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过程 李鸿章签马关条约:也曾据理力争却只能在对错间抉择
李鸿章签马关条约:也曾据理力争却只能在对错间抉择
导读:李鸿章签马关条约,李鸿章为什么要签订马关条约?马关,日本的一个小镇,日人又称为下关。清光绪廿一年二月廿八日(公元1895年3月24日),这个过去默默无闻无闻的小镇突然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
李鸿章签马关条约,李鸿章为什么要签订马关条约
这一天,因甲午战败,奉清政府之命前来马关议和的头等全权大臣李鸿章,在下塌的旅馆门口遇到了狙击手。当时弹伤颊骨,血流满面。立即成为全球特大新闻。
这一枪对时年73岁的李鸿章来说,有点像无妄之灾,因为在他之前,清廷已经另外委任了议和大臣。但是当清廷派出的谈判人选被日本拒绝后,他却像过去这个衰朽的王朝多次发生过的事情那样,再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为什么日本人拒绝另外的谈判对手?为什么李鸿章必须到马关?狙击手是谁?他为何要行刺李鸿章?凶手是否为日本政要所指使?除了这起轰动一时的行刺案,当年在马关还发生了什么?马关议和给李鸿章、日本人乃至晚清政局和社会又带来了什么?……
在李鸿章赴日前两个月,受命前往马关议和的是户部左侍郎张荫桓与代理湖南巡抚邵友濂。两位相当于今日之省部级的官员,却被日本谈判代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挡了回来,通常都说日本人嫌这两位名望不彰,非清王朝中重量级人物,也许日本人的确有这个小九九,但摆在台面上的理由却极其正当:事关战争与和平的谈判,中国的代表未得到皇帝授予的充分权力,不合国际公法。陆奥宗光后来在口述回忆录《蹇蹇录》中甚至说,他和伊藤博文对此早有准备,因为清国予其使臣之所谓全权,往往有不符国际公权上之例规,他和伊藤博文决定,首先审察彼等所携全权委任状形式如何,如缺国际公法普遍之例规,未进入正式媾和谈判之前,立刻拒绝与其继续谈判,后来果如吾侪所意料,发现清国使臣未带国际公法上普通之全权委任状。彼等首先提出其所谓国书,此只为一种信任状,决非全权委任状。作为新兴强国的日本,处处搬弄所谓国际惯例,有些让中国人恼恨,但也因此保证了其看似无礼,却并未在外交上失分。
伊藤博文一方面把张、邵二代表拒之门外,另一方面又在私下里请中国代表的随员转致我对李中堂最诚实之口信,希望中国任命有正当资格之全权使臣,实际上已经显示,日本人愿意以时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在清廷位高权重且有国际声望的李鸿章作为谈判对手。
李鸿章之所以不得不来马关,除了日本人的器重,当然还因为他在清廷眼里,应该为甲午之战的失败负起责任。甲午之战前,李鸿章因平太平军、剿捻等军功和兴办洋务的实业,被西方观察家认为是足以和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比美的东方伟人。如果没有日本,有理由相信,李鸿章会戴着这顶帽子进入历史。也许他该感叹一句:日本啊日本……
晚清的人们震惊于欧风美雨,日本之崛起实未进入国人视线,一句蕞尔岛国将轻慢之情显露无遗。平心而论,李鸿章倒是睁眼看日本的先驱,他最早意识到,崛起的日本是中国的一大隐患,不能等闲视之。
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时年50岁,已经接替曾国藩,升为直隶总督这一地方官员之首的李鸿章,为中日订立商约,和日本人刚刚打过交道,即在给朋友的私信中,一方面对日本表示不满,指责日本议约甫定,忽又派人来津商改,狡黠可恶。另一方面,对其维新图强又与中国比邻深以为忧,认为该国上下一心,皈依西土,机器、枪炮、战舰、铁路,事事取法英美,后必为中国肘腋之患。积弱至此,而强邻日逼,我将何术以处之?
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肩负北洋海军建设重任的北洋大臣李鸿章向朝廷奏报:日本步趋西法,虽仅得形似,而所有船炮略足与我相敌,若必跨海数千里与角胜负,制其死命,臣未敢谓确有把握。

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因上一年朝鲜内乱,与朝鲜关系特殊的中日两国在天津商讨解决办法,中方代表是李鸿章,日方代表即伊藤博文,会议的成果是签订了《中日天津条约》,条约规定:朝鲜若有重大变乱事件,彼此出兵先行文知照,事定即撤回。此款无异于承认中日共同保护朝鲜,均有出兵之权利,种下甲午之战的祸根。本次谈判让李鸿章对日本和伊藤博文有了更切近的认识,签约次日,他在给出使日本大臣徐承祖的书信中通报谈判情况时说:伊藤大使在津两旬,会议七次,始将条约订妥画押。……伊欲鄙人奉特派赴日,便可相让,法事未了,碍难分身。伊藤治国才猷精敏,如银行铁路章程,望时与探讨,详示为盼!同时又向总理衙门密奏,称许伊藤博文是治国之大才,认定十年内外日本富强必有可观,此中国之远患,祈当轴诸公及早留意。
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这是甲午之战的前一年,李鸿章在给出使日本大臣汪凤藻的信中,表示日本海军的实力实在我军之上,他说:东洋蕞尔小邦而能岁增铁舰,闻所制造专与华局比较,我铁舰行十五海里,彼则行十六海里,……盖以全国之力专注于海军,故能如此,其国未可量也。以全国之力专注于海军,李鸿章认为这就是日本海军发展迅速的根本原因。而我们呢?则正以全国之力筹备慈禧太后的万寿庆典。李鸿章在给同僚的信中当然不敢发牢骚,不但不敢,在挪用海军军费以娱太后的问题上,他还表现得很会来事儿,颇受后人斥责。然而不这样,他如何保住北洋大臣的官位?即使李鸿章不惜乌纱,换一个北洋大臣,还能扛下去吗?
中日甲午之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也几乎葬送了李鸿章大半生辛苦积攒的声名。甲午一败,李鸿章该不该负责,究竟该负多大的责任?围绕这一问题,历来史家众说纷纭。笔者的粗浅看法是,对此不能混一而谈,首先应该分清哪些问题李鸿章无法负责,哪些问题又是李鸿章理应负责的。
相关文章
- 李鸿章帮谁签了辛丑条约 李鸿章在签订《辛丑条约》后为什么会悲痛吐血?
- 李鸿章帮谁签了辛丑条约 李鸿章日本签订《辛丑条约》时有着怎样的无奈?
- 李鸿章帮谁签了辛丑条约 李鸿章,因为签订了辛丑条约就应该被国人辱骂吗?
- 李鸿章帮谁签了辛丑条约 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后为什么会悲痛吐血?
- 李鸿章吐痰 李鸿章《辛丑条约》-大口吐血
- 李鸿章帮谁签了辛丑条约 李鸿章在《辛丑条约》上不愿签全名,为何最后只写了一个字?
- 李鸿章帮谁签了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中李鸿章的签名,为什么会写成「 ”肃”字
- 李鸿章签马关条约 委曲求全:李鸿章签《马关条约》挨骂冤不冤?他该被骂?
- 李鸿章签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中,李鸿章为什么最后的署名是清国呢?
- 李鸿章和谁一起签订马关条约 李鸿章去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时被人刺杀,刺客最后的下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