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左宗棠和李鸿章的区别 左宗棠与曾国藩的关系:左宗棠为什么看不起曾国藩?

火烧 2021-05-20 00:06:19 1057
左宗棠与曾国藩的关系:左宗棠为什么看不起曾国藩? 左宗棠与曾国藩的官场恩怨左宗棠、曾国藩是晚清咸同时期一代豪杰,都为同治中兴立下不朽功勋,此二人与彭玉麟并称大清三杰,又与胡林翼、彭玉麟并称大清中兴四大

左宗棠与曾国藩的关系:左宗棠为什么看不起曾国藩?  

左宗棠与曾国藩的官场恩怨

左宗棠、曾国藩是晚清咸同时期一代豪杰,都为同治中兴立下不朽功勋,此二人与彭玉麟并称大清三杰,又与胡林翼、彭玉麟并称大清中兴四大名臣,还与李鸿章共称为曾左李。左宗棠、曾国藩二人共事十余年,交情甚厚,曾国藩对左宗棠还多有提携与相助之恩。然而自同治三年,湘军攻克天京后,二人割袍断义,再无书信往来,令世人为之惋惜。清末李伯元所著《南亭笔记》中对二人绝交经过有所记述。曾左二人的全集、年谱、传记中,也流露了两人由知己到交恶的原委。

左宗棠和李鸿章的区别 左宗棠与曾国藩的关系:左宗棠为什么看不起曾国藩?

左宗棠生性颖悟,5岁时就随父到省城长沙读书。1827年(道光七年)应长沙府试,取中第二名。他不仅攻读儒家经典,更多地则是经世致用之学,对那些涉及中国历史、地理、军事、经济、水利等内容的名著甚感兴趣。1830年,左宗棠进入长沙城南书院读书,次年又入湘水校经堂。他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在考试中7次名列第一。1832年,他参加在省城长沙举行的乡试中第。但好运也就此结束了,此后的6年中,他3次赴京会试,均不及第。

左宗棠是有大志的人,他并没有在京试的失意中走向人生的沉沦,也没有像有些落第文人那样从此寄情山水了此一生,尽管他的诗文才华出众。他决定不再参加会试,何必像范进一样在考试路上耗尽大好年华?从此绝意仕进,打算长为农夫没世,寻找新的报国途径。正如他后来所说,读书当为经世之学,科名特进身阶耳。

左宗棠的志向和才干,得到了当时许多名流显宦的赏识和推重。早在1830年,年仅18岁的左宗棠拜访长沙的著名务实派官员和经世致用学者贺长龄时,贺长龄即以国士见待。二十三岁结婚时,左宗棠就在新房自写对联以明志: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

1837年的春天,时任两江总督的陶澍回乡省亲。途经醴陵,县公馆的一副对联让他怦然心动:春殿语从容,廿载家山印心石在;大江流日夜,八州子弟翘首公归。这副对联,表达了故乡人对陶澍的敬仰和欢迎之情,又道出了陶澍一生最为得意的一段经历。

陶澍看了对联后很开心,他接下来走进县公馆,只见迎面是一幅山水画,上有两句小诗:一县好山为公立,两度绿水俟君清。其意即醴陵县那傲然屹立的山峰,皆是仰载陶公一腔凛然正气而生。小小醴陵,居然有自己的知己!陶澍无法不激动。这位60多岁的封疆大吏,当即提出要见见这诗文作者。

作者正是左宗棠,时任渌江书院山长。陶澍决定推迟归期,与素昧平生的左宗棠彻夜长谈,共议时政。左宗棠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拜陶澍为师,毕生仿效。陶公爱才,欣然应允。于是,一个落魄的穷举人,就这样做了两江总督府的四品幕僚。陶澍还以封疆大吏之尊,提出与左家结秦晋之好,将年仅五岁的惟一儿子陶桄,许配给左宗棠为婿,表明他对左宗棠才学与人品的器重。

更为值得一提的是,名满天下的林则徐对左宗棠十分器重,1849年,林则徐途经长沙,指名要见隐逸在老家读书的左宗棠。两人曾在长沙彻夜长谈,对治理国家的根本大计,特别是关于西北军政的见解不谋而合。林则徐认定将来西定新疆,舍左宗棠莫属,特地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宝贵资料和绘制的地图全部交付给左宗棠。后来左宗棠征战新疆,带的就是林则徐绘制的新疆地图。此番会见临别时,林则徐还写了一副对联相赠左宗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此联遂成千古绝唱。林则徐临终前还命次子聪彝代写遗书,向咸丰皇帝一再推荐左宗棠为绝世奇才、非凡之才。

是蛟龙总会腾渊,是猛虎总会出山。当时国家一直处于内忧外患、危急存亡之中,左宗棠是不可能长期退隐深山袖手旁观的。1852年(咸丰二年),当太平天国大军围攻长沙,省城危急之际,左宗棠终于经不住老朋友郭嵩焘等人的劝勉,应湖南巡抚张亮基之聘出山,投入到了保卫大清江山的阵营。左宗棠在炮火连天的日子里前来投奔,巡抚张亮基大喜过望,将全部军事悉数托付给左宗棠。左宗棠从此昼夜调军食,治文书、区画守具,各种建议都被张亮基采纳,并立即付诸实施,终于使太平军围攻长沙3月不下,撤围北去。左宗棠一生的功名也就从此开始。

