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 曹操和袁绍的关系揭秘 曹操如何评价袁绍
曹操和袁绍的关系揭秘 曹操如何评价袁绍
曹操和袁绍的关系
在三国的历史上以及后来的演义小说中,袁绍和曹操是三国前期最重要的两个人物。袁绍割据了冀州、青州、幽州和并州,颇有吞并四方的气势。然而却被曹操在官渡一战中打败,成就了曹操,令他有了真正实力令诸侯,成为天下的众矢之的。
曹操和袁绍
纵看袁绍和曹操的生平,他们走的是从合作到分裂的一种道路。当曹操还是少年的时候,他还是很崇拜袁绍的。建宁二年(公元169年),曹操进入太学,得以同袁绍相识,而且有着亲密的联系。熹平三年(公元174年),曹操和袁绍同任朝廷官职。之后二人相见的机会几乎没有,直到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当时董卓是在洛阳肆意妄为,屠害忠良,令天下人所痛恨。所以曹操同各路的诸侯一样,都来到袁绍帐下,试图通过联盟的形式讨伐董卓。然而联军是各自心怀鬼胎,作战中各自为战,甚至是一旁观望的都有。曹操主导的战争首次大败,令其元气大伤,最后只能依附于袁绍。
之后袁绍占领了冀州,并将关东交于曹操代理。曹操在这一时期也曾利用条件,以讨伐黑山军的名义,进军东郡。初平三年(公元192年),刘岱战死,鲍信将兖州转与曹操,自此曹操有了自己的可用的地盘。然而此时的曹操还是面临着四面的强敌,诸如袁术、公孙瓒等人,所以他仍旧需要袁绍的牵制。
当袁术、公孙瓒和袁绍火拼的时候,虽然曹操也参与其中,但这也让他有了喘息的机会。终于在恭迎天子这一事件上同袁绍产生了分歧。挟天子令诸侯的曹操迅速壮大,才迎来了他于袁绍的决战。
曹操评价袁绍
袁绍,字本初,出生在“四世三公”的名门望族。袁绍凭借自身的干劲,和他家族的人脉声望,在动乱的东汉末年迅速纠集了一批庞大的军队,割据一方。在谋士和武将们的协助下,夺取了冀州、青州、幽州和并州,实力之大是当时中原各诸侯不能及的。但是这么一位强者,在曹操眼里,却是一个平庸之辈。
曹操和袁绍

在新版电视《三国》中,曹操对袁绍的评价可谓是既刻薄,又在理。曹操说他在二十岁上下的时候,是极其的崇拜袁绍,因为传说他是“四世三公”之家出来的,德望自是非凡。不过到三十岁的时候,曹操与袁绍同在一朝任职,这时的他开始看不起袁绍了。最后到了四十岁之际,二人都割据一方,曹操索性就蔑视袁绍了。
为什么呢?因为曹操在经历了多年,看人有了丰富的阅历。在曹操眼里,袁绍只是表面上看起来很厉害,实际上却是内心胆小之人。袁绍生性优柔寡断,遇到重大事情的时候,总是畏首畏脚难以做出决定,但是看到蝇头小利,却又没头没脑地一拥而上。曹操评价袁绍虽然身为人主,但是心胸狭隘,刚愎多疑,时常做出政令不一的行为。即便手上有着众多的人才将领,却不懂的使用,任人唯情,而不用贤。身为人父的袁绍,不严厉管教自己的儿子,任由他们为了爵位互相争夺,扰乱纲纪。
也的确印证了曹操的评价,袁绍最后因为这些缺陷导致他错失了太多的良机。而袁绍的几个儿子在他死后,相互争夺爵位,以至于被曹操分而击破。
曹操打败袁绍的战役
袁绍本来是坐拥冀州、青州、幽州和并州的极大豪强,是当时割据势力中最为强大的一支。相对于袁绍而言,曹操则还是刚刚兴起的新军,无论是后方的基础,还是前线的军队士兵,都不及袁绍的一半。但是正是这样实力相差悬殊的情况,却是更为强大的袁绍在官渡战役中败给了较弱的曹操。
官渡战役中曹操设防图
由于袁绍没有听取田丰恭迎天子的建议,导致曹操能够挟天子令诸侯,使得袁绍做事憋手蹩脚。当袁绍觉得自己很强大的时候,便决定集结十万兵马,南下攻占许都消灭曹操,官渡战役也由此拉开了序幕。战争初期是袁绍的实力绝对大于曹操的,所以曹操没有选择在黄河沿线布兵防御,而是在各个关口重点设防,尤其是袁军必经之地――官渡。
