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历史简介和资料 中国长城的资料
中国长城的资料
长城是不同时期的古代中国的为抵御不同时期的塞北游牧部落联盟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
长城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
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西起嘉峪关,东至虎山长城。
2009年4月时,中国国家测绘局及国家文物局报告最新的完整考古研究显示,长城全长8851.8千米,其中人工墙体的长度为6259.6千米,壕堑长度为359.7千米,天然险的长度为2232.5千米,墙体平均高6至7米,宽4至5米。
历代长城中国长城的修筑始于春秋战国时代,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中尤以秦、汉、明三代的规模最大。
《延庆州志》说:“古长城,在州南二十余里,即燕塞,燕昭王用秦开谋,置上谷塞,自上谷以北至辽西。
秦始皇因其旧址而大筑之,至今岔道以北迤逦而至永宁一带遗址犹存。”
初唐时,由于北方的突厥已经被平定而不再成为威胁,未修长城;五代后唐放弃燕云十六州使得修筑长城变得没有意义;蒙元统治者是蒙古人,仅对一些关口做了修缮,仅仅起到盘查路人和商路驿站的作用;与蒙元类似,满清也未修长城。
现代修长城,除了是对古迹的维修和保护外,也部分程度上是为了发展旅游,但在军事上已经失去意义了。
春秋战国长城

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修筑,但是由于诸侯林立,属境较小,一般小国长城都只有几百里,一些大的诸侯国家的长城也不过三四千里。
万里长城之名,自秦始皇才开始,因此,人们提到万里长城的时候,往往把它同秦始皇的名字联系起来,这确属事实。
据司马迁《史记·蒙恬传》上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
因地形,用除制塞,起临泺,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关于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修筑长城的情况,在《史记·秦始皇本纪》和当时其他的文献中均有不少记述。
如《淮南子·人间训》中也记叙:“秦发卒五十万,使蒙公杨翁子将,筑修城,西属流沙,北击辽水 ……秦之时…… 丁壮丈夫,西至临泺、锹道……北至飞狐、阳原,道路死者以沟量。”
记载说它北面、东面沿赵、燕的旧长城,西起高阙,东到造阳,再东行,抵达辽东。
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称雄的纷争局面宣告结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开始了。
为了适应统一国家的需要,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诸如设郡县、实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以及统一度量衡和其他各种统一的制度以促进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
这些措施是巩固中央集权封建制国家所必需的。
修筑万里长城即根据巩固中央集权封建制统一国家的需要所采取的一种政治军事措施。
秦始皇并灭六国,统一了天下,原来燕、赵等国的北部地区生产比较落后,为了发展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巩固其统治,在北部地区设置了陇西、北地、上郡、九原、云中、雁门、代郡、上谷、淦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十二郡,用以进行管辖,主要是进行垦殖发展农牧业经济。
同时也是为了防 御匈奴、东胡奴隶主贵族骚扰中原的一项措施。
在秦始皇并六国以后的十五年中,由于采取了修筑长城来防御和垦殖北方土地等措施,是收到了效果的。
“当此之时,匈奴单于不胜秦,北徙。”十余年不敢南下而牧马。
可见筑长城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是出于防御而采取的一种较好形式 ,但秦始皇修阿房宫、始皇陵、其他宫室苑囿,占用过多劳动力,生产受影响,人民生活痛苦。
后来暴发了陈胜、吴广起义。
于是有人记述“杞梁妻”,民间流传“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表现大量农民脱离生产、修筑长城的凄苦。
秦代长城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将蒙恬率领三十万人北逐匈奴,占据河套,并修筑长城。
“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
筑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于是渡河,据阳山,逶蛇而北。
暴师于外十余年。”(《史记·蒙恬列传》)秦长城把过去秦、赵、魏、燕长城连接起来,从临洮到辽东的绵延万里,从此始有“万里长城”之称。
秦长城可大致分为西段和北段。
西段起于今甘肃省岷县,循洮河北至临洮县,经定西县向东北至宁夏固原县、甘肃环县、陕西靖边、横山、榆林、神木,然后向北折至今内蒙古托克托南,抵黄河南岸。
北段即黄河以北的长城沿阴山西段的狼山,向东至大青山北麓,再向东经今内蒙集宁、兴和至河北尚义,再向东北经今河北张北、围场,再向东经抚顺、本溪后向东南,终于朝鲜清川江入海处。
在修筑北方长城的同时,原诸侯国间用以“互防”的长城被拆毁:“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
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史记·秦始皇本纪》)秦长城对于抵御匈奴的骚扰,保障中原生产和生活的安定,起了重要的作用。
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动用了30万人,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这一繁重的修筑工程,也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孟姜女的故事便来源于此。
现在临洮附近,阴山、大青山一线,都有秦长城遗迹残存。
前汉长城
西汉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以抵御北方匈奴的侵袭。
从汉文帝在位时到汉宣帝在位时止,先后筑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朝鲜平壤南部大同江入海口、全长近一万公里的长城。
汉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随着吉林省通化县境内新近发现11处秦汉长城遗址,秦汉长城的东北界限进一步北扩。
北朝及隋长城
北朝的北魏、东魏、北齐、北周对长城进行了修筑与增建。
其中以北齐年间修建规模最大,公元555年,北齐文宣帝“发夫一百八十万筑长城”,“东至于海”。
北周在大象元年(579年)“发山东诸州民修长城”,东魏时修长城修到古北口。
隋高祖在位时,为防范突厥,多次于冬季征发丁壮修筑长城。
隋世祖在位时,两次于夏季大规模征发劳力修筑,此时防御的对象还包括西北方向的吐谷浑。
《隋书·炀帝纪》载大业三年(607年)七月:“发丁男百余万筑长城,西距榆林,东至紫河,二旬而罢,绵亘千里。”隋长城在前代北魏和北周、北齐长城的基础上,将东起紫河,经朔方、灵武直至榆谷以东的长城、筑垒基本连成一线和增建。
金长城
金朝为防御蒙古高原诸游牧部落,开始大筑长城。
金朝所修长城,史称金界壕或金边堡。
明长城
到了明时,从明太祖洪武至明神宗万历,经过先后20次大规模的修建,以牺牲累计约200万—300万人为代价在累计200年时间内筑成了一条西起甘肃嘉峪关,东至辽东虎山,全长6350公里的长城。
这也是现在所见到的大部份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