曾国藩和左宗棠是湖南同乡,自从咸丰二年,曾国藩丁母忧在湖南原籍举办湘军,便和左宗棠有了交往。当时左宗棠为湖南巡抚张亮基幕僚,因公务而书信往来不绝,交情日厚。曾国藩对左宗棠,尤有提携之恩,这是后话。

1854年3月,左宗棠又应湖南巡抚骆秉章之邀,第二次入佐湖南巡抚幕府,长达6年之久。其时,清王朝在湖南的统治已岌岌可危,太平军驰骋湘北,长沙周围城池多被占领,而湘东、湘南、湘西广大贫苦农民,连连举事,此起伏彼起。左宗棠焦思竭虑,日夜策划,辅佐骆秉章内清四境、外援五省,苦力支撑大局。同时,革除弊政,开源节流,稳定货币,大力筹措军购:军械、船只。骆秉章对他言听计从,所行文书画诺,概不检校。由于左宗棠的悉心辅佐和筹划,不但湖南军政形势转危为安,出省作战连连奏捷,其它各项工作也取得显著成效。

左宗棠出佐湘幕,屡建功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时人有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之赞语,一些高官显贵在皇帝面前竞相举荐,咸丰皇帝亦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也因此而引起了一些人的忌恨和诽谤,特别是湖南水州镇总兵樊燮的构陷,险些使左宗棠性命不保,幸得好友胡林翼、郭嵩焘等人的仗义执言,潘祖荫、肃顺等大臣的披沥上陈,才使左宗棠转危为安,躲过一劫。

曾国藩后来因率领湘军镇压太平军,地位显赫,督两江,领四省,由他推荐而受提拔的不在少数,一时出现了天下提镇无不出于曾帅的传言。曾国藩素来知人善任,网罗人才;左宗棠虽未进士及第,但凭着自己的才学,此时已名满天下。曾国藩军中自然不能漏掉了像左宗棠这样的人才,左宗棠在咸丰十年被曾国藩聘为幕僚。

此时前线吃紧,满清王朝与太平天国的战争正处于胶着状态。曾国藩正当用人之际,于是便特意向清廷上折推荐左宗棠。折中曾国藩盛赞左宗棠刚明耐苦,晓畅兵机,并称当非常用人之际,应破格录用,对时局大有好处。由于曾国藩的极力推荐,左宗棠被清朝任命为四品京堂候补、襄办曾国藩军务的头衔,随后被曾国藩派往湖南招募湘勇。从此以后,左宗棠成为曾国藩的得力将领,须臾不可或缺。后清政府曾有意调左宗棠前往四川督办军务,征求曾国藩意见,曾国藩认为左宗棠思力精专,识量远大,勇敢任事,可以独当一面。但曾国藩正当用人之际,突然调走左宗棠,无异于断其臂膀,曾国藩婉言谢绝了清廷的谕旨,从中可见曾国藩对左宗棠多么器重。

湘军收复安庆后,为完成对天京的包围,进一步牵制天京外围的太平军,曾国藩决定对浙江出兵,那么选谁为统兵将领呢?曾国藩首先想到的是左宗棠。曾国藩认为左宗棠平时用兵,取势甚远,审机甚微,可挑大梁,不可久居人下,埋没人才。曾国藩不但把驻扎在赣浙边界的湘军统归左宗棠节制,而且给了他向皇帝的专奏权和征收厘金权,从此左宗棠青云直上,他在对浙用兵中充分显示了自己的才干,和中兴名臣曾国藩李鸿章共称为曾左李。此时曾国藩对左宗棠的信赖已是无以复加。往来书信中处处对左宗棠以兄相称,而自谦为弟。二人的关系也相当默契,曾国藩对左宗棠十分信赖,左也摸透了曾的秉性,二人配合,相得益彰。一天曾国藩出营巡察湘军,在途中忽觉有要事需上奏朝廷,晚了怕误事,正在踌躇时,忽闻营中炮声隆隆,回营后问属僚,回答说:左师爷写了上奏的折子,正在祭拜。(按:清制度规定督抚上奏朝廷的奏折需祭拜后方可送出。)曾国藩急忙让左宗棠取来奏折查看,左宗棠所写的正是他要上奏的,于是两人捋髯大笑。

然而两人在表面友善的背后,并非毫无矛盾。左宗棠个性刚直果断,慷慨激昂,是非分明,疾恶如仇。虽然才华横溢,恃才傲物,然而多次进京赶考,却又始终铩羽而还,长期的郁郁不得志和寄人篱下,使他又具有特别敏感的禀性,稍被人怠慢或过分谦让,都可引起左宗棠激烈的反应,而且言词辛辣,令人不快。曾国藩曾因此说左宗棠措辞过峻,不无令人难堪之处。有一次曾国藩在给左宗棠的信札中出于谦让用了右仰字样客套,左宗棠很是不快,说道:他写了‘右仰’难道要我‘左俯’不成!左宗棠的此言传到曾国藩耳里,曾国藩自然心生不快。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