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历史文化 巍山县的历史文化
巍山县的历史文化
巍山地处云南省西部的哀牢山和无量山上段,山川秀丽,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
巍山历史悠久,是云南省设治最早的郡县之一。
据史籍记载,西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设邪龙县,元代设千户所,明代设蒙化府,清代没直隶厅,民国时曾设行政专署,1956年成立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
巍山自西汉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巍山从唐代开始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一直是滇西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巍山曾是南诏国的故都。
唐初,洱海地区"六诏"兴起,其中蒙舍诏,蒙糊诏就在巍山境内,因蒙舍诏在五诏之南,故称南诏。
自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南诏始祖细奴罗建立大蒙国,称奇嘉王。
建都巍山图山的图城,到其曾孙皮罗阁统一六诏建立南诏政权。
这个在祖国西南边疆由少族民族执政的显赫一时的南诏国,对祖国统一、民族团结作出了历史的贡献。
南诏国经十四主,传位十三世,共历时253年,与唐正朝相始终。
南诏在巍山发祥并经营四代,即从唐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细奴罗避难定居巍山巍宝山至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皮逻阁迁都大理太和城止,历时114年。
据考证巍宝山前新村亦即南诏始祖细奴罗自衰牢山避难至蒙台川的耕牧之地。
现存巍宝山南诏土主庙是细奴罗孙盛罗皮所建盖的,内奉细奴罗塑像。
此外,境内尚有南诏早期经营的梅子菁、蒙舍城、咙吁图城群遗址。
巍山是云南推行土司制度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南诏后裔、彝族首领天摩牙九部火头左禾,因支持明王朝征战有功被封为土知州,推行土司制度。
左氏承袭土知府一直到清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共十七世,历任知府18人,时间长达514年。
巍山是回族首领杜文秀反清起义誓师之地。
清咸丰六年(公元1856年),杜文秀遥奉太平天国号令,在云南滇西领导的反清起义,威震云南,影响全国。
坚持斗争18年,首举义旗就在巍山县永建乡大围埂和小围埂村。
据史书汇载,中原文化在巍山传播较早。
南诏细奴罗时,即劝民习读汉书,敦崇八行。
明洪武中建盖孔庙,此后,兴建书院,讲学课试,尚文敦礼之风历久不息,人才辈出,佳作不乏,曾被清廷御封为云南全省四大文献名邦之-。
巍山也是滇西著名的宗教圣地之一。
巫教、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甚为盛行,其中尤以巫教、道教、佛教历史最为久远。

境内有巍宝山、巫印山,小鸡足山等名山以及天魔牙寺、伏虎寺,降龙寺、玄尼守,灵岩寺等等道佛寺观。
白唐代以来,在境内修建大批宗教寺庙,这些寺庙历代不断修复重建,1994年巍山古城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巍山还是云南省宗教工作重点县之一,道教、佛教、伊 斯兰教、天主教、基督和原始宗教都有悠久的历史,县内还有玄珠观、圆觉寺、云隐寺、 是和庵、龙于山、五印山、三鹤洞、圭峰寺、清真寺等等。
据统计全县现有佛寺85座,道观104座,原始宗教78座,目前已发现新石器时代的遗址16处, 各级各类馆藏文物共2100多件,省、州、县各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30多处,明代以来人文蔚起,出过 进士20多人,举人200多人,留下许多珍贵墨迹,清乾隆年间,被御封为"文献名邦"巍山古城始建于明洪武 23年,城内古建筑星罗棋布,主要标志拱辰楼建筑雄伟壮观。
有的文物古迹如巍宝山道观古建筑群,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巍山是个多民族聚居区,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璀璨。
境内主要有汉、彝、回、白、苗、傈傈等6个世居民族。
汉族主要是明代中原王朝在巍山汶蒙化卫兵戍守时进入,主要来来自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省、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大族。
彝、回、白等其他民族为当地土著或由外地较早迁入的民族。
巍山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和节日,民族风情绚丽多彩。
彝族的打歌、火把节。
回族的开斋节、 宰牲节、亡人节及回族妇女的姑太节等,汉族的洞经音乐,祭孔音乐 ……都颇具特色。
巍山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众多,风景名胜荟萃,古建筑建造精美,已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古迹点多面广,景观别致。
巍山的民族民间 艺术古朴深厚,1997年彝族民间艺术节团应邀到日本出席第六届南亚民族民间艺术节,1988年国务院公布 巍山为对外开放县,并把巍山列为国家级的大理风景名胜区景点;1992年林业部批准巍宝山为国家级森林公 园;1994年巍山古城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巍山又是云南省著名的侨乡,旅居欧、美、亚太地区各国的华侨约1400多人。
总而言之, 巍山是一片神奇多姿的土地,是旅游、观光、度假、疗养和考古的极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