曹操的布防是正确的,这样发挥了人少的绝对效益。期间刘备也起兵反曹操,曹操在后方迅速对付刘备。袁绍此时没有听取田丰的“袭其后”的建议,令曹操悠闲地收拾了刘备,顺便降了关羽,之后曹操又有全部精力来对付袁绍。曹操利用声东击西的方法攻其不备,关羽斩杀了大将颜良,至于文丑却是被乱军所杀。之后两军进入了长达半年的僵持阶段,恰巧袁绍军中的许攸投奔到曹操帐下,建议曹操夜袭袁绍的屯粮地乌巢,官渡大战的转机就此开始。
曹操率精兵放火少了乌巢,袁绍一面派兵救援,一面自作聪明攻袭曹操大营。没料到曹军英勇善战,乌巢迅速被拿下,淳于琼被杀,张A、高览等人投降。袁绍大军立刻崩溃,军心涣散,到头来袁绍只能领八百起兵退回冀州。官渡一战从此奠定了曹操一统北方的实力,袁绍则在抑郁中不久病逝。
袁绍为何败给曹操
袁绍出生在“四世三公”的名门望族的大家之中,袁家的旧臣遍布全国。当袁绍起兵之时,各地都有人响应,所以他的人望是极大的。诸如田丰、许攸、逢纪、审配、颜良、文丑等等这些文武人才都聚集在袁绍的营下,除此之外他还拥有冀、青、幽、并四州为基础,势力之大是当时首屈一指的豪强。但是最后还是败给了不及于他的曹操,大抵原因有一下几个。
袁绍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是出在袁绍这个人优柔寡断,虽然谋略较多,却是不善于决断之人,从而时常错失良机。在官渡战役期间,刘备起兵反曹,田丰劝袁绍奇袭曹操后部。但是袁绍却以小二病重,而不愿出兵,等到了刘备败于曹操,他才兴师动众讨伐曹操起来了。再有就是袁绍虽会用人,但不懂的识人。袁绍手下的田丰、许攸、逢纪等人都是有名的谋士,但是他们内地里常因为不合而时常相互争斗,袁绍又部分忠良。田丰极力谏言要以持久战术拖延,令曹操断粮而败。但是袁绍非但不听反而将田丰关入大牢。还有就是袁绍心存妇人之心,部下受伤他会很伤心,但是倘若手下立功了,他有对封赏极为吝啬。导致袁绍军中很多人才没被重用,最后反而投降了曹操。
另外就是曹操无论在政治上的决策,还是军事上的部署,其能力和见识都超过了袁绍。曹操挟天子就为他的政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袁绍还嫌弃天子吴用。曹操面对袁绍的远超于他的大军,重点设防,做到从容应对。加上曹操对人才的渴望,才会令许攸背离袁绍,成为袁绍官渡之战失败的关键因素所在。
袁绍怎么死的
袁绍出生在号称“四世三公”的大家之中,虽然他是袁家的庶出,但是为人俊朗威武,秉性良好,加之家门声望之高,所以能够聚集一帮能为他效忠的仁人志士。袁绍本应何进的征召,入洛阳都勤王,却没想到势大的董卓搅乱了局势,废了少帝,另立刘协为帝。袁绍为了不惹祸上身,提前离开了是非之地洛阳。
袁绍
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袁绍被召集了各路诸侯组成讨伐董卓的联盟军队,其自身也被推为盟主。联合盟军同董卓交战,声势之大倒是吓跑了董卓,但不久盟军也瓦解了。自此各处的豪强开始了割据争雄,袁绍也是巧占冀州,拥有了广袤而充实的重地。依据冀州的袁绍,先后攻占了青州和并州二弟,势力增大。建安四年(199年),在经历了多年的战争后,袁绍终于打败了雄踞幽州的公孙瓒,逼的他自焚而亡。幽州也就被列入了袁绍的势力范围内,这也是他实力最为强大的时候。
随着实力的大增,带来的也是袁绍自大轻敌的心理变化。虽然这时候的曹操异军突起,但是在袁绍眼里,他还是不值一提。袁绍没有采纳田丰沮授等人的持久战建议,而是集结兵力迅速南下攻打许都。由于袁绍心胸狭隘,优柔寡断,刚愎多疑,他关押田丰,责骂许攸,导致战略决策事物,军事机密也被泄漏,官最终渡大战惨败收场。
官渡大战不同以往的战争,它是袁绍和曹操的战略性决战,所以此战的完败令袁绍一蹶不振。袁绍逃回冀州后是整日抑郁寡欢,在平定了叛乱后,终因心情积郁而病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