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积苦力学 第十一节 天下苦秦――严刑峻法积恨成薪

火烧 2022-09-22 19:40:56 1038
第十一节 天下苦秦――严刑峻法积恨成薪   毋庸置疑,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一。但是,正如同中外历史上所有的杰出人物一样,秦始皇无论是其人格,还是其治国方略也同样存在着一 些重大缺陷。

第十一节 天下苦秦――严刑峻法积恨成薪  

积苦力学 第十一节 天下苦秦――严刑峻法积恨成薪
  毋庸置疑,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历史人物之一。但是,正如同中外历史上所有的杰出人物一样,秦始皇无论是其人格,还是其治国方略也同样存在着一 些重大缺陷。有人说,如果秦始皇能够“逆取而顺守”,薄徭赋,省民力,去酷刑,行分封,施仁政,那么秦王朝传之二世、三世,乃至万世,也不是不可能的。也 有人说,秦始皇最大的失误,是没有立太子,没有稳定而有序地安排好接班人,如果早立太子扶苏为储君,那么即便是突然去世,也不会发生沙丘之变,秦王朝在扶 苏仁政的调适下,就不会出现遽兴暴亡,宗祀灭绝的悲剧。这些说法有没有道理呢?我认为如果就其历史的偶然性来讲,不是没有道理,然而,如果全面分析秦王朝 创建之初的各种社会矛盾,我们就会发现:第一,秦始皇不可能,也来不及调整国家的大政方针,潜伏在社会各个层面上的最深层次的矛盾,不容得他马放南山,刀 枪入库,放松政治警惕;第二,即便是公子扶苏上台,已经深入秦人文化精神层面的法治理念,和自秦孝公以至秦 嬴政的法治传统,将会使得这位仁慈的秦公子难以 超越传统的羁绊,也未必能施行所谓仁政,即便施行,也不见得就能达到“垂拱而治”的盛世境界。 >   据张分田先生分析,从创建之日起以至末期,秦王朝这艘航空母舰就一直颠在各种明的、暗的、形形色色的政治逆流所造就的旋涡之中。具体说来,这些随时都有可能颠覆大秦帝国的敌对势力由以下八类人物组成: > >    一是六国余孽。国破山河在,祀绝人未死。在统一天下的战争中,秦军虽然摧毁了山东六国的都城,俘虏和追杀了六国君臣,但是,秦始皇并没有将他们斩尽杀 绝。比如,灭韩之后,秦军并没有杀掉韩王安,而是让他继续留居新郑,然而三年之后,当韩王安要被迁徙到郢陈(楚的旧都)时,韩国的旧贵族就在韩故都新郑发 动了较大规模的叛乱,秦军平息了这场叛乱,为了根除祸患,秦军不得不杀掉韩王安。这说明,不管秦始皇如何对待被灭国的君主,被灭者一方总是以仇雠视之,伺 机报仇雪恨,以图恢复。事实上,六国余孽的数量的确很多,秦灭齐国之前,就有数以千计的楚、赵、韩、魏等国的士大夫逃居在齐国。这些旧贵族可能数以万计, 他们隐姓埋名,蓄志以待,伺机而动。在这些旧贵族和旧臣中,不乏将帅之才,谋略之士,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韩公子 张良,楚贵族后裔项梁、 项羽,魏公子魏豹, 故齐王田氏之族的田儋,韩王信等人。这些人在秦末的农民起义中,都趁势而起,成为反秦主力。 > >   第二类为仇秦的“侠士”。这类人物可以以 高渐离为代表,虽然他们出身平民,与秦没有直接的为仇缘由,但是他们因“义”而仇秦,往往会以不同的面目出现,奋不顾身,放命一搏。比如高渐离本是一个屠 狗的屠夫,因为善击筑(一种乐器),与荆轲有过交情。荆轲刺秦王失败后,高渐离改名换姓,为人做杂役,因为击筑的才艺出众,被选入宫,为秦始皇击筑。