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包拯的后人 揭秘北宋名臣包拯怎么死的
揭秘北宋名臣包拯怎么死的
包拯怎么死
包拯被安葬在安徽省合肥市,关于当时包拯在开封逝世的情况,他的墓志铭上有说明,嘉佑七年五月,包拯患病,期间有吃过药但还是去世了。
包青天剧照
从记载中可以看出,包拯从发病到去世只有短短几天,期间还服用了好几味治疗效果极佳的药。因为包拯生前敢于谏言,他不害怕权贵,执法的过程中不被私情困扰,他每次的秉公执法,都是在侵犯贵族的利益,所以可以说树敌很多。
再加上这样突然的去世,不得不让人产生怀疑和关注,包拯究竟是怎么死的,是因为病死的,还是因为被政治上的敌人害死的。
最近,中国科学院的物理研究所和安徽博物馆合作,对包拯的遗骨进行研究,发现包拯的一股中钙、铁、汞的元素比现代人骨骼中含量要高,但是砷和铅的量却比现代人骨骼中的要低。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毒药砒霜中主要是砒霜和朱砂。这两种毒都可以制人于死地,包拯的骨骼中砷的含量比现在人低可以排除他在生病的时候被小人投毒这一原因,那么为什么包拯的骨头中汞的含量会那么高。
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古代为保存尸体,常常在棺材中加入这种东西,帮助尸体防腐烂,包拯的骨头很可能因为被朱砂的侵蚀汞含量那么高。还有一种认为包拯生前肯呢过服用了含汞的一些药品,可以得出包拯是正常死亡的结论。
相信这是所有人希望看到的结果,每个人都不希望心中的大清官会惨遭小人的毒手。
包拯的传说
关于包拯的传说非常多。有一个关于文曲星下凡的传说故事,传说包公的脸是黑的是因为文曲星在下凡前拿错了脸谱。那时候,宋朝民不聊生,生灵涂炭,玉帝派赤脚大仙下凡普度众生,于是他下凡后成了宋仁宗,宋仁宗出生后哭闹不止,是因为赤脚大仙大吵着要玉帝派文曲星武曲星下凡。于是玉帝派他们去南斗星君那里领脸谱下凡。
包拯
他们去拿脸谱的时候碰巧遇上南斗星君正在兴致勃勃地下棋,所以南斗星君没有功夫理他们。文曲星等得不耐烦,便自己去南斗星君的脸谱袋里胡乱拿了一张脸谱,便急匆匆下凡去了。不想他拿到的却是武士的脸谱,于是下凡后的文曲星成了黑脸的包拯。
包拯生下来的时候,满脸乌黑,就如同锅底一般。父母嫌弃他,便把他丢到路边。他的嫂嫂看他哭闹不止,甚是可怜,便把他抱回家抚养长大。所以包拯一直叫他的嫂子为嫂娘。长大后的包拯不负嫂望考中状元。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被世人称作“包青天”。
另有一则包拯的传说,说是包拯死后玉皇大帝封他为禄神,主要职务是监督人间有无冤假错案。古代文人雅士都想要通过科举考取进士,因为一旦考上了便就有升官发财的机会。禄神的禄也就是俸禄,所以那些文人便以禄神作为崇拜的对象,所以禄神也可以称为文神。
传说终归传说,历史中的包拯并没有破那么多神奇的案子,这些都是后来人在杜撰小说或拍成影视剧时改编的。
包拯舞刀遭质疑
随着古装戏《神探包青天》的热播,许多观众都质疑包拯舞刀的形象。剧中的包拯文武双全,可谓是又以一种新的形象站在观众眼前,但是似乎很多观众并不买账。这样的新形象虽然突破了包拯只懂“文”的特点,但是新的改编显得更加无厘头。很多人评论真实的历史被改得面目全非,也有人评论包拯能文能武,那么贴身护卫展昭就得下岗了。包拯的舞刀剧照被人称作包公变关公,这样的剧情显得很滑稽。
包拯舞刀剧照
包拯舞刀遭质疑其实也很正常,毕竟之前的电视剧中,包拯都是以一个断案如神且文弱书生的形象出场的,而真实历史中的包拯并不是什么大官,断案也没有电视剧中所说的那么神奇。
包拯一生都是文官,并不会武功,所以《神探包青天》里把包拯塑造成会懂武功的人看来是真的不太符合史实。在他任职的手下出过司马光和王安石两名宰相,因为不会武功所以更加不会出征沙场。他在做知府时被人提到最多的便是牛舌案,然而其他的神奇的案子却不曾发生过。他在朝做官时主要负责弹劾官员及皇上的,他会针对一些不好的现象向皇上上奏折。历史上有名的三谏宋仁宗的故事一直为人称道,包拯不怕皇上恼怒,三番两次请求皇上不要提升张尧佐。
电视剧中包拯舞刀的效果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娱乐观众,对于一些历史史实都会进行一定的改编,更有平凡甚至昏庸无度的人被描述成大英雄甚至明君,这早就不足为奇了。
