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历史文化 五峰山的历史文化遗迹
五峰山的历史文化遗迹
区域内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清光绪版《续修崞县志》载:“五峰山,在县治东二十五里,五峰高耸,松柏万千,苍蔚深秀,分域而生,移栽互埴则不荣,根巨末锐,形类犀角,俯临滹沱,似人俯首而卧。
旧志所谓地角枕流,为崞县八景之一。
中峰圣母殿泉水出神像下,祷雨辄应。
通志云:天涯为天涯,五峰为地角。”历代名士墨客曾游五峰山络绎不绝,并留有许多诗赋。
唐懿宗大中八年,由国子监毛博士出任简州刺吏的雍陶曾于十年间两游五峰山,写下了四言绝句:“每忆云山养短才,悔缘名利 人尘埃。
十年马足行多少,两度天涯地角来。”
建在中峰之上的寿宁寺,山门悬匾“五峰圣境”。
接官厅面宽三间,内部陈设唐代以来各种佛像45尊。
圣母殿亦为三间,有圣母等塑像六尊。
传说,此圣母由原来民间贤淑善良的线姑娘坐化,主管风调雨顺,座下一眼山泉,历史上原平境内逢有大旱,乡民多来此处祈雨,流传众多美妙的故事。
而令,这里风景优雅,成为人们欣赏大好河山的旅游胜地。
寿宁寺内,还保存有清康皇帝御笔“五峰化宇”真迹。
寿宁寺始建年代不详。

明嘉靖十年碑载:“上下左右基址布置咸有条理-----于至顺元年重修,洪武十年再度修葺。”这通石碑将有史记载的重修时间追溯到了元代,而去年新修千佛殿时从旧址挖出了隋唐时代硕大的宝装莲瓣柱础石和灰色大板瓦,是当年古庙遇火毁损后残存的遗物。
由此可以断定,寿宁寺建寺初始时间最迟应在隋末唐初。
相传,清顺治帝福临第四子玄烨出征边地,战事失利遭遇饥渴,遇一妇人食物相助。
玄烨感其恩德,问其住址,妇答曰:山西五峰山。
玄烨即位登基后,派员专访五峰山,结果在崞县东五峰山见有一座圣母庙,才知当年相助之妇原来早成神仙。
遂颁诏下旨,敕封为“金天圣母”,于四月初六亲往祭之。
之后,康熙帝号令崞县知县于每年四月六日代帝而祭,五峰山寿宁寺便由此建起一座为祭圣母线娘娘而专设的官厅(即今罗汉堂,也叫三圣殿)。
五峰山外围练家岗村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惠济寺。
寺庙坐北向南,创建于唐,重修于宋,建筑完整,其中正殿为宋代建筑。
神台上有宋代彩色泥塑10尊,造型优美,线条流畅,与五台山中心区宋代彩塑别具一格,跟太原晋祠宋塑属同一流派,是研究五台山外围佛像艺术的典型实物。
大殿内,还保存有宋、明时期木雕像150余尊,姿态各异,刻工精细。
殿内悬有联匾,上书:“宝殿巍峨,已接三清法界;天香缥缈,如游九府神宫。”五峰山周围,是原平市杏子的集中产区。
每逢杏熟季节,香飘十里,吸引着许多远方商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