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中国归还者联络会在战后怎样发展起来的?
解密:中国归还者联络会在战后怎样发展起来的?
「中归联」是1957年9月在日本成立的中日民间友好组织。成员全部来自1956年6月至8月从中国抚顺、太原等战犯管理所释放回国的原日本旧军人。根据该组织「会则」规定,「中归联」是「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犯下了非常多罪行的人,站在人道的反省之上,反对侵略战争,维护和平与日中友好而作出贡献为目的」。「会则」规定,「加深对侵略战争罪行的反省及学习活动,并为此,应广泛开展各项活动;反对军国主义,保卫和平,联合为和平与日中友好为目标的各界团体,为促进日中友好开展各项活动」。
「中归联」采取民主制原则,在日本各都道府县设立支部,每两年召开的会员大会,为最高决议机关,负责「审议决定、决算、活动方针、选举等事务」。「中归联」经选举产生会长、副会长、常任理事、事务局长、监查、顾问等职。在会长下设立事务局、财务部、反战和平部、日中友好交流部、宣传部、资料部和组织生活部。首任会长由藤田茂担任,第二任会长由富永正三担任。在全国组织下,「中归联」还在日本各地分设了支部。截至1989年底,「中归联」在日本全国分别设立了北海道支部、山形支部、千叶支部、杨木支部、琦玉支部、东京支部、神奈川支部、山梨支部、长野支部、静冈支部、爱知支部等14个支部和4个地区联合支部,几乎涵盖了日本各都道府县。在各地设立的支部长负责主持和召集所属地会员的活动。
当然,该会的发展也并不是非常顺利的。「中归联」会员回到日本之后,首先遭到了日本国内新闻媒体的「抹红」。一些媒体以为这些从「共产中国」回来的旧军人「已被中共洗脑」。为此,这些从中国回国的原战犯,受到日本社会的百般歧视而找不到工作,不得不几人合伙租房,靠打短工来维持生计,甚至不时还受到日本警察的+陆检」或搜查。除了受到当时日本当局的政策敌视外,该会自身也经历了从成立、发展到分裂,又从分裂最后合并统一的过程。1957年9月成立后,在最初的十年中,在藤田茂会长下,设立了副会长、常任理事长、常任委员长和事务局长负责会员大会的召集和日常联络会的运营工作。但是在1967年由于受到中日两国政治影响,该会分裂成「中归联(正统)组织」和「中归联」两个组织。「中归联(正统)组织」的会长仍然由藤田茂担任,而新分立出去的「中归联」则由岛村三郎担任会长。这一时期,两个组织分别进行了组织机构改组。其中,「中归联(正统)组织」除会长藤田茂外,副会长缩为一人,由国友俊太郎担任,取消了常任理事长一职。而分立出来的「中归联」会长在岛村会长任期两年后,由杉原三郎担任,在富永正三担任会长后的1986年,两个组织才又恢复统一状态。这一期间,分立出来的「中归联」采用了会长、副会长和常任委员长的体制,没有设立常任理事长,更没有设立事务局等部门。在1986年10月,上述两个组织达成合并意向后,新的「中归联」又恢复到了设立之初的体制,即采用了会长、副会长、常任委员长、事务局的体制。
诚如一些学者所指出的那样,1972年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前的中日民间交流是战后中日关系交流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在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化之前,日本民间的一些主张中日友好组织在推动中日两国关系正常化过程中所作出的努力尤为瞩目。为此,在中国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中也多有涉及。从研究的总体趋势上看,中国学术界虽然积极评价了1972年以前日本的民间组织在推动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中的作用,并从学术研究的高度对于民间交流的特征、作用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将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像1949年日本成立的「旧中贸易促进会」、日本「旧中友好协会」以及《廖高贸易》等中日民间组织在促进中日经贸往来上的活动和意义。换句话说,仅仅从促进中日民间经贸往来上去理解和评价日本民间友好组织,并以此来概括战后至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前的中日民间交流活动是不全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