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征文 [原创][国史征文]说说《三国》中的孙权
[原创][国史征文]说说《三国》中的孙权
[原创][国史征文]说说《三国》中的孙权
漫长的中华文明史,历经五千余年,夏商周、春秋战国、三国、五代、隋唐宋……,人才辈出、个性鲜明。这些人物或多或少地在历史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影响,给后人留下评说的资料。在三国中,孙权就是这样一位……。
《三国演义》书中称此人为“碧眼儿”,据此推测此人可能是欧洲血统。是书中唯一一个写了父兄三人的角色。书中对此人着墨不多,自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杀于吉,碧眼儿坐领江东”至第八十四回火烧连营后,再无较大篇幅的描写。而在这五十多回的章节中,除了火烧赤壁一战着墨较多外也不是作为主角出现,远不像另外两个主角都有整章的篇幅描述。但是此人是书中一个不可或缺的人物,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他不像他的哥哥孙策那样脾气暴躁,含蓄的多,从没有大发雷霆的时候,皆因如此他身边的人都直言敢谏。而作为一国之君的孙权,对臣下的意见也能够很好的接受、采纳。孙策死后,他不是马上按照哥哥原有的方针行事。当他刚从哥哥孙策的手中接过国事,就立刻虚心的向周瑜请教“今承父兄之业,将何策以守之?”,对周瑜推荐的鲁肃他也是言听计从“甚敬之,与之谈论,终日不倦”甚至“抵足而眠”。皆因此,他才能够一小小年纪率领众多的元臣老将与蜀魏两国鼎足而立,他的身边从不缺忠臣良将,可以说东吴直至最终也没有出现蜀国那样“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现象。这是以“占人和”之名的蜀国也没能做到的。
非但如此,孙权总是能够在众说纷纭中找到最佳的意见,予以采纳。这可能也是他能够纳谏如流所致吧。这一点也是刘备所难以相比的。
![国防征文 [原创][国史征文]说说《三国》中的孙权](http://img.zhputi.com/uploads/7088/70881d0a135a0d18614af67d9264e75750324.jpg)
赤壁之战,面对强大的魏国,众臣言战的少、言降的多,就连孙策留下的信臣“内事不决问张昭”的张昭也说“不如且降之以图后计”。而当他面对着众臣与孔明的夸夸其谈,一言不发始终保持沉默,直到周瑜跟他分析了双方形势,战与和的利弊,他决然挥剑斩案发出了“有再言降者,如此案”的命令。可见此人有独立判断、力挽狂澜之能。
美人一计,计出周公瑾。但也并不能够排除孙权在考虑孙、刘两家联合抗击魏国的大计,只不过事情变数过大失控,事情没能按照预想发展而已。试想,如果孙、刘两家真地联合起来,曹操还敢明目张胆的做大吗?
孙权启用年轻的周瑜,赤壁一战曹操丧胆。启用基层干部、当时并不十分有名的吕蒙,荆州一战把锋芒正盛的关羽打得一败涂地,连命都丢了。启用年少又无名的陆逊,V亭一战把气焰嚣张、来势汹汹的刘备烧回了老家,一蹶不振。可见此人用人之能绝非一般。
----孙权
雄踞东吴倚大江,
弟承兄业纳贤良。
赤壁决策识妙计,
美人计出缺主张。
江口孺子拜大将,
V亭蜀帝意仓皇。
若得诸葛卧龙助,
魏蜀焉能睡身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