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中日战争李鸿章外交 李鸿章和甲午战争前后的铁路建设,李鸿章为何修铁路?
李鸿章和甲午战争前后的铁路建设,李鸿章为何修铁路?
今年是甲午战争一百周年(1894-1994),这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永远值得纪念的一件大事。本文拟以李鸿章和甲午战争前后的铁路建设为主线,兼及洋务运动是否因为甲午战争之败而破产的问题进行探讨,不当之处,请专家学者多予指正。
一 李鸿章为了加强海防,倡议兴修铁路

铁路是近代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重要产物。它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在诸如原料的运输、产品的销售、客商的往来等方面均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因而铁路所经之处,就会为沿线各地带来市场发达、百货云集、人烟辐凑、信息灵便的欣欣向荣之局。所以,铁路的出现也反映了封建主义的物质文明向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嬗变和演进。
自从1825年英国建成了世界上最早的一条铁路之后,由于它在经济上、政治上以及军事上所起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于是欧美各国接踵而起纷纷效法,在短短十余年间铁路建设即有长足进展。处于封建末世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观察到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这一惊人的新生事物之后,也深深为之吸引。如林则徐的《四洲志》、魏源的《海国图志》、徐继畲的《瀛环考略》等书都对铁路作了初步介绍,而洪仁则于1859年在其所著《资政新篇》中,最早提出了要在神州大地之上修建铁路的具体建议。他说:中国各省应当皆有铁路,以为全国之脉络,通则无病焉[1]。显然,他是把铁路作为人身血管来看待的。只有血脉流通,才能健康无病。应当说,这一譬喻是恰当的。
将洪仁修建铁路的理想付诸实践的却是敌对派李鸿章。李在1865年以前对于铁路为何物尚属茫然,1867年后才有所转变。而转变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日本侵华意图日益显露:
首先,因1871年日本一再要求与中国缔结通商条约一事而引起警觉。李鸿章上奏清廷说:日本近在肘腋,永为中土之患。闻该国自与西人订约,广购机器兵船,仿造枪炮铁路,又派人往西国学习各国技艺,其志不小。究之距中国近而西国远,笼络之或为我用,拒绝之则必为我仇[2]。在这里,李鸿章对于日本积极向西方学习的动向深感不安,特别是对它广购机器兵船,仿造枪炮铁路之事深以为忧。因为当时中国尚无新式海军,更无一寸铁路。
相关文章
- 甲午战争平壤战役英雄 甲午战争李鸿章尽力了吗 平壤之战淮军精锐尽亡
- 甲午中日战争李鸿章外交 李鸿章和甲午战争前后的铁路建设,李鸿章为何修铁路?
- 甲午中日战争李鸿章外交 甲午战争暴露出的问题:清朝不懂现代的外交技巧
- 甲午中日战争李鸿章外交 甲午战争失力之后,李鸿章出使日本是出于无奈吗?
- 甲午中日战争李鸿章外交 李鸿章外甥在甲午战争中不屈殉国:用命来守
- 李鸿章眼中的中日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日本对李鸿章了如指掌:在清廷处境尴尬
- 甲午中日战争李鸿章外交 姜鸣:李鸿章对甲午战争负有三大历史责任
- 甲午中日战争李鸿章外交 历史上的今天2月13日 甲午战争李鸿章赴日议和
- 甲午中日战争李鸿章外交 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竟然犯了一个致命错误,是什么?
- 甲午中日战争李鸿章外交 清军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的原因:李鸿章用人唯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