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库 清朝为什么会灭亡?朝廷太无能财库早已亏空了
清朝为什么会灭亡?朝廷太无能财库早已亏空了
从比较严格的意义上说,清廷退位后并没有丢掉江山。经过1911年的辛亥革命,清廷只是退出了“大中国”的政治舞台,皇帝还是那个皇帝,国名还是那个国名,只是“大清国”变成了“小清国”。原先一个庞大的帝国,其领土只剩下紫禁城那个大宅子。
假如不是溥仪后来遇人不淑,违背清廷与民国的契约试图复辟。假如小朝廷能有一两个真正的能臣、忠臣帮衬着把握航向,“小清国”即便到了今天,即便经历过几次“大中国”的天翻地覆,或许依然能够存在,那将给今日中国一种什么样的观感呢?反观清廷最后十几年二十几年的历史,其实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所谓“一着不慎,全盘皆输”――清廷终结的最关键原因,不是腐败、内斗,不是敌人太过强大,主要是因为自己没有把握好机会,几次在关键时刻看对了病,用错了药。有时,药也是对的,只是迟了,错过了治疗时机。

革命是无法告别的
要说清末政治改革的起源,不能不说到孙中山的排满革命,假如没有它从外面一再推动,即便经过甲午战争的打击,经过戊戌维新的失败,经过义和团运动的摧残,清廷或许依然很难主动进行政治变革。从统治者的立场看,任何政治统治者都是“不到黄河心不死,不见棺材不落泪”。在清廷政治终结前至少70年的时候,敏感的龚自珍就真诚期待清廷“自改革”。那时西方势力还没有对中国形成巨大压力,中国如果就此进行改革,或许能够比较坦然地步入近代化的快车道。
当然,历史无法假设。中国在经历了鸦片战争之后又沉默了20年,统治者以侥幸之心期待以不变应万变,期待照旧统治下去。
无奈20 年的沉默没有等来和平与安宁,等来的却是列强急需大规模开拓中国市场,国内民众也因种种原因不愿照旧被统治下去,洪秀全的太平军其实就是对天下不太平的暴力抗争。也正是出于对这些暴力抗争进行镇压的需要,清廷终于在1860 年代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但是,作为入主中原的一个周边族群,清廷要学习西方,面临的反对力量真是太大了,最初阶段只能一再向那些反对力量进行解释,强调学习西方只是学习中国现在所缺乏的科学技术,这些都是“末”, 都是“用”,并不涉及中国政治统治的“本”和“体”。最初阶段的这些解释或许是有意义的,但到了1880、1890 年代,清廷继续坚持“中体西用”的立场可能就走向反动了,此时这个口号不再是学习西方,而是反对西方的思想和制度对中国的影响。
“中体西用”造成了畸形繁荣,如果从经济回升、军力增长这些方面来说,中国到了1894年的时候,也许真的重现了大清王朝的辉煌记忆。然而这种辉煌其实是一个巨大的泡沫,一场尚未正式开打的局部战争就可将这个泡沫彻底戳穿。
甲午战后,对于中国的发展,知识人、思想界及政界有着相当的分歧,官方和靠近官方的舆论比较倾向于改良,倾向于向刚刚打败自己的日本人学习变法进行维新,于是有了此后数年的维新运动。但此时还有一个非主流甚至可以说是非常边缘化的想法,这就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坚决排满革命。
必须承认,孙中山的这个认识是不得了的,是近代史上的先知先觉。这对于清廷的政治改革来说,始终是一个外部压力。用戴鸿慈1905 年当面告诉慈禧皇太后和光绪帝的话说:如果不实行君主立宪,不进行政治改革,大清国就会被别人把命革掉。与其让别人革命,不如自改革,君主立宪的一个最大好处,就是可以消弭革命,使爱新觉罗万世一系,使大清王朝皇位永固。
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期待中国不要发生暴力革命的想法都是一厢情愿的善良。政治上的正确选择是:要想阻止暴力革命的发生,就必须有一个适度的外部压力促使统治者去主动变革,以变革反制革命;而不是告别革命,让改良独占鳌头――果如此,改良失去动力,不会成功。历史从来如此。
内阁名单一公布,火山立即爆发了
孙中山暴力革命的压力,还有其他革命团体的暗杀、暴力革命,尤其是清末最后10年此伏彼起的数千起民变,都是促使清廷走上政治变革的力量。革命就是清廷政治变革的动力。在这些动力以及其他国际国内因素的促使下,清廷在1901 年开始了新政,在1906 年开始了预备立宪,期待用9年时间准备,将中国建设成与东西洋立宪各国一样的现代国家。
清廷的政治改革,尤其是1906年的“预备立宪”,在过去100年革命话语中,在胜利者的口吻中,总是给予一种不真诚的评价。其实,这可能带有成王败寇的传统意识,并非从历史本身去说明历史。因为不论从任何方面说,作为“家天下”的“业主”,爱新觉罗家族应该比任何一个中国人都更关心自己的天下是否能够长治久安,他们在1908年颁布的《宪法大纲》,或许有后来革命者所指责的问题,比如君主权力过大而约束力量太小,但我们很难说清廷在涉及国家根本体制变革问题上犹如儿戏,朝三暮四。
不过有一点必须注意,那就是仅仅两年的时间,先前支持清廷立宪的立宪党人都觉得宪法大纲对君主权力的规定太宽泛了,君权几乎不受约束,除了增加一个御用议会外,君主立宪体制下的君主与君主专制体制下的君主,并没有本质区别。革命党人说清廷的预备立宪就是存心欺骗人民、拖延革命,立宪党人在两年后也越发觉得革命党人的这个判断有道理。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