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坚决治理淮河污染
淮河,古称淮水。长约1000余千米,是我国六大水系之一。其主流域占有我国1/8的耕地,生产全国1/6的粮食,其中小麦产量占全国的1/3。每年,这一“粮仓”为国家提供约1/4的商品粮。
进入80年代,改革浪潮风起云涌,乡镇企业蓬勃兴起。淮河流域以粮仓著名,农作物秸秆尤其是麦草,是这里最大的资源优势,而这正是造纸业(草浆造纸)所需要的原料。80年代以来,国内纸价一升再升。具备造纸优势的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成为小造纸业发展最为迅速的地区,而具有相同性质的小制革、小冶炼、小化肥等“十五小”企业也纷纷在淮河流域找到了各自的安身之处。据报道,到1993年底,淮河流域的小造纸厂多达上千家,小制革厂则更多,仅河南省项城市就有1000多家。这些小造纸、小制革、小化工等企业排放的废水浓度高,且未经任何处理,导致每年淮河上游支流进入淮河的污水竟达15亿吨之巨。到1993年,淮河主流域191条较大的支流中,80%以上的河水已经变黑变臭,2/3的河段完全丧失了使用价值。
淮河是一条季节性很强的河流,夏季丰水即可成灾,冬季枯水即可断流。一旦断流,污水便成了淮河的重要水源。也就是说,断流之后的淮河支流已经是名副其实的排污沟。淮河还有一个突出特点:闸、坝多。在千里长的淮河上,共修有水库5300多座,大小水闸4300多处。由于降水少、污水多,水质日益恶化,蓄水调峰的水利设施竟然成了河水自然净化的障碍。淮河的水变黑变臭了!
1994年7月,淮河上游河南省境内连降暴雨,为防洪水,沈邱县槐店闸以及其他闸坝开闸放水。槐店闸内10多米深、100多米宽长期蓄积的污水,奔涌而出。淮河水一夜间变成了酱油色,污染带绵延100多千米。污水进入安徽淮南市,淮南市自来水厂为使自来水达标,每吨水的成本由原来的四角钱增加到三元钱,但生产出来的自来水仍呈黄褐色,有明显的腥臭味。很多人饮用后头昏、腹泻、恶心、乏力,有的人甚至出现肾脏受损害的症状。污水到蚌埠,自来水厂成了污水处理厂,居民不敢饮用自来水。1996年9月,安徽蚌埠再一次经历了污染大劫。家家户户的自来水龙头里淌的都是臭水,不少单位只好实行“凭票供应”,规定每家每户供水10千克。沂蒙山区每年有大量的工业废水进入江苏最大的人工水库——石梁河水库,使得8万亩水面呈棕黑色。由于石梁河灌区10多座水库依赖石梁河的水源补充,因此,整个灌区形成一个庞大的水库污染群。石梁河水库是连云港市十分昂贵的乔氏银鱼、短吻银鱼的养殖出口基地,因为水质变坏,损失巨大。苏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也因此受到影响。
1994年5月,国务院环保委员会在蚌埠召开会议,讨论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问题。会议上提出“2000年淮河变清”的目标。沿淮四省讨论决定:1994年年内要关停并转191家企业,以减轻淮河污染。1994年8月8日,国务院颁布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流域性法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条例规定:1997年实现全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2000年实现淮河水体变清,在淮河流域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地方各级政府对辖区内的环境质量负总责等。
1995年9月,国务院第二次淮河流域环保执法检查现场会在江苏连云港举行。在这次会议上,国务院要求:1996年6月30日之前,沿淮5000吨以下的化学制浆小造纸厂全部关停。这次淮河流域共关停了1111家小造纸厂,削减污染负荷15%。1996年全国第四次环境保护大会之后,国务院决定:9月30日前全部关停并转“十五小”企业。据统计,到1997年,全国范围包括淮河流域共关停并转“十五小”企业6.47万家。
1998年1月1日的零点钟声敲响之后,国家环保总局局长向全国人民郑重宣布:淮河治污第一战役初战告捷,全流域削减污染负荷40%。1997年底,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的数据显示,淮河干流水质已有明显改善,干流总体水质已达到三类和四类标准。然而,更具有深远意义的是,治淮的成功实践为其他河流湖泊的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关键词:治理淮河