包拯狄仁杰
影视屏幕中要说断案高手必离不开两个人,一是包拯二是狄仁杰。两个人在断案中仅凭一点蛛丝马迹便能抓到凶手,可谓是传奇人物。但是电视剧毕竟是电视剧,永远都是第三方历史,很多剧情和桥段均是后来的编剧自己编制的,把包拯和狄仁杰的清廉与大公无私表现得更加明显罢了。
包拯剧照
先说说包拯吧,历史上的包拯在宋史中被提到最多的就是牛舌案。据说当时有个百姓哭哭啼啼跑来找包拯,说自己家的牛被人割了舌头,但是不知道是谁割得。因为宋朝的法律是不允许杀牛的,所以被割了舌头的牛不知道做什么处理,又不能杀死,也不能放任不管。包拯灵机一动便说,你回去杀牛吧,我很快就会找到凶手的。于是那个农民便按照包拯的意思吧牛给杀了。之后便有一个人跑来告状,说那位农民把牛杀了,犯了宋律。包拯于是说,哈哈,你就是割牛舌头的人。因为包拯抓住了犯罪者的心理才能轻松断案。其实包拯在断案上并不是最有能力的,他最擅长外交或弹劾官员这一类工作。他做过监察御史,开封府尹等。他是正义的化身,主要是他不惧怕权贵势力,执法如山。

狄仁杰则是进士及第,出身于宦官家庭。他原来在汴州做官,后来被同僚诬告入狱。因祸得福,他遇到了审理此案的阎立本。阎立本并没有怀疑他,反而信任他,对他的才华赞赏有加,于是举荐他去并州做官,后来又做了大理寺卿。在做大理寺卿时,他审理了上千件案子,这样的工作效率使人震惊,同时他声名大噪,被百姓拥护。
包拯手下
在《三侠五义》中,包青天包拯有好几名武功高强的手下。其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便是展昭了。展昭,在《三侠五义》中称为“南侠”,是一名年纪轻轻就武功高强的有为少年。他在包拯身边充当保镖的角色,包拯一路断案一路会遇到各种形形色色的想要夺他性命的人。展昭在其旁边一直保驾护航也从未抱怨过。他在金龙寺凶案中救过包拯,在遇劫匪时又为包拯解围,战绩累累。后被包拯推荐,被皇上封为御前四品护卫,并有一个称号叫做“御猫”。但是历史上是否真的有此人,还是有待考究的。
包拯手下之展昭
不管后人对展昭的评价如何,至少他在武术界已经有了一席之位,并被人家喻户晓。展昭作为包拯的贴身保镖,自然和包拯一样都有许多传说。据说阳湖拳是由展昭所创,后来流传到江苏,在波及到全国各地,但是现在已经年久失传了。这套拳快速勇猛,非常灵巧,以进为退,颇有自己的独特的风格。
另有两个手下名为王朝马汉,也是大家所熟知的。他们在包拯做官时一直守护在身边。他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般地跟在包拯后面,在包拯断案的过程中也立下汗马功劳。然而在真实历史中并没有这两个人的存在,两个人物都是小说或民间虚拟出来的,他们也是正义的化身。既然历史中没有这两个人物,那么一定存在类似的护卫待在包拯身边,他们的身份就相当于衙门官差,从事的是衙门内部的工作。我们可以把他们称作长随。他们虽然没有很重要的官职,但是因为和包拯是主仆关系,因此可以参与公务,就如同现在的私人助理一般。
包拯出巡
包拯包青天的形象这些年一直在荧屏中出现,电视剧,京剧以及各个地方的剧目都把包拯作为一个公众形象演绎给观众看。其中《包拯出巡》就是一部讲述包拯断案的电视剧。这部剧是由古典名著《三侠五义》改编而来,由四个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有自己的主题,主要凸显包公断案的神奇。
《包拯出巡》里的包拯
《包拯出巡》里描写的那些故事在历史中并不存在。历史中的包拯除贪官,为百姓着想的事迹很多。其中包拯在陈州就大除贪官,当时陈州闹旱灾,民不聊生。原来皇上派了两个官员前去赈灾,没想到他们俩不仅在陈州没有赈灾给百姓,反而私自贪污,还打了饥民。于是范仲淹力推包拯前去调查,那时刘衙知道包拯铁面无私于是半夜前来探访,其实他的本意是要吓退包拯。包拯坚决不惧怕他们。
事后包拯乔装打扮成难民,前去购买粮米,他亲眼看到刘衙两子婿在米中参入大量泥沙,抬高粮食价格,是灾民苦不堪言。灾民一有怨言,便有人拿起棍棒打他们。包拯实在看不下去,便高声喝止。于是刘衙子婿便把包拯悬挂在一棵树上。这时,手持金牌的王朝赶到,两个贪官前来拜见。王朝问包拯现在在何处,他们回答不曾来过。王朝顺势看到包拯悬挂在一棵树上,便疾步上前,亲手松绑包拯。这两个贪官这才反应过来此黑炭就是包拯。包拯命俩贪官签认罪状并画押。在场的百姓皆高呼:“包青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