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沙丘之变的主谋是谁 第一节 沙丘之变――篡诏夺嫡埋下灭亡之根
第一节 沙丘之变――篡诏夺嫡埋下灭亡之根 谈及秦亡于二世,史家多以具有仁爱之心的扶苏未能继承帝位为憾。如果扶苏能够继承帝位,那么扶苏就会对 秦始皇的暴政作出修正,虽然秦王朝也会发生政治 动荡,但凭

第一节 沙丘之变――篡诏夺嫡埋下灭亡之根
谈及秦亡于二世,史家多以具有仁爱之心的扶苏未能继承帝位为憾。如果扶苏能够继承帝位,那么扶苏就会对 秦始皇的暴政作出修正,虽然秦王朝也会发生政治 动荡,但凭扶苏的朝野威望及其政策的调整,秦王朝极有可能渡过几十年的动荡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然规律的淘汰,那些被灭国的王公贵族的复国情绪都会自然 消解,秦王朝的统治将日益巩固,即便是出现些许动荡,帝国大厦也不会轰然倾覆,秦王朝统治延续三世五世也不是不可能的。 > 这是一个善良 美好的理想假设,这个假设不是没有道理,然而,历史是由不得假设的,扶苏两次被发送到北方守边,就已经决定了秦王朝倾覆的命运不可逆转。沙丘之变固然有种 种变数,比如,如果这次巡游胡亥没有跟随秦始皇而留在咸阳;如果蒙毅赶在秦始皇死亡之前回到秦始皇身边;如果秦始皇颁发的让扶苏继位的诏书,在秦始皇咽气 之前发出;还有,如果 李斯坚决不同意赵高的夺嫡阴谋,等等,只要有一条成为现实,赵高篡改诏书的阴谋就不可能得逞。但这些都只能是假设,而历史就是这样诡 谲(jué)无情,一个小小的中车府令的一个大胆冒险而又十分缜密的夺嫡计划,竟然断送了声威赫赫的大秦帝国。 > > 如前所述,秦始皇三十 七年(前210)十月,秦始皇巡行出游到会稽山,沿海北上,到达琅邪山,然后从琅邪北上到达成山,辗转来到芝罘。在芝罘,秦始皇射杀一条大鱼,这才取道临 淄西归。然而,车队到达平原津的时候,秦始皇患了重病。这时,一贯怕死、忌讳说死的秦始皇终于明白,他也是肉身凡胎,死亡已在眼前。于是,他让中车府令赵 高写诏书给公子扶苏,让他赶回咸阳,参加葬礼。然而,这封书信还没有发出,秦始皇就撒手西去了。秦始皇死后,丞相李斯认为皇帝在外面去世,又没正式确立太 子,贸然发布皇帝去世的消息,会引起天下动荡,所以就保守秘密,把秦始皇的尸体安放在一辆既能保温又能通风凉爽的车子中,让百官还像往常一样奏事及进献饮 食。 > > 秦始皇的车驾昼夜兼程向咸阳进发,行进途中,赵高趁机发动和实施废嫡立幼的阴谋。根据《史记·李斯列传》记载,胡亥和李斯最初都 没有夺嫡立幼的想法,只有赵高担心扶苏即位后蒙氏一族得势于己不利,又因为自己是胡亥的老师,胡亥即位自己必然大富大贵,所以,就扣留了秦始皇赐给扶苏的 诏书,继而怂恿公子胡亥说:“皇帝去世了,可并没有留下诏书封诸子为王,只是赐给长子扶苏一封诏书。扶苏到咸阳以后,就登位做皇帝,而你却连尺寸的封地也 没有,这怎么办呢?”这时的胡亥还比较理性,并不像后来那样昏聩,他说:“本来就如此,我听说过,圣明的君主最了解臣子,圣明的父亲最了解儿子。父亲临终 时既然未下命令分封诸子,那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意思是说父亲认为自己不行,父亲不封自己是 天经地义的事。可是赵高却说:“事情并非如此。如今天下的大 权,无论谁的生死存亡,都在你、我和李斯手里掌握着啊!希望你好好考虑考虑。更何况驾驭群臣和向人称臣,统治别人和被人统治,难道可以同日而语吗!”胡亥 说:“废除兄长而立弟弟,这是不义;不服从父亲的诏命而惧怕死亡,这是不孝;自己才能浅薄,依靠别人的帮助而勉强登基,这是无能;这三件事都是大逆不道 的,天下人也不服从,我自身遭受祸殃,国家也会灭亡。”听听,这时的胡亥,还是很明白一些为臣为人子的道理的。 > > 然而,赵高要利用胡亥 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他也找出一大堆理由,引经据典地说:“我听说过商汤、周武杀死他们的君主,天下人都称赞他们的行为符合道义,不能算是不忠。卫君杀 死他的父亲,而卫国人民称颂他的功德, 孔子记载了这件事,不能算是不孝。更何况办大事不能拘于小节,行大德也用不着再三谦让,乡间的习俗各有所宜,百官的 工作方式也各不一样。所以顾忌小事而忘了大事,日后必生祸害;关键时刻 犹豫不决,将来一定要后悔。果断而大胆地去做,连鬼神都要回避,将来一定会成功。希 望你按我说的去做。”赵高这番似乎很有道理的话,终于打动了胡亥。