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叫羚牛为“六不象”动物
羚牛生活在我国四川、甘肃、陕西以及西藏喜马拉雅山以东的高山地区,是我国特有珍贵动物,也是国际上公认的最稀有动物之一,已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羚牛又叫扭角羚、牛羚。由于它长相奇异,原先在分类上把它归入牛科羊羚亚科,因为它的形态和分类地位是介于山羊与羚羊之间。后来发现,它的形态和分类地位应介于绵羊和牛之间,所以又归入牛科羊亚科。扭角羚的名字由1922年的《动物学大辞典》所定,主要是根据它的角型。1955年《脊椎动物名称》改为羚牛,1962年《中国经济动物志(兽类)》也称羚牛,这主要考虑它的形态近似牛。
![]() |
羚牛体形粗壮,头大颈粗,四肢短粗,蹄子很大。大的体长超过2米,肩高能达到1米以上,体重足有300千克,外形像牛。所以,我国产地称呼它为“野牛”。
1984年,美国纽约动物学会国际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组织负责人乔治B•沙勒博士等动物学家,与我国动物学家合作,在我国四川北部岷山地区考察大熊瞄时,见到我国另一种珍贵动物——羚牛的奇特外貌和有趣习性,引起了他的莫大兴趣。他看了又看,最后把羚牛说成是“六不象”动物:它走路时背脊向上弓起,像只大棕熊;它倾斜的后腿,活似斑鬣狗;它四肢十分粗短,好像家牛;它绷紧的脸儿,与驼鹿一样;它宽而扁的尾巴,却像山羊;它的两只角先弯向两侧,然后向上方扭转,角尖更弯向内,与角马的角几乎一模一样。
有人说,我国的特产珍贵动物——麋鹿,“尾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颈似驼非驼,角似鹿非鹿”,所以又叫“四不象”。实际上,第四点是错的,因为麋鹿是地地道道的鹿。相比之下,沙勒博士称羚牛为“六不象”,就比较确切了,因为这种奇兽都不属于比喻中的六种动物。当然,“四不象”已名扬天下,人们叫惯了,也就不必再纠正了。
羚牛生活在3000〜4000米的高山地区,独栖或3〜5头同栖,夏季集合成群,多则30〜40头。当它们结队走路时,由慓悍的壮羚牛“开路”和“压阵”。休息时,它们会像狗—样蹲坐。它们找东西吃时,每群有一头体强力壮的“哨兵”羚牛站在高处瞭望,一且发现有敌情,它会立即报警,其他羚牛也就赶快逃跑。
羚牛和其他许多食草动物一样,常到含盐的水边喝水,或者到咸泥滩上去舐盐粒。豺、熊、豹是羚牛的主要天敌。有人曾看到小群豺联合围攻一头羚牛,它们先挖掉羚牛的眼睛,然后跃窜到它的背部,从肛门处抓食内脏吃。羚牛在自然界中日趋减少,必须引起人们重视,认真保护这类稀有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