衰落逐渐走向灭亡的时期。> >    道光十九年(1839年)四、五月间,厉行禁烟的钦差大臣在广州主持虎门销烟,沉重地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道光二十年五月(1840年6 月),英国“东方远征军”悍然闯入中国广东海面,挑起了鸦片战争。在历时两年的战争中,清政府调集全国兵力,两易统帅,竭力迎战,但由于统兵将帅的腐败无 能和武器的落后等原因,最终战败,并在道光二十二年七月二十四日(1842年8月29日)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中国,给汉族地区千百年来“男耕女织”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带来巨大的冲击,并加速了这种经济的分解。由于这种分解 主要是由外国列强的商品入侵和原料收购的需要而促成的,是一种被动的分解,故虽然也有利于汉族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未能触动封建地主所有制,未能改变 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因而分解的结果是增加了生产的不稳定性。农村小生产者在已遭受封建剥削之外,又加上了外国资本主义的压榨,许多人因此陷于失业破产的 困境,生计难以维持,人们的生存境况日益恶化,终于酿成了19世纪50、60年代的社会大动荡。> >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1851年1 月),在广西桂平金田村领导拜上帝会众发动了反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经过两年战斗,太平军出广西,入湖南,克武昌,于三年二月(1853年3 月)攻占南京,遂定其为首都,改称天京,建立起与清王朝相对峙的农民政权。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下,全国各族人民纷纷揭竿而起,反清起义遍及大江南北,很 快形成了以太平天国为中心的全国农民革命战争的高潮。到同治三年六月(1864年7月),太平天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统杀下,终于失败。> >    就在清王朝全力镇压太平天国的同时,咸丰六年九月(1856年10月),英国侵略者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次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迫使咸丰皇帝出逃热 河。第二次鸦片战争同样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英、法、俄、美四国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中国半殖民 地危机进一步加剧。> >   经过太平天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猛烈冲击,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些人认识到,要改变受制于“四夷”的危局,应付内部 矛盾忧外患,保住统治地位,必须改变旧的统治方法,“师夷之长技”。从19世纪60年代起,清政府在“自强”、“求富”的旗号下,开展了以练兵及举办清代 后期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为主要内容的洋务运动。历时30余年的洋务运动曾给中国社会带来若干清代后期化的因素和气息。自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官僚在 经营军用工业的同时,陆续举办了轮船、煤矿等在民用工业,为清代后期工业产业的兴起创造了条件。不少人希冀以此达到富国强兵、摆脱外侮的目的,但是随着中 日甲午战争中方的失败,人们的这种愿望破灭了。中日甲午战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领土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加剧。为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 亡,中国人民在19世纪末掀起了两次影响重大的爱国救亡运动,即维新变法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   二十一年(1895年)初,签订 《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激起各界人民的愤慨。广东举人联络在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上书光绪帝,痛陈拒和抵抗、变法图强之道,并冲破清朝 不许结社的禁令,在北京、上海、长沙等地组织维新团体,创办报刊、学堂,大张旗鼓地宣传变法主张。光绪二十四年四月二十三日(1898年6月11日),锐 意变法的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正式变法,维新运动遂进入高潮。但维新变法遭到以太后为首的守旧势力的仇视,当年八月初六日(9月21 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下令逮捕、屠杀维新志士,废除维新派所有的改革计划和除京师大学堂以外的全部新政。维新运动至此失败。> >   继维 新变法运动之后,中国北方地区又爆发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在“扶清灭洋”口号下,义和团的斗争矛头直指外国侵略势力。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维护列强在华 的侵略利益,英、法、美、日、俄、德、意、奥等8个帝国主义国家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夏联合出兵,发动侵华战争,同年七月(8月),八国联军攻陷 北京,慈禧太后带光绪帝等仓皇逃往西安,同时下令屠杀义和团。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共同绞杀,震撼全国的义和团运动遭到了失败。> >   光绪二 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1901年9月7日),列强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空前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通过这个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完全把清政府置于自己的控制之 下,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从此变成了“洋人的朝廷”。此后,中国社会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空前尖锐,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此伏彼起、风起云诵,为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的蓬勃兴起奠定了基础。> >   宣统三年,终于爆发了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十一月十三日(1912年1月1日),中华成立;二十五日,清帝宣布退位。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为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打上了句号。> >   清代汉族社会的风俗文化,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按它自身的规律发展和演变的。> >   二、清代后期汉族风俗的演变轨迹> >   道光二十二年(1840年)的鸦片战争后,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纷至沓来,中国被拖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侵入,西方生活习俗也相继输入,中国汉族社会的风俗文化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清代后期汉族社会风俗文化的演变就总体而言,主要有以下特征:> >   1西俗东渐> >    西方生活习俗是通过洋货带入、传教宣扬、租界展示、出洋考察和大众传播这五条途径传入中国的。洋货作为西方文明的一种物质载体,在进入中国的时候,把西 方生活方式也带入了中国,使人们的经济生活在原有的传统色调之外增添了一些清代后期文明的色彩,并影响和改变着汉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汉族固有的习俗文化;西 方宗教的传入,不但直接使一部分人改变了信仰习俗,而且通过外国传教士的文化活动,西方文化和科学知识得以传播,促使中国人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和传统观 念,对接纳新事物、摈弃旧习俗采取更为积极的态度;外国侵略者依据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口岸建立的租界,成为中国人窥视、模仿西方生活习尚的窗口;大众传播媒 介对西洋风俗的评介,使人们大开眼界,并帮助人们有目地选择、学习对自己有用的习俗事象;一部分有幸到国外游历、出使、留学、考察的中国人,归国后不仅用 日记、游记,而且还用现身说法来介绍、传播刚刚从西方学来的新习尚。严昌洪:《中国代代风俗史》,浙江人民出版社199年版。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