然而胡亥也明白,父亲尸骨未寒,自己就背叛父亲,很不道德,而且,废长立幼这件事,如果 过不了丞相李斯这一关,也是做不到的。但是,赵高却不这么想,他一再提醒,实际上是催迫胡亥速速作出决定。赵高说:“时光啊时光,短暂得来不及谋划!我就 像携带干粮赶着快马赶路一样,唯恐耽误了时机!”而且,他自告奋勇前去做丞相李斯的思想工作。 > > 那么,赵高是用什么办法说服李斯的呢? 他用的是“威逼利诱”!赵高见到李斯,并没有拐弯抹角,而是单刀直入,直接就说你我两人决定着谁当皇帝的问题。他说:“始皇去世,赐给长子扶苏诏书,命他 到咸阳参加丧礼,并立为继承人。诏书未送,皇帝去世,还没人知道此事。皇帝赐给长子的诏书和符玺都在胡亥手里,立谁为太子只在于你我的一句话而已。你看这 事该怎么办?”李斯虽然是一个“无特操”的人,但对秦始皇却是忠心耿耿的,所以一听赵高的话,大为吃惊,认为赵高的话是亡国的言论,作为一个臣子,是不应 该说这样的话的。可是,赵高拿准了李斯的命脉。他说:“你自己估计一下,和蒙恬相比,谁有本事?谁的功劳更高?谁更谋略深远而不失误?天下百姓更拥戴谁? 与长子扶苏的关系谁更好?”李斯估算了一下,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不如蒙括。赵高说:“我本来就是一个宦官的奴仆,进入秦宫管事20多年,还从来没有见过 被秦王罢免的丞相功臣有封爵而又传给下一代的,结果都是以被杀告终。皇帝有20多个儿子,长子扶苏刚毅而且勇武,信任人而又善于激励士人,他即位之后一定 会用蒙恬担任丞相,很显然,你最终也是不能怀揣通侯之印退职还乡了。我受皇帝之命教育胡亥,让他学法律已经有好几年了,还没见过他有什么错误。他慈悲仁 爱,诚实厚道,轻视钱财,尊重士人,心里聪明但不善言辞,竭尽礼节,尊重贤士,在秦始皇的儿子中,没人能赶得上他,可以立为继承人。你是不是认真考虑一下 再决定。” > > 赵高的这番话点中了李斯的“软肋”,最会为自己打算的李斯当然在心里把利害得失权衡了好多遍。如果扶苏继位,蒙恬得势,自 然没自己的好日子过,可废嫡立幼的事毕竟是改天换地的大事,一旦败露,自己那就得付出覆宗灭族死无葬身之地的代价。两害相较取其轻,在形势还不太明朗的时 候,李斯表了一个模棱两可的态度。他说:“你还是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去吧!我李斯只执行皇帝的遗诏,自己的命运听从上天的安排,有什么可考虑决定的呢?”赵 高听了不以为然,暗示说:“有些事,看起来平安却可能是危险的,看起来危险又可能是平安的。在安危面前不早做决定,又怎么能算是圣明的人呢?”李斯当然不 认同赵高的说法,他认为秦始皇对他恩重如山,自己不能做不忠不义之事。他说:“我李斯本是上蔡街巷里的平民百姓,承蒙皇帝提拔,让我担任丞相,封为通侯, 子孙都得到尊贵的地位和优厚的待遇,所以皇帝才把国家安危存亡的重任交给了我,我又怎么能辜负了他的重托呢?忠臣不因怕死而苟且从事,孝子不因过分操劳而 损害健康,做臣子的各守各的职分而已。请您不要再说了,不要让我李斯也跟着犯罪。”对于李斯的这番话,赵高并不急于反驳,而是顺时而变,因势利导,要李斯 认清形势,调整心态,转变观念,适应新形势。他说:“我听说圣人并不循规蹈矩,而是适应变化,顺从潮流,看到苗头就能预知根本,看到动向就能预知归宿。而 事物本来就是如此,哪里有什么一成不变的道理呢?现如今天下的权力和命运都掌握在胡亥手里,我赵高能猜出他的心志。更何况从外部来制服内部就是逆乱,从下 面来制服上面就是反叛。所以秋霜一降花草随之凋落,冰消雪化就万物更生,这是自然界必然的结果。您怎么连这些都没看到呢?” 很赞哦! (1070)
相关文章
- 马齐雍正 富察马齐简介 他支持胤祀夺嫡为何还能得雍正重用?
- 九子夺嫡十三阿哥结局 康熙九子夺嫡的实际情况如何?这位法国人将当时的情景写了下来
- 九子夺嫡十三阿哥结局 清代“九子夺嫡”异常激烈,为啥老九不争,却一直帮助老八争储呢?
- 历史上真实的雍正 历史上最狠毒的女人!夺嫡之战胜出后,举动惊人世人无不胆寒?
- 康熙九子夺嫡 从一代贤王司马攸两次夺嫡失败经过,探寻西晋初年大政崩坏的原因
- 九子夺嫡十三阿哥结局 大阿哥的生母惠妃,为何在九子夺嫡中支持八阿哥胤禩?
- 夺嫡陆铮 司马炎为何能在夺嫡中胜出?司马攸和司马炎对比如何?
- 雍正皇帝九王夺嫡txt下 洋人见证九王夺嫡:揭秘谁才是康熙钦点的接班人?
- 八子夺嫡 九王夺嫡:皇四子胤禛的温情绝杀—巧得康熙圣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