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上吊皇帝 历史揭秘:崇祯上吊后的南明如何抵抗清朝?
历史揭秘:崇祯上吊后的南明如何抵抗清朝?
东林党自打自脸
崇祯殉难,清军入关,天下危在旦夕的时候,与清王朝隔江而对的南明弘光政权,成了再造大明王朝的新希望,但这政权一建立就不给力,国家大事没怎么处理,先闹出了一桩南明版的“争国本案”。
南明王朝建立后,围绕着谁当皇帝的问题,江南的东林党和权臣马士英一派各执一词。“争国本”时代坚守“立长”法统的东林党,在这场争斗中反而又搬出了“立贤”的论调,即藩王里谁有能力,就立谁当皇帝。当时的三大热门候选人,分别是马士英推举的福王,东林党推举的路王,以及远在广西的桂王。
两派人争争吵吵,没想到福王朱由菘自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他写信给南明手握重兵的江北三镇,即高杰,黄泽清,刘德功三位总兵,取得他们支持后,随即带兵进了南京,然后就顺利登上了皇位。这种登基方式,也带来了一个负面影响:关系南明国土安全的江北三镇,从此以开国功臣自居,南明政权对他们再难节制。
公务员泛滥成灾
南明弘光政权中把持大权的马士英,在崇祯时代曾多有建树,也出了名的仗义。曾经慷慨解囊,为大文学家张溥料理后事。但南明时代,他却被骂做奸臣。
真正找骂的,主要是这几件事:一是在朱由菘登基后,他启用好友,当年曾迫害东林党的“阉党”阮大铖出山,使他与东林党关系激化。而后阮大铖大肆报复排挤东林党,更闹得政权乌烟瘴气。
二是福王即位后,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出卖了东林党重量级人物,后来死守扬州的民族英雄史可法。当年讨论南明皇帝人选时,史可法有著名的“七不可”论,即七条反对朱由菘即位的理由。而这一切,马士英早就给朱由菘汇报了。结果,招来朱由菘记恨的史可法,不得不以外出“督师”的名义避祸。
第三,则是他在南明担任内阁首辅期间的经济改革,主要是提高南明的盐税和酒税,以充实国库,为了解决财政困难,他更大肆卖官鬻爵,各级官职都明码标价,当时南明就有民谣称“都督多如狗,职方满街走”,南明的官,已经多到泛滥了。

(江苏扬州史可法纪念馆)
不靠谱的将军们
南明立国早期,在国防上的最重要屏障,就是设立在江淮一带的“江北四镇”。这是南明对抗北方清王朝的最大资本。然而这四镇的负责人,即黄得功,高杰,刘泽清,刘良佐四位总兵,从一开始就是非常不靠谱的。
早在清军南下之前,官封东平伯的刘泽清就嘱咐部下:敌人来了别玩命,能跑咱就抛,跑不了咱们就投降。高杰虽然在史可法的感召下,决心誓死抗敌,但他有勇无谋,部下又纪律极差,并非大将之才。
后来清军南下时,这四个人里,刘良佐和刘泽清都是主动叛变,决心抗敌的高杰,却在部下哗变中被杀。唯独坚持抗战的黄得功,最终战死沙场。而且在清军南下前,这四个人除了黄得功外,全是飞扬跋扈之徒,各个拥兵自保,明王朝根本难以控制。
弘光政权的迅速衰亡,除了腐败党争等问题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这个执政团队,从来没有拿出可行的办法,来整合这个政权可以利用的军事力量。
囚徒翻身做皇帝
弘光政权败亡后,继续扛起“大明”旗帜的,是由东南海商枭雄郑芝龙扶植,成立于南京的南明隆武政权。这个政权的皇帝,就是隆武帝朱聿键。
他登基的时候四十四岁,但之前蹲监牢,就蹲了二十八年,先是因为自己的父亲不为祖父喜爱,结果和父亲一起被祖父关监牢关了十六年,差点饿死在里面。到了崇祯即位的时候才放出来,却很快因为得罪了崇祯,又被关在监牢里过了十二年,直到南明弘光帝政权建立后才被释放,之后就是弘光政权完蛋,逃难,再被郑芝龙拥立当傀儡。纵观他的一生,算是从一个监狱到另一个监狱。
但在做皇帝的表现上,这位“囚徒”却是绝对的高分:生活很简点,后宫只有曾氏一个皇后,连个妃子都没有,在行政用人上提出“用舍公明”,即消除门户之见,改变晚明以来因党争而造成的政治危害,金声,杨廷林,何腾蛟等后来的抗清名将,也都是在此时由他开始启用。
尤其重要的是,他最先提出联合各地农民军抗清的主张,这一点对整个南明的抗清决策影响深远,即使在他败亡之后,也被之后的永历等南明小朝廷坚持下去。他的政权虽然短命,但他的行为,却颇多中兴英主的气象。
扁担军悲壮北伐
南明弘光元年六月十五日隆武皇帝朱聿键即位,一直到次年他失败。期间他依然完成了一次悲壮的北伐――黄道周北伐。身兼兵部,吏部两部尚书的黄道周,自请募兵北伐,但郑芝龙恨他多事,处处掣肘,一番忙活,才招募了三千多人,大多是没受过任何军事训练的平民百姓,许多人连武器都没有,只能拿扁担凑数,绰号 “扁担军”。
这种北伐的结果,没开打就可想而知。七月出兵,十月到了江西,十二月五日,全军覆没的黄道周在江西婺源被俘,次年三月初五被清王朝杀害于南京,临死的时候,黄道周慨然朝南明政权的方向拜三拜。终于尽忠到家。
但事实上,这场以卵击石的出征,本来并非毫无机会。当初黄道周募兵的时候,迫于舆论压力,郑芝龙还是象征性的给他派了一队兵马增援。但因为是郑芝龙的兵,黄道周也不待见,可这支军队是正规军,更隐藏着一位后来震动台湾海峡的人物。
当时他只是这支军队的一个营级干部,人微言轻,却给黄道周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建议:先不要急于和清军决战,而是以大学士的身份进入江西赣州城,然后用朝廷名义诏令各路义军集结,待到实力强大后,再与敌人决战。
遗憾的是,以儒学正宗自居的黄道周,怎么看得起这个大头兵,摆摆手拒绝了这个建议。然后就是全军覆没,被俘,遇害。这个大头兵也逃了出来,回到福建,他当时的名字叫施郎,后来多了一个绰号叫“海霹雳”,三十八年后他率领大军横渡台湾海峡时,已经改名叫施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