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
乍一看这个题目,你一定会有一连串的疑问。生物会积累和放大吗?它们积累和放大什么?又是怎样进行积累和放大的?看了下面的例子你就会明白。
在50微克/升的氯化汞溶液中放人牡蛎,观测牡蛎体内汞的含量,发现第7天达到25毫克/千克,浓缩了500倍;第14天达35毫克/千克;第19天达40毫克/千克;到第42天增加到60毫克/千克,浓缩倍数高达1200倍。这说明,牡蛎在生长的过程中会不断地蓄积周围环境中的汞,使体内汞的浓度越来越高。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不断蓄积周围环境中难分解的化合物,致使其浓度越来越高的现象,叫做生物积累,它是在生物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的积累。不同的生物会对不同的元素或化合物产生积累,例如褐藻能大量积累锶,地衣能积累铅,水生的蓼属植物能积累DDT等。生物机体对于污染物质的这种积累可以作为环境监测的一种指标,来研究污染物质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此外,它还可以作为污染的一种生物学处理手段。
再来看看生物放大的例子。在北极的陆地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地衣→北美驯鹿→狼的食物链。在这些生物机体中,铯-137的放射性强度也随着食物链而逐级增大,分别是210~300贝可/千克、395~730贝可/千克、1260贝可/千克(1贝可为每秒钟1个原子衰变)。这种现象就叫做生物放大,它是指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食物链逐级增大。各种生物对不同物质的生物放大作用也有差异。例如,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对于铁、钡、锌等重金属的生物放大作用,藤壶和沙蚕较大,牡蛎和蛤小一些,蓝蟹则最小。
由于生物放大的作用,进入环境中的毒物,即使是微量的,也会对生物,尤其是处于食物链后面的生物造成毒害,甚至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因此,研究生物放大,特别是鉴别食物链对哪些污染物具有生物放大的潜力,对于我们了解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以及确定环境中污染物的安全浓度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生物积累 生物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