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塘里的小鱼是怎么“长”出来的
![]() |
鲫鱼 |
有些水塘很小,而且很封闭,有时水位甚至无法超过人的脚面,因而往往被看作是一潭死水。由于没有与外部水体交流的入口和通道,所以多数人认为里面不应该会有鱼的存在。可是,当你凑过去仔细观察时,却能看到里面有三三两两的小鱼,在水草旁飘忽不定地游弋。运气好的话,还能够钓出一两条鲫鱼来。莫非,这些鱼是从水里“长”出来的?
事实上,鱼有着自己的生存之道,这其中也包括扩散手段和迁移通道。鲤鱼、鲫鱼是大小池塘里最常见的中小型鱼类,这也是有原因的。这两种鱼的卵带有黏性,当水鸟走过碰到这些鱼卵时,鱼卵就有可能粘在这些水鸟的脚趾上。当水鸟飞到其他水塘时,鱼卵也就跟着被带了过去,如果这是一颗受精卵,那么小鱼就有可能在新的水塘里“安家落户”。
![]() |
鲤鱼 |
每年的5月,雨水会很多,地面积水而产生大大小小的流水,这增加了不同水体之间的联系,鱼类趁机产卵并向新的环境扩张。鲫鱼、鲤鱼这些鱼类有顶水的习性,它们喜欢逆流而上,寻找新家园。这两种鱼类对水中溶解氧的要求不高,再加上什么都能吃,所以哪怕只是薄薄的一层水路,也值得它们去冒险一试。还有一些鳑鲏鱼,到了繁殖季节,输卵管会延长成产卵管,并通过产卵管把成熟的卵注射到邻居河蚌的壳子里。河蚌经常搬家,而且不一定每次都走水路,潮湿的陆路或者泥滩都是它们可以接受的迁移路线,搭乘河蚌“顺风车”的鳑鲏鱼卵也就有了机会进入新的水塘。另有泥鳅、黄鳝、斗鱼、黑鱼这些鱼类,它们的呼吸不完全依靠鳃。在离开水的情况下,泥鳅会利用肠道进行辅助呼吸,而黄鳝则通过含有丰富毛细血管的口腔和咽喉内壁表皮来帮助呼吸。斗鱼和黑鱼,在正常的鳃片之外,还有一个叫作“鳃上腔”的特殊结构,用作缺水条件下的呼吸器官。利用这些辅助呼吸器官,鱼类就可以克服短距离的陆地阻隔,迁向原本没鱼的其他小水塘定居。
因此,拥有以上本领的鱼儿,最有可能出现在小小的池塘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