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十万个为什么

为什么有的鱼能上岸或钻入泥中

火烧 2016-11-12 15:20:42 十万个为什么 1145
鱼是游的,这与鸟之飞、兽之走一样,是最普遍的现象。鱼所以能适应于水中生活,是因为它生有水中呼吸的器官——鳃,依靠鳃的鳃瓣上所布满的微血管和鳃小毛,来吸收水中的氧气和排出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如果脱离了水,鳃就不能起呼吸作用,鱼也就会闷死。如常见的青、草、鲢、鳙

鱼是游的,这与鸟之飞、兽之走一样,是最普遍的现象。鱼所以能适应于水中生活,是因为它生有水中呼吸的器官——鳃,依靠鳃的鳃瓣上所布满的微血管和鳃小毛,来吸收水中的氧气和排出血液中的二氧化碳。如果脱离了水,鳃就不能起呼吸作用,鱼也就会闷死。如常见的青、草、鲢、鳙、鲤、鲫、鳊等鱼就是如此。

可是,我们也会见到一些奇特的现象:当秋耕季节拿了铁锹在收割后干涸的稻田里掘沟时,会掘到伏在泥中的黄鳝、泥鳅;如果开拓河道,还会从河底淤泥中掘到乌鳢(俗称黑鱼);当夜里在塘沟边走过时,会觉得草中有什么东西在游动,仔细一看,发现竟是河里的鳗鲡;如果去我国南方闽、粵等省去旅游,还会看到一种能上岸觅食、甚至能爬树的攀鲈。为什么这些鱼能上岸或钻入泥中呢?

原来,这是它们千万年来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所形成的。它们的共同特点是:除长有适应水中呼吸的鳃外,还长有特殊的呼吸器官,这种呼吸器官我们统称它为“副呼吸器官”。当这些鱼上岸或钻入泥中时,鳃呼吸不能适应,副呼吸器官就起辅助作用,帮助呼吸。当然它比鳃的呼吸作用要小些。

这些鱼的副呼吸器官是各不相同的。如黄鳝,它的副呼吸器官就在口腔和咽喉的内壁,这部分的表皮密布着微血管,当潜伏在泥中时,它把空气吞在口腔内,慢慢呼吸,因此能在泥中越冬而不死。这种呼吸我们叫它为“口腔和咽喉呼吸”。

鳗鲡就不同,它的鱗已退化,皮肤特别薄,在皮肤上布满微血管,可直接与空气交换,达到呼吸的目的。它喜欢从这个水域迁到另一个水域,在游上陆地时就靠它的皮肤来呼吸,这种呼吸就叫“皮肤呼吸”。其他一些鱗片较少的鲶鱼、鰕鱼、泥鳅等也有这种皮肤呼吸的能力。

泥鳅,不仅它的皮肤是副呼吸器官,它的肠子也能起呼吸作用。它的肠子的前段用来消化食物,后段就用作呼吸。这种呼吸也就称作“肠呼吸”。泥鍬的肠呼吸能力,可以达到需要量的三分之一。

乌鳢、攀鲈的副呼吸器官在它的鳃腔内,鳃腔的背部生有象木耳一样皱褶的薄骨片——迷路襄,薄膜上富有微血管,能够呼吸空气。这种呼吸叫“鳃上呼吸”。

在鱼类中甚至还有用特殊的“肺”作为副呼吸器官的。那就是生长在非洲、澳大利亚、南美洲的肺鱼。这特殊“肺”是鳔的变态。鳔内出现类似陆上动物肺部的气泡,能进行空气呼吸,所以有人称它为“原始肺”。这种鱼,当水干涸时就进行肺呼吸,同时钻入泥中,分泌粘膜象蚕作茧那样把自己裹起来,进入休眠状态,潜伏到干涸期结束。

永远跟党走
  • 如果你觉得本站很棒,可以通过扫码支付打赏哦!

    • 微信收款码
    • 支付宝收款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