后 来,被人告发,秦始皇因为爱惜他的才艺而赦免了他,可是他并不领情,在筑里放了铅块,趁着秦始皇沉醉音乐,接近秦始皇,用筑猛击。大概由于他眼瞎了的缘 故,没有击中,反而被杀。再比如,公元前217年,秦始皇和四个武士夜里微服出游,在兰池这个地方,遇见了一名刺客。这位刺客武艺高强,要不是随行的四名 武士拼力相救,秦始皇很难幸免。这位刺客逃遁之后,秦始皇在咸阳搜捕了20多天,也没有找到刺客的影子。这说明宫里宫外,都有刺客的同党。这种似乎无处不 在的危险,使得秦始皇防不胜防。 > >   第三类是六国遗民。新不如旧,人之常情。山东六国之人,虽然也对故国旧主不满,但国破家亡的人生际 遇,也使得他们对故国旧君有着怀恋之心,与新朝离心离德。项梁和项羽的谋士范增曾分析天下人心向背时说,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返,楚国人哀怜 至今,所以过去的楚南公就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如果将军你能够起兵,拥立楚怀王的孙子为君,恢复楚国,那么,楚国的民众都会归附你。事实也正是这样, 及至陈胜、吴广起义,六国之民,赢粮景从,风起云涌,成了反秦势力的基本群众。 > >   第四类是挟私报复之人。这类人因种种原因,对新王朝和 秦始皇不满,寻机发泄,唯恐天下不乱。比如引发“焚书”、“坑儒”的侯生、卢生,那些没能亲自参与封禅大典的齐鲁儒生,被革职的官吏,被刑罚的黔首,以及 叛臣降将等。这些人或捕风捉影,煽风点火,或假托天命,制造流言,总之是不让秦王朝有些许安宁。比如“阿房,阿房,亡始皇”歌谣的流布,“亡秦者胡也”的 谶(chèn)语,“始皇帝死而地分”的石碣(jié)等的制作者,他们除了反映民众的愤怒情绪之外,同时也借以发泄自己内心的恶毒诅咒。 > >    第五类是心怀不轨之人。这类人历朝历代都有,且数量不小,能量巨大。他们未必与秦王朝有深仇大恨,也并非出于正义之心,但一有机会便不择手段以逞其欲。 比如赵高之流。赵高本是“诸赵疏远属”,也就是与赵王室已经很疏远的破落子弟。因为他的父亲犯罪被处宫刑,其母被罚没为官奴,与人野合而生赵高。因而赵高 及其兄弟数人,都生于隐宫,成为被阉割的宦官。秦始皇见赵高能力强,又精通狱法,所以抬举其为中车府令。然而,赵高为了报一己之私仇,策划沙丘之谋,废长 立幼,导致秦王朝灭亡。 > >   第六类是草莽英雄。此类人物古时称其为“盗”,后世称之为“绿林好汉”。秦王朝法繁刑苛,人民动辄得咎,或被 “黥为隶臣”,或被“刑为城旦”,许多人为了逃灾避祸,亡命江湖,靠打家劫舍为生。这些人平时隐迹山林,一旦有 风吹草动,便会啸聚成军,甚至“席卷千里, 南面称王”。比如 刘邦手下的大将彭越,就曾经“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刘邦手下的另一个大将英布,原来就是一个为秦始皇修筑陵墓的刑徒,陈胜起事之后, 率众千余,亡之江中为盗,先后在项羽、刘邦帐下为将,后被刘邦封为淮南王。 > >   第七类为“天下豪俊”。“治世”之时,这类人物或隐身朝 市,或避难山林,“乱世”之时,则相机而动,或为军中谋士,或为帐前幕僚,或为君国相邦。如张耳、陈余等人。张耳年轻时,当过魏公子毋的门客和魏国的外黄 令,和陈余是刎颈之交。秦始皇多次下诏,让两人为秦官吏,可是两人千方百计找各种理由推辞不就。陈胜起兵之后,两人投奔其帐下,为之出谋划策,并奉命辅佐 武臣“北略赵地”。此外,还有诸如 孔子的后裔孔甲等鲁国的儒生,陈胜起兵后,孔甲为陈涉博士,最后竟然与陈涉同生共死。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