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为什么不能随意开荒或围湖造田
人们开垦荒地、围湖造田,是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多种农作物,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然而,如果事先不对所处的生态环境进行仔细研究,而随意开荒、围湖造田,必然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使生态环境恶化,并引发各种灾害,再反过来影响农业生产。
云南省中部的通海
人们开垦荒地、围湖造田,是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多种农作物,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然而,如果事先不对所处的生态环境进行仔细研究,而随意开荒、围湖造田,必然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使生态环境恶化,并引发各种灾害,再反过来影响农业生产。
云南省中部的通海县境内,有一条湖,叫杞麓湖。通海县90%以上的人住在湖滨,80%以上的农田也在湖滨。全县80%的经济收入要依赖这条湖。1956年,为了增加粮食,当地人开始在湖滨山头上开荒种粮,在湖的边缘区域围湖造田,扩大垦殖面积。1958年共围湖造田1133公顷,以后又围垦333公顷。与此同时,他们还乱砍滥伐森林,使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这样做,粮食确实增产了,但杞麓湖却在不断萎缩,到80年代,湖面已由4667公顷缩小到了1333公顷,水量由17000万立方米下降到1700万立方米。毁林开荒造成大量水土流失,每年冲刷入湖的泥沙达54000吨。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后,气候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旱灾接二连三地发生。在1983年的大旱灾中,杞麓湖枯竭,7794公顷秧田受旱,4667公顷开裂,禾苗旱死,粮食减产2650万千克。
![]() |
随意开荒和围湖造田,给通海县带来了深刻的教训。从1983年起,他们采取了退耕还地、植树造林等措施,逐步改善了杞麓湖地区的生态环境。如今,这条湖开始复苏了。当地的农民也因进行多种经营,收入反而增加了。
杞麓湖的沧桑变化告诉我们,随意开荒或围湖造田,得不偿失。
关键词:开荒 围湖造田
很赞哦! (10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